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工坊|景俊美:一笑解忧 千笑无愁
——“高笑”相声剧《同行的你》观后

[关闭本页] 来源:京艺苑      发布时间:2023-02-06

一笑解忧 千笑无愁
——“高笑”相声剧《同行的你》观后

文/景俊美


  相声剧的诞生,是相声和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中国台湾在此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艺术实践推动了学理上的确认,“叙事人”身份转变为角色扮演,北京曲剧等新兴剧种也有过相似的发展历程。因地缘和人文环境的差异,大陆的相声剧虽起步较晚,但在相声剧的多元发展上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力量与智慧。

  由李寅飞、李丁编剧的原创相声剧《同行的你》是这多元中的一元。它的主要特色是“高笑”。相声若无逗笑元素便不能称之为相声,相声剧的意义也必须首先“能笑”。如果仅从字面意思来理解,所谓“高笑”相声剧,指的是笑点多的相声剧。但是在笔者看来,笑点多只能是必要条件之一,因为“剧”的高点定位,它应该包含更深刻的寓意。具体来说,必须是立意高远、创意独特、精髓永恒,即“笑意高、笑频高、品位高”的三“高”相声剧。而对于相声剧《同行的你》而言,这“高”里面还有一层含义,即编剧、主演李寅飞所率领的“大逗相声”是京城学历很高的相声团体。这种高学历的架构,奠定了创作团队的文化品位和创作方向。

  大逗相声的班主李寅飞本科、硕士、博士均就读于清华大学,2016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其创作的相声作品曾获得过中国曲艺“牡丹奖”文学奖。2016年央视春晚的相声《我知道》由其创作并表演,2018年央视元宵晚会《话说成语》也由其创作并表演,2021年担纲了央视春晚相声《叫卖》的创作者和表演者。在他的带领下,大逗相声以80、90后年轻人为主体,创作并演出了《杂谈北京话》《我爱炸酱面》《地理课代表》《国安日记》《北京的桥》《北京大妈》《北京的旋律》等极具有“京味儿”特色的文艺作品,展现了整个团队的文化底蕴和时代敏锐性。大逗相声不仅展现了样貌丰厚的北京特色,提出了“北京孩子北京味儿”的口号;而且以艺术服务社会为归旨,对观众作出了“一年52周演出,场场内容不重复”的庄严承诺。相声剧《同行的你》是在这样的创作背景下诞生的一部高品质文艺作品。

  从内容上看,相声剧《同行的你》讲述了一个关于成长和陪伴的故事。一位是高学历、好脑子的李博士,一位是高调门儿、爱唱曲儿的老叶头,还有一位是永远追逐潮流的老赵,最后一位是最年轻但也不再年轻的老涵。四个主要人物性格虽然不同,但有着共同的信念和共同的事业,他们年轻时曾一起创办了自己的相声团队,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的身体已不复当年,他们的记忆开始变得模糊,此时此刻,“同行的你”更加重要也更加值得珍惜……

  从形式上看,相声剧《同行的你》用一个连续的剧情巧妙地把几个原创作品有机地勾连在一起,让观众在欣赏相声段子之余,感受到了一种新的形式冲击。首先是三十年时空的巧妙切换,其次是大逗相声把最得意的笑料和最经典的作品如《早练的故事》《专属的歌》等完美地融入到了剧情之中。此外,全剧的才艺表演与技巧设计也很独特,比如《小伙子你好糊涂》的新疆歌舞,把关于“天体”的歌曲集中在一起,凸显“老涵”的情敌是个宇航员这一矛盾等,都产生了笑意频发的剧场效果。还有把《送别》作为贯穿整个剧目的线索,体现“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的情愫;在舞台上写字,并作为节目的“底”出现,不仅能引起观众发笑,而且能让观众深刻领会到“笑声背后的哲思”,这在以往的相声或相声剧里都是不多见的。再比如李涵的《山东版懂你》,在抖音上的单条视频点赞量已突破20万,在剧场的表演效果也是惊人的出彩。剧中还将京剧融入到了《送别》的小合唱之中,也是一种巧妙的创新,并且收到了良好的观众反馈。全剧还融入了《青春啊青春》《送别》《送你送到小村外》《月亮惹的祸》《我的未来不是梦》《小星星》《吉祥三宝》《向天再借五百年》《夕阳红》《七里香》《父亲》《爱你》《喀秋莎》《沙家浜》《三家店》等30余首经典老歌或戏曲桥段,给观众带来一种别样的“熟悉的陌生感”。

  总之,相声剧《同行的你》所用演员不多,但创新点不少。包袱和剧结合,呈现出一种跨界,故事逻辑融合笑料,背后是一种美好的价值观。当下,像相声剧《同行的你》这样的三“高”相声剧作品并不多见,但是其艺术方向不仅值得理论思考,而且值得更多好的文艺作品形成体系斩获艺术实践的有效检验。该剧的海报里有一句话:“和打不散的人大笑一场,和一起笑的人同行一生。”说的正是一种“笑”的精神。作为观众,进入剧场能一直哈哈大笑,是一种幸福。而作为创作者和表演者,明确的创作理念和清晰的创作理路更是一种必须。当然,任何一个新生事物的诞生,都需要一个过程。相声剧的良性发展,离不开表达体系的成熟和受众群体的稳固性。未来,大逗相声是否能够推出更多的“高笑”相声剧以飨观众,值得我们期待。

  本文为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戏曲史(北京卷)”(项目编号:19ZD06)、2021年度北京市文联基础理论课题研究项目“北京地区戏曲传播创新研究”(项目编号:BJWLYJB04)、2022年度北京市文联文学艺术创作扶持专项资金项目“评论专著《当代戏剧的理性审思》”(项目编号:Y24)和2022年北京市宣传文化高层次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大戏看北京’工作机制创新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景俊美

  现任北京市社科院文化所副所长、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文艺评论、非遗保护研究,著有《中国传统节日当代精神价值研究》《回望与探索:文艺评论的价值确立与文化立场》等,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2016年入选北京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22年入选北京市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


 


文艺家协会

联系电话:(010)66048572 电子邮箱:beijingwenlianwang@126.com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前门西大街95号 邮编:100031
版权所有: © 2013-2020 未经授权严禁复制或镜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