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万户巷盘曲,百桥千街水纵横
——《康熙南巡图》第九卷中的浙江
文/吕晓
《康熙南巡图》(以下简称“《南巡图》”)是表现康熙皇帝1689年第二次南巡盛况的历史图卷,共十二卷,总长超过200米。康熙祭拜大禹陵的巡幸路线正好经过浙东运河[1]从起点西兴到绍兴的一段,两天的行程被画家纪录在《南巡图》第九卷中。画卷为绢本设色,纵67.8厘米,横2227.5厘米,包首题签:“康熙南巡图第九卷,渡钱塘江抵绍兴府,躬祀禹陵。”卷前题:
清 王翚等绘 《康熙南巡图卷》卷九 钱塘江至绍兴段卷首题跋 绢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为了深入直观地研究画卷表现的内容,笔者赴杭州、绍兴考察,沿浙东运河重走康熙南巡之路。下面我们将随着展开的画卷,来领略沿途的美景与民俗,并探寻正本与稿本之间的差异及其原因。
一 西兴
画卷从宽阔的钱塘江开始描绘,正值初春,江岸垂柳吐绿,江水浩荡,风平浪静,南巡队伍的五艘雕梁画栋的御舟在数十艘大小船只的簇拥下,驶抵钱塘江南岸。由于钱塘江水道不断北移收缩,南岸泥沙沉积,近岸处江水较浅,小舟落帆可靠岸,吃水较深的大船只能停泊在近岸处,再将船中物品经民夫肩扛手抬,或由牛车拉上岸,随行人员也由当地民夫涉水背上岸,马匹则被驱赶着涉水上岸。人马上岸后,再进行集中整理。有趣的是,岸边还立有不少石桩,供落轿歇息之用。
清 王翚等绘 《康熙南巡图卷》卷九 钱塘江至绍兴段局部·过钱塘江 绢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上岸前行,出现一座城门,门洞结彩,上书“西兴关”。进入城关后就是码头,码头上人头攒动,河中停靠着许多货船,沿河是一个坊肆栉比的古镇,商旅云集,士民络绎,市容繁华,岸边一间民居上书“西兴驿”。西兴的历史可上溯至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范蠡在此筑城拒吴,时称“固陵”。六朝时称“西陵”。吴越王钱镠以“陵”非吉语,改“西陵”为“西兴”至今。明清时,西兴属绍兴府萧山县管辖,民国仍之。解放后,萧山县划归杭州市,西兴亦属杭州,但是无论语言还是建筑,较之杭州,更近于绍兴。
清 王翚等绘 《康熙南巡图卷》卷九 钱塘江至绍兴段局部·西兴 绢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西兴是浙东古运河的起源之地,西兴码头是沟通钱塘江与浙东运河,南来北往的中转码头和运输枢纽。明清时期,浙东运河与钱塘江之间无法直接行船通航,西兴驿出现了大量专门负责货物、人员转运工作的“过塘行”。清代鼎盛时,西兴的过塘行达72家之多,每家有专门的转运货物类型,如茶叶、烟叶、药材、棉花绸缎等等。画卷中西兴的店铺多以二层楼屋为主,足见此地商户之殷实。康熙此次南巡到绍兴祭大禹陵,归途便驻跸西兴。
奇怪的是,既然康熙的御舟无法直接从钱塘江到浙东运河,那么他是如何坐船到大禹陵的呢?为此,笔者请教了一些当地人,他们说钱塘江的船只以前是通过“翻塘过坝”的方式进入浙东运河,并提供了一些民国时期的照片。
民国时期翻塘过坝理照片
当时有专门的商行承办这个工程。人们在堤上挖有一条很宽的槽,准备拖船的时候,先有人在槽中不断地浇水,使泥土滑润。船就在这槽中被拖上堤坝,再顺着堤外的斜坡滑向海面,像儿童滑溜似的。过坝的船左右两舷各系一条很粗的缆绳。从每条缆绳上又分出若干条绳索套住水牛。每一条牛都有一个壮汉拿着鞭子驱赶着。有一个总指挥,吆喝着号子,大家就按号子抽鞭催水牛一齐使劲。但是,老照片中均为货船或乌篷船,船体的体量和南巡的大型御舟无法相比,如果按照这种方式“翻塘过坝”,南巡的队伍怎么可能在一天的时间行进超过百余里。仔细对比钱塘江和大禹陵旁停泊的御舟,并不相同,因此,笔者有一个大胆的推测,康熙的御舟很可能渡过钱塘江之后,并未进入浙东运河,而是由浙江地方官派船在运河中接应,换船继续前行,这无疑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
二 萧山县
出了西兴,运河穿过一片乡野,很快来到一座带瓮城的县城,这便是萧山县。
清 王翚等绘 《康熙南巡图卷》卷九 钱塘江至绍兴段局部·萧山县 绢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瓮城边的城墙上还有一座水门,以便船只直接进入城内。运河穿城而过,三座形态各异的桥梁横跨于运河之上,出城后还有一座三拱石桥,桥头是一个商业繁盛的码头,岸边停泊着许多商船。萧山城内街市整齐,热闹非凡,主干道上搭有彩棚,为迎圣做准备。稿本中的西兴与萧山县之间的距离更近,西兴驿的末端有一座单拱石桥,桥头似有一座掩映在树丛之中的寺庙,树后便是宽阔的运河,很快便来到萧山县,并未绘瓮城,直接从一座有城楼的水门进入城内。城内屋舍沿河列布,其间布置山石苍松,云雾萦绕于树梢,远处更是山林郁茂,城市与山林交错,尤如一幅山水画,并非正本中的规整城市。现在已很难考证正本和稿本谁更接近当时的真实。萧山城地势较平,西南方向有湘湖和西山、北山,如果按第九卷从西向东展开画卷来看,的确在画的上端,如此看来,稿本似乎更符合实景。
三 柯桥镇
从萧山县城出来,是一长段郊野风光,河网纵横,蜿延曲折,运河中,人们摇着乌篷船,顺流而下,一些大型船只则需纤夫拉行。浙东运河沿运河建有长长的纤道,画中描绘并不明显。河堤上,乡民们三三两两行走。田间,农夫们已开始一天的耕种,远处,一片片灰瓦白墙的民居掩映在雾霭之中,好一派春和景明的田园风光。如果不是几个戴着官帽的骑手飞驰而过,差点让人忘记皇帝正在巡游。
清 王翚等绘 《康熙南巡图卷》卷九 钱塘江至绍兴段局部·郊野风光 绢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经过一座优美的三孔石桥后,行人渐稀,复又进入一集镇,这便是柯桥镇。柯桥又名“笛里”,据传东汉大文豪蔡邕游经此地,于柯亭椽竹为笛,创制名闻天下的“柯亭笛”,故名之。三国时,始为草市,宋为驿站,至明“开市”,成为浙东重镇,清设巡检署。宣统二年建镇,名柯镇。柯桥古镇是绍兴县的第一大镇,也是浙江屈指可数的著名水乡集镇之一,因其经济发达、物产丰富、市场繁荣,素有“金柯桥”之美称。
进入柯桥镇,运河中舟楫穿梭,桥上人来人往,街市摩肩接踵,岸上客商与小船互动交易,酒肆米行林立。运河上出现了一座高耸的三孔石桥,人们向桥头聚拢,原来,桥头有一座戏台,正上演社戏。古时“社”指土地神或祀神之所,农村在春秋两季祭祀土地神所演的戏称社戏,用以求神祈福,绍兴水乡社戏的特点是社、祭、社相统一,一般在庙台或野台演出。鲁迅先生曾回忆过儿时在家乡鲁镇看过的“社戏”。《南巡图》中的社戏戏台似乎也是临时用竹席搭建的,从台上演员的装扮来看,演出的很可能是《单刀会》,孙权命鲁肃向刘备再索荆州,刘备佯允以长沙、零陵、桂阳三郡交还;诸葛瑾向关羽照索,关羽不与。鲁肃情急,设宴请关羽过江,预伏部将,拟加胁迫。关羽只携周仓一人,单刀赴会,宴间历叙战功;鲁肃索荆州,关乃假醉,一手持刀,一手亲执鲁肃,东吴众将投鼠忌器,不敢轻动,关羽安然返回荆州。画中的人物虽小,但仍那分辩出赤脸绿袍者为关羽,躬身作揖者为鲁肃,后台敲锣打鼓好不热闹。
社戏吸引了四面八方的乡民,细数不下300人,这大概是第九卷人群最稠密之处。人们密密匝匝地围在戏台前,后排的人干脆站在高凳上,还有人搬着椅子赶来,连桥上和船上之人都伸颈眺望,画中人物虽仅寸余,但动态神情仍可分辩,成为画卷的第一个高潮。
清 王翚等绘 《康熙南巡图卷》卷九 钱塘江至绍兴段局部·柯桥社戏 绢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戏台建在一座寺庙前,这便是柯桥镇的城隍庙。画中的这座三孔石桥,为融光桥。
清 王翚等绘 《康熙南巡图卷》卷九 钱塘江至绍兴段局部·融光桥 绢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融光桥又名柯桥大桥,始建于宋代,明代按宋制重建,仍用原石料。实际为单孔,桥长17米,宽6米,高7米,净跨10米,有人认为画家在此闹了乌龙,将独拱画成了三孔,而且把急水弄的方位搞反了。[2]将单孔的融光桥画成三孔的确是一个错误,画卷中出现了多座形态相似的三孔桥,这大概是画家简单处理之弊。绍兴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是一本漂在水上的书,素有“东方威尼斯”之称,境内水道纵横,有水乡水城之誉。因水而有桥,因桥必有景,美名桥乡。融光桥与八字桥、广宁桥、光相桥、太平桥、谢公桥、泗龙桥、题扇桥、接渡桥、拜王桥、泾口大桥、西跨湖桥以及迎恩桥合并,称为绍兴古桥群,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桥梁造型各具特色,比如柯桥古纤道上的太平桥,便是由一座半圆拱桥与九孔高低石梁桥组成,拱桥净跨10米,过大船,石梁桥孔径3—4米,过小船,造型极为优美。八字桥建于南宋,为梁式石桥,建在3条河道的汇合处,主桥东西向,横跨稽山河,总长32.82米,桥洞净跨4.91米,宽3.2米,洞高3.84米。
太平桥 吕晓摄
八字桥 吕晓摄
建造者根据特殊的地形,结合周边环境,因地制宜,合理设计为三街三河交叉的四向落坡设计,由主桥和辅桥组成,共有4组台阶。桥东为南、北落坡,成八字形;桥西为西、南落坡,成八字形;桥二端的南向二落坡也成八字形。第九卷萧山与柯桥之间那座三孔石桥,画家很可能本来想表现太平桥,只可惜概念化地将之画成一座三孔石桥。
笔者此次到柯桥镇实地考察,柯桥古镇经过整治后正在招商中,部分民居已经拆除重建,但融光桥和与之相邻的永丰桥保存较为完好。两桥正好处在两条水道交汇的十字路口,融光桥跨东西向的浙东运河,永丰桥连接南北向的急水弄,考虑第九卷自西向东展开画面,融光桥的方向并未全错,但画中未能画出两河交汇的十字形,而是将河道描绘成“丁”字形,这样,永丰桥横跨的急水弄无法画出,永丰桥自然没能出现在画面之上。融光桥的另一端应该在画卷上方河道的左侧,却画成了右侧。融光桥上方那座小平桥在今天的柯桥古镇还能看到,而且还有好几座形态各异的小石桥,从其密集度来看,有些不合理,很可能是后来修建,包括一座紧邻融光桥、横跨南北的拱桥。《南巡图》虽然再现了康熙南巡的盛况,但参与绘制的画家并未随行,目前也尚未找到画家事后去现场考察写生的记载,况且为了画卷构图的需要,将物象的方位形态进行变化的情况在《南巡图》其他各卷中比比皆是,不可以作写实绘画观。
永丰桥和融光桥 吕晓摄
永丰桥 吕晓摄
出柯桥镇后,运河渐渐流出画外,留出大片空间描绘水乡之景。近处一片翠竹掩映水村渔舍,竹篱边桃花盛开,河畔有一渡口,人们正扶老携幼登上渡船。中景为一片平整的田野,阡陌纵横、麦垄平整,园圃中桑树成排、杨柳依依。远处青山连绵如黛。展现出一派宁静祥和之景,是柯桥镇的高潮之后一段舒缓的过渡。稿本中此段并未表现柯桥镇上的社戏场景,更像是一段单纯的山水画卷。
(作者为北京画院研究部主任、研究员)
本文有删节
注释:
[1]浙东运河又名杭甬运河,是中国浙江省境内的一条运河,西起杭州市滨江区西兴街道,跨曹娥江,经过绍兴市,东至宁波市甬江入海口,与海上丝绸之路相连,全长239公里。浙江南部多山,地势南高北低,虽河流众多,但多为南北走向,浙东运河的走向基本为东西走向,沟通了多条河流。最初开凿的部分为位于绍兴市境内的山阴故水道,始建于春秋时期。西晋时,会稽内史贺循主持开挖西兴运河,此后与曹娥江以东运河形成西起钱塘江,东到东海的完整运河。南宋建都临安,浙东运河成为当时重要的航运河道。元代至清代,浙东运河重要性有所下降,但仍然保持畅通。2014年与京杭大运河和隋唐大运河一起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浙东运河杭州萧山—绍兴段主要包括如今的西兴运河、绍兴城内运河、绍兴护城河、山阴故水道等河段,全长约90千米。
[2]《绍兴府、柯桥古镇、大禹陵……〈康熙南巡图〉重现绍兴盛景》,文章来自网络:https://zj.zjol.com.cn/news/1459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