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下午,由北京市文联主办,北京市文艺研究与网络文艺发展中心、北京语言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承办的“ 《神圣婚姻》:讲好中国故事——新时代小说的审美特质”活动在京举行。
(摄影:张潇尹)
本期艺苑沙龙活动,邀请中国作家协会《小说选刊》杂志主编、中国作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徐坤为主讲人,结合她最新出版的长篇小说《神圣婚姻》,为读者讲述新时代小说的审美特质;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监事长贺绍俊担任与谈人,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北京语言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副院长黄悦担任学术主持。
与会专家以徐坤最新出版的长篇小说《神圣婚姻》作为切入点进行深度对谈,主要围绕以下三个议题进行探讨:一是新媒体、信息爆炸时代的长篇文体,该如何坚守与创新;二是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如何做到心里始终有“读者”;三是如何打造一部符合新时代特征的长篇小说,怎样进行人物描写,把握对话节奏。
中国作家协会《小说选刊》杂志主编、中国作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徐坤
徐坤认为,《神圣婚姻》这本书从爱情婚姻这样一个小的切口介入,试图探讨包括女性成长在内的一系列过程。她列举《神圣婚姻》中塑造的几位主人公的情感与成长经历,分享了她对于女性主义问题的理解。作品中的几位女性的婚姻都不完美,但她们并未被动地把自身扮成受害者。她们在失去所谓的传统婚姻之后,仍在不停地前进与成长。婚姻之所以神圣,是因为婚姻是人类文明进化的产物,是为了种族和族群发展的需要,也是为了人类身心舒态的需要。小说中之所以塑造那些破碎的、不如意的婚姻,就是希望人们在经过情感挫折后勇敢地重新站立,内心满怀希望之歌,向往美好、追求自己的幸福,这就是《神圣婚姻》这部小说的宗旨。
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监事长贺绍俊
贺绍俊从徐坤第一篇中篇小说《白话》谈起,到解读徐坤最新长篇小说《神圣婚姻》,构建起徐坤文学创作的一部个人“编年史”,通过徐坤的文学创作梳理当代女性写作的源流、嬗变与发展。
贺绍俊认为,徐坤写作主要有两大主题:一是知识分子写作,90年代徐坤以知识分子写作为题材开始介入文学创作,她的语言犀利、反讽,表现出知识分子反思性的心理状态。二是女性写作,他以徐坤的《厨房》为例,解析作家徐坤如何站在女性立场认识社会,如何反思一位成功女性情感理想的破灭,带有深刻的寓意。徐坤的《神圣婚姻》延续了她对知识分子的思考,从《白话》《厨房》等小说对于知识分子的反思、批判揭露,转变为一种在批判中带有期许和理想的态度。从90年代初写《厨房》等作品中对于女性的“怒其不争”,对于女性作为弱势群体在面对强大社会时候的同情和惋惜,转变为《神圣婚姻》创作中塑造一批真正有追求、独立、强大的女性,她们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爱情和婚姻,这其中包含了一种理想主义与自信面对现实、未来的勇气。徐坤通过《神圣婚姻》这部小说解构了今天的婚姻,并且在解构的基础上建立起真正合理的婚姻、追求一种神圣化的婚姻。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北京语言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副院长黄悦
黄悦认为,徐坤作为一名资深作家,有三个显著的标签用以形容她的作家身份。一是“新生代作家”,“新生代”一词是从后朦胧诗时代的新生代诗人开始出现。新生代作家意味着前卫、先锋和实验性,也意味着她的创作语言犀利、富有思想。二是“女性主义”,90年代是徐坤创作活跃的时代,从某种意义上,徐坤作为90年代女性主义创作的启蒙者。通过她的作品人们意识到,写作和阅读世界的方式具有性别的维度,她看待世界的方式有别于当时主流的男性视角。三是她的“知识精英身份”。徐坤供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身为文学专业研究者,她的职业属性与创作实践存在着一种奇妙的张力。这种“张力”体现在她是精英身份,而她笔下常具有一种对精英或对于主流权威的解构或戏谑,她的写作也更具反思与深刻性。
活动现场提问
本期艺苑沙龙活动面向广大“京艺苑”忠实读者与文艺爱好者展开。现场观众表示,聆听此次对谈活动,对文学创作有了更为深入的学习。《神圣婚姻》的解读直面女性问题,引导读者对女性主义写作有更深入的思考,启发人们进一步反思当下的婚姻生活与女性成长,为女性实现真正独立与解放寻求出路。
本次活动是北京市文联“艺苑沙龙”系列活动的第五场。今年,为进一步发挥文联的组织优势和专业优势,深入了解北京文艺发展现状,加快整合首都文化资源,北京市文联创立“艺苑沙龙”品牌活动。活动聚焦文艺理论建设、文艺行业发展等前沿问题,通过搭建文艺交流对话平台,为促进北京文艺发展开拓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