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水讴歌——记宋青松
老刘啊老刘,
水说要带你走,山说要把你留,
你为何偏扎在俺心里头?
……
老刘啊老刘,
说好了安居后你来喝杯酒,
俺却只能把天下好人都当老刘。
2015年3月2日,大型交响声乐套曲《南水北调》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首次唱响,13首作品以质朴的语言、动人的旋律、磅礴的气势讴歌了南水北调工程这一开天辟地的伟大壮举。
2014年12月12日下午,长1432千米的南水北调中线正式通水,长江水终于流进了北京,就像北宋词人李之仪在《卜算子·我住长江头》中所写的那样:“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为了纪念和讴歌这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工程,2014年盛夏,北京市文联组织词曲作家、文学作家、书画家等百余名文艺工作者,前往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河南南阳市、湖北十堰市等地进行采风创作。炎炎夏日,艺术家们上工地、入农户、寻水源、找文脉……恨不得一天当作两天用。十多年来,水源带的40万移民搬离故土,迁移企业,禁用农药……为了保护水质,采取了很多措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艺术家们在采风过程中一次次被库区移民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感动,一次次为牺牲在工作岗位上的党员干部落泪。词作家宋青松动情地说,这是一次饮水思源之行,也是一次感恩回报之旅。
宋青松接到采风的邀请后,激动得好几天都无法平静。查资料、听报告、看数据,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工作。在采风过程中,宋青松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用心感受,几乎每天创作一首新词,灵感如同汩汩的泉水不停地激发他创作的冲动。
宋青松每写一首词都会在下方标注上时间、地点、心情,记录下自己彼时彼刻的“感动”,为移民的奉献精神感动,为干部的牺牲精神感动,为建设者的忘我精神感动。
在歌曲《故土难离》中,一句“生了我养了我给我血脉和爱抚,我怎忍、怎忍从你心里连根拔出”,道出了移民对故乡的难舍之情,但为了国、为了家、为了更多人的幸福,他们甘愿含着眼泪带着不舍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在河南淅川县,有关部门特意修建了一座南水北调移民文化生态园,把当地各个乡村的老树移到此处,并做好标记,只为让移民以后有根可寻。抚摸着一棵棵老树,宋青松的心颤抖了,他写道:“没故乡,情更深,那最美的水下有曾经的年轮;思故乡,心如焚,我们一起去拜一拜咱的老根!”
在宋青松创作的作品中,最令人动容的还是那首《老刘》。在移民工作中,涌现出众多党员干部的感人事迹。湖北省丹江口市均县镇党委副书记刘峙清就是这样一位兢兢业业的好干部。在创作出《老刘》之前,宋青松已经写了一首《好干部》,但总觉得内容太泛,缺乏一个聚焦的点。后来听了刘峙清的事迹,宋青松的头脑里立刻有了立体丰满的形象,二度创作的《老刘》情真意切,令人闻之落泪。
老刘任职的均县镇是丹江口市移民任务最重的乡镇,集镇整体搬迁,全镇动迁移民多达2.3万人。移民高峰期,老刘白天黑夜连轴转,有一次忙得4天4夜没有睡觉。在“移民外迁”工作中,他不辞劳苦、尽心尽力,先后52次护送移民赴枣阳、宜城,圆满完成了2300多户9100多人次的移民搬迁护送任务。2011年4月1日,他从早晨7点多开始接待移民来访,之后又跑了4个移民安置点,连续工作了14个小时,最终累倒在工作岗位上,年仅42岁。老刘是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好党员,是个受人爱戴的好干部。宋青松听着移民讲述老刘的故事,几度泪眼婆娑,一首《老刘》一气呵成。作曲家伍嘉冀含泪谱曲,歌唱家赵金波深情演唱,一曲唱罢,在场的所有人都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12天的采风,艺术家们行色匆匆,却时时被感动着,这些平凡的人让艺术家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人性的真善美。
南水北调工程的成功,使半个多世纪的中国调水梦得以实现。首都艺术家们用动听的歌曲记录下那些不平凡的普通人的故事,用歌声向他们致敬!
饮水思源,为水讴歌!
作者:刘颖
宋青松(1963年2月—)男。著名词作家,研究馆员,中国音乐文学会副会长,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领军人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中国音乐金钟奖获得者。代表作《长大后我成了你》等。创作歌词作品1000余首,出版作品集4部。主要作品有《学做雷锋》(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获奖歌曲),《到人民中去》(中国文艺志愿者主题歌曲),《我把健康托付你》(全国人口文化奖获一等奖歌曲),《大国工匠》(当代中国精品工程优秀歌曲),《和父母照张相》(金钟奖获奖歌曲),《你说的话》《杜鹃花开》(文化部向全国推荐的“中国梦”主题歌曲),《你有多美》(由国家卫健委出品的全国第一首抗疫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