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共和国同龄,与时代同舞——记阮兰玉
“一个是热爱,一个是责任,一个是执着。当你热爱这个事业,就有了一份责任,就要执着地去追求它。”阮兰玉谈到热爱的舞蹈事业,总是热情纯粹,回忆不停。
12岁那年,她与舞蹈结缘,曾亲历国庆35周年、45周年、50周年、60周年以及70周年天安门广场联欢活动。回望她的舞蹈生涯,早已与祖国紧密连接在一起。
被幸运眷顾
20世纪60年代初期,于阮兰玉而言,舞蹈完全是一个闪亮的世界。12岁的她凭借一支《珊瑚颂》,误打误撞考入了当时中国舞蹈的最高学府——中国舞蹈学校(北京舞蹈学院前身)——这是舞蹈家的摇篮,也是她梦开始的地方。
1972年,幸运再一次眷顾于她。“总政歌舞团来艺术院校招人,我特别幸运,被选中了。”从此,阮兰玉开始了部队生活。从军十载,阮兰玉多次同战友们去前线慰问演出,深入基层锻炼。也正是在那时,一份责任和担当,落在了她的心中。她相信,生命总会在情感的深处被不断延续。
10年总政歌舞团生涯结束,阮兰玉转业到北京群众艺术馆。她想真正深入到生活当中,学习群众文化,投身于群众舞蹈的普及工作。
“舞蹈创作也是这样的,你要体验生活,你要感悟生活,要带着情怀来深入挖掘生活当中闪亮的东西。一个好的舞蹈作品应该具备鲜明的主题、合理的结构、独到的角度、精彩的舞段、感人的情节、浓郁的风格。”
此后,阮兰玉牵头创建了“北京新秧歌”和“舞动北京”,为热爱舞蹈的广大群众搭建了展现的平台,推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作品。
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舞
1984年10月1日19时,天安门广场,金水桥前,晚霞下,20万青年围成了一个圈,在静候第一首音乐的响起。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庆典现场,所有人都在等待着一场“舞动”。
作为这场集体舞的编创者之一,当时,阮兰玉刚进入北京群众艺术馆工作两年。为了庆典,她同艺术馆舞蹈组的董敏芝、丁良欣、段士学等一批优秀的群众艺术家前辈,积极创作,反复修改,将舞蹈动作变得简便易学,适于普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集体舞,自此成为国庆庆典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999年,国庆庆典集体舞进入新篇章。这一年,阮兰玉担当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庆典中心表演区总导演。她与创作小组的同事们一起,将原地起舞改良为行进式表演,15辆彩车引领15个舞蹈方阵,各界群众组成的舞蹈队伍跟随彩车翩翩起舞,舞种多样,形式丰富。
到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庆典,她再一次受命,担任中心表演区执行总指挥。“本以为这是我的收官之作,一定站好最后一班岗。”于是,她再一次进入兴奋的状态,“广场舞”替代“集体舞”,设立4个篇章,大家在各自的区域舞动,异常生动,异常欢愉,充满了创意。
收官推迟
收官,似乎要比预期来得迟。跨过又一个10年,69岁的阮兰玉再度受邀担任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联欢晚会顾问兼文艺部副部长,再次出征。
“老百姓走入了一个新时代,有了新审美。这个创作过程异常艰辛,必须打破原有的惯性思维,要呈现出群众自发的自由、生动、欢愉、活泼。”她认为,“一定要跟着新时代的步伐,跟着精神所需求的这种节奏跳动,呈现出群众舞蹈欢腾热烈的场面,体现出人民群众在新时代下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凌晨彩排,清晨开会修改,熬过一个又一个通宵,年近古稀的阮兰玉忘记疲惫。在阮兰玉与创作集体的共同努力下,大气磅礴、韵律十足、万众同欢的盛大联欢场面,呈现于天安门广场。他们再一次交付给祖国和人民一份满意的答卷。
这是艺术给予她的初心与坚韧,她始终怀有敬畏之心:感恩时代、感恩舞蹈、感恩党的培养。
作者:马捷
阮兰玉(1950年12月— ),女,中共党员。北京舞蹈家协会艺术顾问。组织创编第一套北京新秧歌,“舞动北京”全民广场舞大赛创始人。组织实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45周年联欢晚会集体舞创编工作;担任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联欢晚会总导演、群众集体舞总编导,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联欢晚会中心表演区群众联欢艺术总监;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联欢活动顾问、文艺部副部长,2008年北京奥运会城市文化活动部部长。获首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活动一等功,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活动先进个人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