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首都文艺|陈宁:繁荣首都文艺事业 推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关闭本页] 来源:《前线》杂志 2024年 第8期       发布时间:2024-08-29

 

繁荣首都文艺事业
推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陈宁
党组书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创造性地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树立了理论旗帜,也为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提供了根本遵循。市委书记尹力在市文联第十次代表大会上寄语新一届市文联和全市文艺工作者,要持续推动首都文艺事业繁荣发展,为首都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作为首都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市文联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团结带领广大文艺工作者自信自强、奋发有为,以丰富多彩的文艺实践抒写新时代首都发展的万千气象,首都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

 

坚持守正创新,持续谱写首都文艺事业新篇章

 

  坚持凝心铸魂,思想政治引领更加鲜明有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联组织“要加强引领,突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北京市文联将思想引领、政治引领、价值引领与文艺实践紧密结合,团结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听党话、跟党走。在文艺实践中将精神力量外化于形,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创作成果,以优秀文艺作品将理论学习不断引向深入。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与艺术家共同学习党史,创作推出多个门类的文艺作品,其中由多位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参与创作的历史文化散文集《百年跫音》入选多个好书榜,成为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党史学习教育素材。在培训教育中将理论内化于心,每年举办覆盖13个艺术门类的业务培训班,讲授导向鲜明的“开班第一课”,以文艺的语言解读党的创新理论,让理论学习更接地气、更有温度、触及灵魂。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北京市文联组织创作推出历史文化散文集《百年跫音》

  坚持专业凝聚,推进文艺精品创作更加精准有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聚焦“创作生产优秀作品”这一中心环节,北京市文联编制推动文艺创作高质量发展中长期规划,发布年度创作指南,设立文艺创作专项扶持资金,建立“大戏看北京”文艺创作孵化平台,构建起高层次专家智库、人才库、作品库、创研基地、合作渠道、宣推渠道六位一体的全链条工作体系。进入新时代以来,北京文艺创作百花齐放、精品迭出,近150部作品荣获国家级文艺奖项。在北京市文联的组织引导下,广大文艺家围绕乡村振兴、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回天行动计划”、中轴线申遗、“一城三带”等主题推出一批优秀作品。由北京市文联知名艺术家领衔创作的舞剧《五星出东方》、电视剧《觉醒年代》、电影《长津湖》荣获“五个一工程”奖,长篇小说《北上》《宝水》等荣获茅盾文学奖,两岸题材话剧《寻味》获文化和旅游部全国话剧展演优秀剧目,彰显了全国文化中心的风采。


北京市文联组织艺术家们创作推出两岸题材话剧《寻味》

  紧扣“做人的工作”,行业引领作用日益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北京市文联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目前,文联共有两级团体会员364家、个人会员25468人,形成了文艺名家领衔、中青年文艺家聚集、文艺新人活跃的人才队伍。建好用好专业作家、签约作家、合同制作家、特约和签约评论家队伍,组建各文艺家协会专业委员会,形成首都文艺的中坚力量。抓好青年文艺人才培养,创立“名师带徒”计划,实施“结业不结课”的专业化培养方式,形成北京舞蹈大赛、北京青年相声节等人才推介品牌,涌现出一批文艺新秀。进入新时代以来,19人荣获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40人荣获北京市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推荐4人成功申报国家重点人才项目,形成文艺人才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生动局面。

  深化对外交流互动,北京文艺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北京市文联坚持“走出去”。“北京作家日”活动覆盖49个国家和地区;41部作品被翻译成13种语言,被20余家世界知名图书馆收藏;举办3届北京国际文学院院长创新交流会;赴塞尔维亚、阿尔巴尼亚等国开展文化交流,两国总统携政要出席。积极“请进来”。举办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北京影偶艺术周等国际性文艺活动,吸引22个国家的114部优秀剧目来京演出交流。探索中外合作的创作模式,中意艺术家合作冬奥会歌曲、中法艺术家合作创排舞台剧,越来越多的中外艺术家合作项目,勾画了首都文艺创作独特风景。


北京市文联组织首都艺术家赴塞尔维亚开展文化交流,塞尔维亚总统携政要出席

  坚持扎根人民,文艺志愿服务更加用心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北京市文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围绕超大城市治理的样本“回天行动计划”,组织多位艺术家深入回龙观、天通苑地区采风,建立扎根回天创作室。艺术家被回天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自豪感、参与感所感动,创作推出话剧《喜相逢》、小品《办公室的故事》等作品,回天地区成为滋养现实主义创作的“富矿”。聚焦北京市“百村示范、千村振兴”工程,开展“行走北京”社会实践,组织百名作家走访百村,用文学书写新时代山乡巨变。坚持文艺服务人民,文艺名家带头示范,近2万人次首都文艺工作者热情参与,深入10余个省份和偏远地区,开展文艺志愿服务,引导最优秀的文艺家服务最急需文艺资源的地区,充分发挥文艺和文艺家的社会价值,极大地提升了基层群众的幸福感。


北京市文联组织创作推出“回天”题材的小品《办公室的故事》

 

总结成功实践,牢牢把握首都文艺发展的正确方向

 

  始终坚定文化自信,夯实新时代文艺发展的根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北京市文联坚持文化自信,引导文艺工作者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近年来,北京文学出海工程从“走出去”到“走进去”,优秀文学作品在海外翻译出版,向世界展现了真实、可信、可感的中国形象,彰显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一位意大利出版商兴奋地说:“我们在这里找到了当代中国。”正因为有文化自信作支撑,北京文学作品与海外读者才实现了双向奔赴。

  始终坚持文艺的时代性,凝聚全社会奋进新征程的精神力量。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进入新时代以来,在重大时间节点、重大历史关头,北京文艺家始终在场、不负使命,推出了反映脱贫攻坚的小说《花灯调》、乡村振兴的小说《宝水》、百年党史的散文集《百年跫音》及美术作品《百年望道》、北京冬奥主题的歌曲《永远在一起》等,用文艺唱响时代发展的铿锵足音。北京文艺家用文艺的语言记录百姓生活,用文艺的方式把当下留给未来。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北京市文联组织创作推出系列美术作品

  始终践行文艺的人民性,让人民群众共享文艺发展成果。人民中有着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沛源泉。北京市文联坚持源于人民、为了人民、服务人民,组织创作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文艺作品。相声剧《依然美丽》是文艺家“蹲点式”采风两年的成果。当回天地区的居民看到舞台上演绎着他们的故事时,不时报以一浪高过一浪的掌声和笑声,不时流下感动的热泪。著名作家王蒙称赞:“这个戏确实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所以能够如此深受老百姓欢迎。”


北京市文联组织创作推出“回天”题材相声剧《依然美丽》

  始终坚守文艺的艺术性,增强北京文艺生命力。艺术性是文艺作品保持生命力的关键所在。北京市文联坚守创作初心,尊重艺术规律。坚持把“让人动心”作为艺术的最高境界,以有生活、有情怀、有温度的文艺精品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坚持把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文艺的根基,展现中华美学精神。坚持高品质的艺术标准和专业的审美水准,优化文艺精品孵化扶持政策,加强重点作品全链条跟踪扶持,不断提升文艺原创力。

  始终追求文艺的创新性,激发北京文艺发展活力。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新技术的快速革新对新时代文艺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北京市文联以创新思维来推动创作,探索形成集成式、联袂式、委托式、国际合作式等创作模式,探索形成文联专属的全程参与、全链条管理的人才孵化模式,形成以创作凝聚人才、以人才推动创作的生动局面。同时,推动各艺术门类联动,打造有影响力的文艺知识产权。以童话《星鱼》为原型创作全景虚拟现实场景,同名歌曲音乐短片点击量达10亿次;以“兔儿爷”为原型探索打造新知识产权“元卯人”,通过绘本、定格动画等艺术形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法艺术家合作创作影偶剧《星鱼》

  始终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坚持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正确方向。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根本保证。北京市文联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对文艺创作、活动,刊物、新媒体平台严把内容关。建成“一网一微五号”全媒体传播矩阵,壮大主流舆论声量。建立文艺评论家现场观摩机制,开设文艺评论专刊专栏,用高质量的文艺评论引领大众审美和社会风尚。

 

聚焦时代使命,努力铸就新时代首都文艺事业新辉煌

 

  聚焦“看北京首先要从政治上看”,切实把好首都文艺的“方向盘”。旗帜鲜明讲政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团结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听党话、跟党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围绕即将到来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改革开放5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策划组织主题文艺实践,创作推出一批描绘新时代恢弘气象的文艺精品,凝聚全社会奋进新征程的强大力量。

  聚焦擦亮“大戏看北京”文化名片,奋力攀登新时代首都文艺创作高峰。着力抓精品,把高品质作为文艺创作的标准和追求,引导文艺家从火热的生活实践中获取灵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得滋养,不断组织推出思想深刻、艺术品质精湛的优秀作品。以老舍剧场和创作孵化平台为载体,加强与创作团体、剧场、投资机构、运营机构、宣传媒体等相关方的对接,打通文艺创作从前端到后端的各环节。着力补短板,紧盯世界各国最优秀文化成果,在交流中学习借鉴,在寻找差距中明确方向,引领带动行业成长发展。着力抓创新,把握新媒介新技术带来的变化与机遇,推动不同艺术门类之间、艺术要素与技术要素之间跨界融合,探索艺术更多的表现形式、更广的融合方向,为艺术创作提供新方向,更好地为城市发展助力、为生活添彩。

  聚焦“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在提质增效中提升首都文艺影响力。深入挖掘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的丰富内涵,捕捉北京独有的文化符号和精神标识,推出具有时代气息和北京气质的精品力作,用文艺为北京文化赋形,打造首都城市文化新名片。充分利用古都北京的历史文化资源,以各种艺术形式为载体,以具有现代性、国际性的艺术表达为手段,让传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关注以新北京作家群为代表的新人群、新现象、新潮流,用文艺讲述新的北京经验、新的北京故事,书写北京文艺新版图,开拓北京文化新空间。

  聚焦“做人的工作”,将人才资源优势持续转化为首都文艺事业发展优势。关注文艺创作源头,大力培养文学创作、戏剧及影视编剧人才。着眼于补齐短板,举办北京国际高清舞台艺术影像周、世界灯光师大会,加强制作人、舞美设计师等紧缺领域专业人才培养。夯实中坚力量,构建精细化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和激励机制,支持优秀青年文艺骨干挑大梁、当主角。加大对新文艺组织、新文艺群体的吸纳力度,畅通创作路径,支持开展跨体制、跨行业合作,在采风创作、教育培训、展演展示等方面提供平台。深化文艺界职业道德建设,培养造就一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家,引领形成风清气正的行业氛围。

 


 


文艺家协会

联系电话:(010)66048572 电子邮箱:beijingwenlianwang@126.com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前门西大街95号 邮编:100031
版权所有: © 2013-2020 未经授权严禁复制或镜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