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愧古贤,无悔今生——记康殷
1942年夏季,一位少年在读罢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文字与书法》一书后,在书的最后一页空白处写下这样一段读后感:“民国以来,士大夫咸忽视书法,尤以青年学子为甚。再过30年,斯道恐将绝矣,苟皆以有余之暇,倡此固有艺术而挽颓,余之愿也。”写下此文的人,名叫康建中,时年16岁,是辽宁省义县国民高等学校的高才生。40年后,当时的少年已成为闻名全国的古文字学家、书法、篆刻家——康殷,友人亦尊称其为大康先生。
康殷从小喜爱书画、金石篆刻,潜心古文字研究。古玺印是古人留下的丰富文化遗产,也是补充史料文献及学习书法、篆刻的必备资料。然而古代传统的手工拓制印谱,最多拓制一二十部,很难收藏传播,容易泯没失传。近200年来,印家为方便查检,煞费心机,编辑过数种玺印文字书籍,但或因摹刻失真且搜罗不全,或只给出单字而缺原印全貌,又缺漏秦印,留下诸多遗憾。于是,自1958年起,康殷便与夫人任兆凤一起开始了艰苦而又漫长的拓集工作。在参阅了上百种印谱印集、文编后,补充了包括秦印在内的大量绝版资料,到1966年夏天,终于完成了3000多页的书稿。
然而,随之而来的动荡,康先生也未能幸免。被逐寒村的漫漫长夜里,他虽依然牵挂着他的《印典》,无奈身在农村,印稿的编纂工作只能停滞。
在油灯下,康殷又开始了研究古文字新的人生与学术道路。《说文部首铨释》《古文字形发微》《古文字学新论》《文字源流浅说》等百余篇论文便是在此时钻研出的硕果。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康殷终于有机会回到北京。向老逢辰,康殷先生在工作之余更是不遗余力地投入到审订、反复推敲书稿中,夜以继日埋头苦干。为不遗漏一枚重要的印章,康殷四处奔波,多方查找,直至1993年,共四册的《印典》出版发行。此工程,积累了康先生35年的心血,付梓在中国尚未普及电脑打印复制等先进技术的20世纪,文稿及印拓标识全用毛笔抄录。功成汇总之时,看到全稿累累,先生潸然泪下。《印典》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大、最完整的古玺印全集,是篆刻、考古学界的首要工具书。收有近5万方古印,100多种古印谱,上溯到春秋战国,下至南北朝,首开印谱与玺印文字合典之先例,评为千秋印学巨典亦不为过。
《印典》(共四册)
谈起这部巨著编撰之苦时,康殷先生说:“我自己也想不起来那些年的日日夜夜是怎么熬过来的。”其实就是一点,要做对祖国文化有贡献的事情,多么艰难困苦都不在话下,勇往直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李苦禅先生之子李燕赞康先生曰:“伯宽大康先生者,青史奇才也!”他说:“大康先生是把整个身躯血肉都奉献给祖国文化事业的真正学者。他无愧古贤而来,无悔此生而去,永存于一切敬祖爱国学子心中。”
作者:聂马恩
康殷(1926年4月—1999年6月),男,别署大康。中国当代古文字学专家、古玺印专家、篆刻家、书法家、画家。曾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首都师范大学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著有《古文字形发微》《文字源流浅说》《古文字学新论》《说文部首铨释》等,编纂中国第一部古印玺全集《印典》。获国家图书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优秀图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