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鸟巢”:我是见证者——记何慷民
2008年8月8日8时8分,腾空而起的五彩焰火在中国国家体育场(鸟巢)顶上绽放,北京奥运会隆重开幕,在8万张中外笑脸的欢呼声中,“鸟巢”这个名字霎时响彻全球,一夜之间成了排在互联网最前的热搜词。2020年,时光虽然已经推移了13个春秋,但那个令人难眠的辉煌之夜仿佛就在昨天。
2004年9月12日,我辞去已经工作了十多年的北京城建集团新闻中心副主任的岗位,主动请缨来到“鸟巢”项目总承包部工作。对于我钟爱的影像专业来讲,没有比拍摄记录“鸟巢”工程建设更重要的事了,我毫不犹豫搬起“家当”到工程现场安“家”。从高空夜幕下焊接工人的身影到地面吊装指挥者手中的小旗,从中央、地方各级领导到外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以及国际和各国奥委会组织,从年过半百、满脸沧桑的钢筋工到矫健婀娜、不输须眉的巾帼女杰,工程建设从一片荒地开始到钢铁巨巢完成,一幕幕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一桩桩建设过程中的大小事件等以影像的方式尽收在辑。1700多个日日夜夜,160个小时的视频和30000多张照片,全方位记录了“鸟巢”的成长,也成就了我的专著《“鸟巢”成长的影像》。
在“鸟巢”工作5年期间,有两件事值得一提:2006年9月,由北京市文联组织的北京市文化艺术代表团访问印度,我有幸作为北京奥运建设者代表受邀随团出访,这对我来说真是千载难逢的一次机会。可是,“鸟巢”建设施工最重要节点的钢结构卸载日期正好与出访日期重叠,况且这次卸载将由北京卫视、上海东方卫视和香港凤凰卫视联合向全世界直播,另外还有国内外20多家主流媒体现场采访,作为北京城建现场主要协调人,又是身背双机的事件拍摄者,这时走了合适吗?经过一番权衡,最终卸载的工作占了上风,我忍痛割爱放弃了这次美好的行程。2007年10月,出访的幸运之神又一次降临,北京市奥运文化代表团将访问西班牙萨马兰奇的故乡,北京市文联和北京摄影家协会特别协调,把北京奥运建设者代表的唯一名额再次给了我,单位同事们和亲朋好友听到消息都为我感到骄傲;临出发前3天,我抓紧5层膜结构安装的拍摄,生怕因出访而误了该留下的影像资料的工程节点。那天中午临近12时,工人们已经陆续下班,还有两位师傅在焊接最后的一个关键部位,我想这个焊接点拍完我也正好下班了,于是加快步子向相距不到300米的目标赶过去,刚刚走了十几步,脚下一块钢板突然踩空,右小腿被带齿的钢板瞬间划出一道长约9厘米的伤口,深可见骨,附近的几位工人师傅见状急忙把我从5层抬下来并用他们队长的车紧急送到医院,最后的结果是伤口被缝13针,出访行程又一次失之交臂,为此,北京摄影家协会王越秘书长对我的这次意外受伤既心疼又惋惜。欣慰的是,代表团将我的“鸟巢”作品《三圆同心》作为礼品赠送给了萨马兰奇先生,赠送现场的照片至今珍藏在我的影集中。
“鸟巢”以其极具创造性的建筑手法被评价为代表了21世纪初叶国际建筑界最高水平的体育建筑。这件被誉为“第四代体育馆”的伟大建筑作品,见证的不仅仅是人类21世纪在建筑与人居环境领域的不懈追求,还有中国这个东方文明古国不断走向开放的历史进程。我拍摄的每一个镜头,都力求成为对21世纪中国与世界建筑发展进程的影像见证,为北京输入新的建筑语汇。
2008年8月8日,经过几番努力,我终于圆梦成为国际奥委会北京2008奥运会官方注册摄影师,当我坐在全程参与建造“鸟巢”的记者席时,激动的心情如大海波涛汹涌澎湃,开幕式过程中每一次的礼花升腾,仿佛都是我的激情释放;中国人之所以能够建造“鸟巢”这样堪称世界奇迹的巨无霸,能够实现13亿人民期盼百年的奥运梦想,一切源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40年改革开放,国家综合实力的强大。在之后的50多天里,我又以9811张图片记录了“鸟巢”以及其他场馆里奥运会和残奥会的赛事、活动,以及开闭幕式。
2008年的这个夏季,“鸟巢”与全世界共同起舞,为北京这座六朝古都增添了现代气息和时尚魅力。今天,北京奥运会的脚步已经渐行渐远,然而数万张记录北京奥运工程建设和奥运会成功举办的图片,将美好的瞬间永远定格为历史档案而载入史册。
作者:何慷民
何慷民(1952年10月—),男,中共党员。北京摄影家协会顾问、名誉副主席,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1983年起在北京城建集团从事专业影像记录工作,曾参加北京亚运会、香港回归、澳门回归、北京市迎接新千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等大型庆典活动拍摄工作,出任国家体育场(鸟巢)首席摄影师、北京新机场航站区签约摄影师。被评为中国摄影家协会德艺双馨会员,曾获北京市首届中青年文艺工作者德艺双馨奖,被授予“北京市职工艺术家”“繁荣首都文艺事业作出突出贡献者”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