北京文化论坛丨《北京日报》:2024北京文化论坛“文化赋能”平行论坛精彩纷呈

[关闭本页]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发布时间:2024-09-23

 

探讨文化赋能精神生活与产业发展新路径

 

  9月20日,2024北京文化论坛“文化赋能:精神生活与产业发展”平行论坛在京举办。本次论坛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两个文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生动实践,是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具体体现,是大力推进文化与旅游创新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有益探索。

  论坛聚焦新时代文化文艺事业发展、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文旅产业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邀请国内外文旅领域专家学者、文艺家、头部企业代表,探讨以文艺精品丰盈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以文化旅游赋能产业升级、城市更新的新思路、新路径,展现文旅发展新动能、新成果。

  与会嘉宾一致认为,当前“跟着演唱会去旅行”“跟着短视频去旅行”成为时尚,为了看一部剧、一台戏、一场演唱会,奔赴一座城,已成为当前一种旅行热潮。文化日益成为发展旅游经济的重要引领,旅游也成为彰显文化魅力的重要载体。如何推动精神生活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推动文旅行业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引擎,是当下需要深入思考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教授、北京作家协会主席李洱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北京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叶小钢


中国旅游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范云军


德国德累斯顿副市长安卡钦·克莱普什


突尼斯国家旅游局驻华首席代表阿诺尔


罗马尼亚国家文化中心主任利维乌·策拉努

 

繁荣发展文艺事业 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

 

  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教授、北京作家协会主席李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北京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叶小钢围绕新时代文艺繁荣发展、赋能文化文旅产业等主题,交流了各自的思考。

  李洱表示,北京文学既属于北京,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在这里诞生的《红楼梦》,更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它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又是中国文化嬗变的标志。北京的文学植根于北京人民的生活,重新塑造了北京和中国的形象,形成了令人瞩目的“新北京作家群”。

  范迪安表示,中国美术长河奔流,以鲜明而独特的艺术形式,在世界艺术之林自成体系。中国美术是历史的图像印记,是社会发展的百科全书,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理想和精神追求。创新是美术发展的根本动力,由此产生广泛的文化动能。今天,美术馆建设方兴未艾,正以大力建设美育家园,培植文化情怀。新时代的美术创作集中反映时代生活,大量优秀作品引发文化共鸣。“大美术”时代到来,设计艺术成为今天艺术创新的重要体现。今年的北京国际设计周启动设计生态链建设,把艺术、科技、产业、设计各领域联合起来,形成融合发展的可持续模式。

  叶小钢表示,音乐是一种无需翻译的语言,在国际交流交往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面对中外音乐文化存在的差异,实现广泛深入的交流交往,在于敢于创新,勇于尝试。可以尝试将不同的音乐元素融合在一起,创造出独特的音乐风格。例如将中国传统音乐的旋律与西方现代音乐的节奏相结合,或者将中国民族乐器与西方管弦乐器相搭配,营造出新颖的音乐效果。这种创新不仅能够吸引听众的注意力,也能够展示中国音乐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文旅产业提质增效 更好赋能美好生活

 

  中国旅游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范云军,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城市会员、德国德累斯顿副市长安卡钦·克莱普什,突尼斯国家旅游局驻华首席代表阿诺尔,罗马尼亚国家文化中心主任利维乌·策拉努,围绕新时代文旅产业发展相关主题发表主旨演讲,分享成功经验。

  范云军聚焦“守正创新,创造美好生活新体验;提质增效,满足美好生活新需求;融合发展,重塑美好生活新内核”三个维度展开话题,介绍了近年来中国旅游集团围绕旅游赋能美好生活所做的实践,包括打造旅游零售业务线上线下一体化经营的新零售模式,推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元宇宙等科技元素在旅游相关场景中的应用等,列举了提升服务品质、丰富产品供给、推进产品升级的系列举措。展现了“旅游 ”和“ 旅游”的产业深度融合,丰富旅游内涵和场景。范云军展望,未来将深耕旅游主业,充分发挥旅游业为民、富民、利民、乐民的积极作用,以更加开放的理念做优做强出入境游相关业务,持续提升服务保障质效,利用海外签证中心和旅行社优势,用好融通中外的新方式和新表述,宣传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吸引更多外国友人认识中国、了解中国。

  安卡钦·克莱普什表示,德累斯顿是活力四射的大都市,集古典与现代文化艺术、经济、科学与研究于一体,历史悠久的市中心与现代建筑和当代艺术形成鲜明对比,也正因为如此,越来越多的旅行者对德累斯顿产生兴趣,国内、国际市场的旅游需求都在增长。她还特别展示了德累斯顿的特色建筑和文化地标,介绍了充满中国文化的中国亭,并分享了2001-2024年中国游客在德累斯顿酒店居住人数的变化图,诚挚邀请广大中国游客前往。

  阿诺尔表示,突尼斯不仅是充满阳光、海洋和沙滩的旅游胜地,也是文明的摇篮,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吸引了众多游客。他特别提到,“2023年有超过930万游客访问了突尼斯。旅游业提供了8万个直接和间接的就业机会,对突尼斯的社会和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展望未来,他对突尼斯的旅游前景充满信心,表示正致力于提升旅游服务的品质,促进文化遗产保护,并推出一系列创新的旅游产品,以满足对体验式与冒险式旅行增长的需求。

  利维乌·策拉努说,文化遗产是提高公民意识和参与城市建设的基本要素。对于面临去工业化等各种挑战的地区而言,要想实现振兴,就必须重视文化遗产的宣传和价值创造。他认为,文化遗产越来越被看作是一种经济资产,也是地方和区域发展的重要要素。“我们拥有众多重要的文化景点和大量爱好文化的国际和国内游客。据估计,文化旅游约占罗马尼亚全国旅游总量的40%。”

  《世界旅游城市发展报告(2023)》近日在由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主办的2024世界旅游合作与发展大会中发布,报告显示,全球旅游产业的复苏同样正在加速,2023年全球旅游的总人次同比增长达到了41.5%,已恢复到2019年的88%,全球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超过20%,恢复到了2019年的近95%。与会嘉宾都表示出对未来旅游市场发展的信心。

 

深化交流合作 实现互利共赢

 

  此次平行论坛中还进行成果发布与项目签约。

  论坛中,启动《京津冀文化和旅游产业协同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简称《行动计划》)及十省市动漫游戏产业战略合作平台。成果发布立足北京、辐射全国,旨在高效整合京津冀地区文化和旅游资源,加强文旅产业跨区域协同交流与合作,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该《行动计划》是在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指导下,京津冀三地文旅部门共同起草完成的,是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也为京津冀三地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明确方向。未来,京津冀将持续聚焦文旅产业融合、优质文旅产品供给、区域文旅宣传推广等重点领域精准发力、高效联动。

  十省市动漫游戏产业战略合作平台,是由北京、河北、辽宁、上海、山东、河南、湖南、广东、广西、陕西十省市动漫游戏产业(行业)协会(学会)等社会团体共同发起的综合性动漫游戏开放式服务平台,旨在通过平台为企业提供项目展示、经验分享、对接合作的一站式交互服务,促进各省市动漫游戏企业跨区域交流与合作。

  论坛现场签署4个战略合作项目。京津冀三地文旅部门与中石化销售股份有限公司京津冀三地石油分公司、中国演出行业协会与北京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河北雄安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宣传网信局与北京产权交易所有限公司、北京京剧院与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其中,既有央地合作、政企联动的项目,又有聚焦“演艺之都”建设的跨行业联动,突出展示“文旅 商业”“文艺 金融”等文化赋能成果,着力推动文旅和相关产业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联动发展。

 

 

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文化赋能:精神生活与产业发展”平行论坛举办,与之配套的五场沙龙于当天下午举办,主题分别为“文旅产业投融资创新路径”“沉浸式数字文旅的创新创意”“中国当代文学的‘出海’之路”“舞台艺术的出圈与破圈”“文艺点亮生活”,对话内容精彩纷呈,亮点频现,突出展现文化与市场、经济、技术等关键要素的互动、融合、创新,旨在探索文化事业、文旅产业如何更好赋能城市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新需求。

 

创新路径 扩大文旅产业有效投资

 

  当前,全国文旅市场亮点频出,而北京市也正以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向全球资本敞开怀抱,在创新推进文旅产业投融资方面持续发力。在“文旅产业投融资创新路径”沙龙活动中,对话嘉宾聚焦主题,共同探讨、交流、分享文旅产业投融资的新理念、新模式、新路径,为文旅产业发展聚智献策。

  嘉宾对当前文化和旅游产业的投融资现状与发展前景持乐观态度。中国文化产业协会秘书长金鹏认为,目前旅游市场的火爆进一步推动着国家政策在新兴文旅产品创新、扶持新业态、文旅产业数字化提升、文旅新媒体传播等方面发力,文旅产业投资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北京首都旅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总经理李云谈到,在以新质生产力推动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文旅投资将发生结构性调整与变化,投资目标将从注重经济效益的单维度目标向强化社会、生态、文化效益的多元综合目标转变;投资重点将从传统的文旅项目向智慧文旅与数字文旅项目倾斜、从新建项目为主向“存量改造与存量盘活”项目转变。文旅运营管理将步入精细化、数字化、品质化,文旅产业由重建设转入重运营管理阶段,运营的重要性将更加凸显。北京产权交易所总经理曾毳毳认为,目前文体旅市场释放出积极的态势,存量盘活提升仍是这一阶段的主旋律。市场更青睐于通过轻资产模式,引入新奇特的产品实现存量升级,而对重资产投入持谨慎态度,对收益的相关测算更为精细化。中旅途易旅游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卜贵多表示,见证了全球文旅行业的复苏以及企业融资来源的多样化后,文旅企业在投资战略中考虑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以及面对突发状况所具备的复原力尤为重要。全球事务与国际关系专家、中欧美全球倡议发起人高大伟认为,过境免签等一系列开放政策,表明中国加快开放步伐的决心,这将进一步提升外国投资者在中国投资的信心。

  如何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的投融资创新,是嘉宾热议话题。中咨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初阳认为,北京作为文化古都,具有丰富的世界文化遗产和4A级以上等级旅游景区,文旅领域基础设施REITs 发展前景广阔,未来将有大量旅游业资产通过基础设施REITs上市,为文旅投融资市场增加新的活力。曾毳毳建议积极发挥金融科技作用,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金融服务效率,降低投融资成本,增强风控能力。高大伟从宏观角度补充,投资旅游业必须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绿色金融不仅要应用在能源领域,也必须积极推广到旅游业中。

  本场沙龙由中央财经大学文化和传媒学院院长魏鹏举主持,他认为文化强国和旅游强国相互赋能。一方面需要非常优秀的企业、平台、专家发挥作用,另一方面特别需要社会力量、社会资本有效的参与,尤其是有战略眼光、有长远定力、有真正耐心的资本一起跟文化和旅游合作,实现真正的共赢。

 

 

科技赋能 培育文旅产业发展新动能

 

  随着文旅融合边界的不断拓展,智慧旅游与沉浸式体验的结合已成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趋势,传统的观光式旅游正加速向沉浸式、体验式旅游转变。在“沉浸式数字文旅的创新创意”沙龙活动中,对话嘉宾进行精彩对谈,共同深入探讨如何聚焦高端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方向,优化文旅产品供给,提升文旅科技融合创新能力,加快发展具有国际影响力、行业引领力的新型文旅业态,打造文旅科技创新融合的新场景、新应用、新体验,更好满足市民游客多元化文旅消费需求。

  沉浸式数字文旅与在地文化的巧妙结合,无疑是与会嘉宾热切关注的话题。中国文化娱乐行业协会秘书长孔明认为,每一个沉浸式产品都应该是独一无二的定制化产品,而“非标”的体现就是产品与在地文化的结合,“只有深度挖掘在地文化,才能够把沉浸式产品打造成‘本地IP’,也只有形成‘本地IP’,才能对本地吃住行游购娱产业形成更强有力的引流。”中央财经大学数字经济融合创新发展中心主任兼新闻系主任陈端认为,新技术与在地性文化的结合过程,其实也是文化创意赋能的过程,要深入发掘地方特色文化基因,并与现代科技和当代审美与消费偏好结合,将其打造为助力地方发展的“文化芯片”,这个过程是种全新的挑战。北京七九八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姜楠认为,每个剧院、旅游景区、文化产业园区都有其在地属性,在引入沉浸式业态的过程中需要与在地文化结合,在充分尊重和保护当地的文化遗产和传统元素的前提下挖掘和提炼在地文化的核心元素,在此基础上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创新性展现文化故事,使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自然地接触和理解当地文化。

  沙龙还对沉浸式数字文旅的特殊属性进行了探讨,与会嘉宾认为,沉浸式数字文旅要有精准市场定位,打造有特色的产品;以故事为核心,增强体验的情感连接;跨界合作,实现资源互补;持续创新,保持项目的活力。正如西班牙弗拉明戈剧院协会主席库尔特·格罗茨所谈到的,应在合理时间内提供符合游客情感需求、期望和文化背景的体验。此外,游客可以感受到的“体验片段”应该嵌入情感上符合逻辑的“珍珠项链”结构中,同时要考虑年轻游客的“技术素养”。利亚德集团总裁袁波分享了成功案例,指出利亚德集团在西安大唐不夜城步行街灯光设计配合步行街“一轴?两市?三核?四区?五内街”的整体布局,围绕中轴景观带、商业步行街、新唐风建筑群落打造多维交织的沉浸式光影氛围,古今交融共生,文化科技碰撞,打造出独一无二的夜游新体验。

  作为本场沙龙的主持人,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宋洋洋认为,在“数字 文旅”的沉浸式创意设计和融合创新方面,我们有着无限的可能性,期待这些创意和想法能够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的动能。

 

 

交流互鉴 文学中展现跨文化传播魅力

 

  本场沙龙由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杨庆祥主持,邀请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孙甘露,北京老舍文学院专业作家、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周晓枫,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李修文,意大利汉学家、翻译家李莎,墨西哥总统府首席中文译员、汉学家、翻译家莉亚娜,汉学家、翻译家、土耳其安卡拉哈兹巴伊拉姆大学教授吉来6位嘉宾围绕“中国当代文学的‘出海’之路”主题展开研讨,探讨包含着全人类共通情感的文学在译者、汉学家的译介下,其跨文化传播的过往和未来,以及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彰显的价值。

  “文学是个体创造,是与自我的内心交流;而与世界交流,才能让我们拥有更为广阔的内心,让自我成为一个更具成长潜能的个体。”周晓枫表示,在趋同的文化环境、同质化的写作风格里,找到那一点点微弱的不同,意味着对个体经历和对自身文化的细腻而丰富的体会。

  吉来翻译的中国古典著作和现当代文学作品,在土耳其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其中,老舍的《猫城记》在短短两年内重印了6次,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这充分说明优秀文学作品跨越文化界限、触动人心的力量。”吉来认为,提高翻译质量是确保中国文学“出海”成功的关键,通过与国外出版社、学术机构、文化团体的合作,将为中国文学搭建更多展示平台。

  杨庆祥表示,走出去的中国文学作品数量、质量、类型持续增加,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形象,这些作品既有自己独特的故事,也有非常明显的共性,那就是把拥有共同价值的“世界性”话题用“中国式”答案回答好。

 

 

出圈破圈 舞台艺术成文旅消费新增长点

 

  “舞台艺术的出圈与破圈”沙龙由中央戏剧学院院长、教授郝戎主持,邀请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教授肖向荣,中国戏剧家协会顾问、国家一级编剧罗怀臻,浙江小百花越剧院院长、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得主王滨梅,中国国家话剧院一级舞台监督李东,俄罗斯戏剧艺术学院副校长、培训与戏剧课程中心主任基留什金娜·马琳娜5位中外嘉宾展开研讨,聚焦舞台艺术的优质作品如何打破传统的边界,以丰富的表现形式和多元的传播媒介,成为文艺事业、文旅产业新亮点。

  肖向荣表示,舞台艺术“出圈”现象的背后,能很清晰地看到两个维度:首先,是观众对艺术的高层次需求,观赏和创作之间的相互角力,推动了艺术作品的水涨船高;其次,新的技术和传播形式给艺术创作带来了更多可能。艺术与科技的结合,不仅丰富了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也扩大了艺术的受众范围。

  罗怀臻表示,文化传播和文化传承同样重要,某种意义上说,传播就是传承。中国戏剧百年来经历了四个传播时代,即“唱戏时代”“演戏时代”“演艺时代”和“演播时代”。当下,虽然四个时代并存,但是其主体已转换到演艺与演播的新时代。

  王滨梅表示,舞台艺术“出圈”作品的共性,首先是创新性,它们在内容创作与表现形式上都有着创新活力;其次是共鸣性,“出圈”的舞台作品往往能够精准捕捉社会话题或时代情绪,引发共鸣;还有就是数字化传播,数字化时代传播方式的革命性变革,是传统剧场效果无法匹及的。

  李东表示,舞台艺术作品近年来持续“出圈”和“破圈”,首先得益于大的政策环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推崇成为全民共识。艺术家和观众双向奔赴,新的媒介和技术的出现让两者有了更广泛的联系,艺术家能够自觉不自觉把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作为创作的方法论,实现审美和呈现方式的当代性。

  郝戎总结道,舞台艺术“出圈”“破圈”的背后,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体现,是广大观众特别是新生代观众对传统文化的自信认同和自觉传播。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要继续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推动舞台艺术更好地发展。

 

 

深入探讨 让文艺点亮百姓生活

 

  北京市人民政府参事室、北京市文史研究馆在隆福寺文创园成功举办“文艺点亮生活”专业沙龙。沙龙特邀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中央电视台原著名主持人王志主持,邀请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清华大学教授曾成钢、北京大学教授李松、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肖永亮、大前门(北京)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郝金明,英国新航道中国故事研究院副院长斯明诚,天津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天津市文联副主席籍薇,河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河北省燕赵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梁勇等7位国内外嘉宾参与对话,带来智慧声音。

  沙龙分上下半场举办。上半场的主旨发言环节,曾成钢从中国雕塑的四个侧面,谈到了艺术和生活的关系,强调了历史是根、文化是魂、艺术是脉的引领与传承关系。斯明诚从国际友人的视角探讨了中西文化的互鉴,分享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念在语言学习中的成功应用。籍薇结合自身曲艺创作与舞台实践,从创作理念、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等方面,倡导艺术应当更好地服务于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

  在下半场的研讨交流环节,四位专家学者从文艺的大众化、现代化、网络化、全球化等视角,就文艺对生活的意义、文艺资源的转化与创新、文艺发展的新环境与新契机等话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研讨,带领观众开启了一场充满智慧的思想之旅。李松从从业者、受众、相关管理者三个维度,谈了文艺发展的思路;郝金明强调,文艺创作只有来源于人民、服务于人民,才会有光明的前景;肖永亮结合自身多年从事数字创意产业研究的实际,从数字技术的层面谈了文艺与生活的关系;梁勇从打造文化艺术标志、强化文旅融合、让传统艺术走出国门等角度,和大家探讨了如何古为今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现代人的精神生活。

 


 


 


文艺家协会

联系电话:(010)66048572 电子邮箱:beijingwenlianwang@126.com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前门西大街95号 邮编:100031
版权所有: © 2013-2020 未经授权严禁复制或镜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