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腔京韵更多情
——回眸新时代北京曲艺的创新与发展
文/蒋慧明
提起“京腔京韵”的文艺作品,可能大家首先会想到一首传唱度极高的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这首歌由阎肃作词,姚明作曲,李谷一演唱于1990年的央视春晚,很快便风靡全国,同时更深受海外华人的喜爱。这首歌之所以能够传唱至今,除了词曲作者和演唱者的深情演绎之外,很大程度上还得益于它的音乐旋律中融进了大量京韵大鼓、北京琴书这些曲艺音乐元素,故而,伴随着这韵味醇厚的旋律,歌曲中蕴含的乡情乡音乃至家国情怀就这样深深地被映在了我们的脑海里、心田上。
之所以用大家耳熟能详的一首歌曲来开始我今天的发言,是想引起大家的关注——我们今天要谈到的曲艺艺术,是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曲艺源于民间,于中国老百姓而言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它形式简便,风格多样,故而有着极为广泛的群众基础。然而,或许也正是由于曲艺艺术所具有的通俗易懂的特点,人们往往很容易忽略了它本身所蕴含的人文内涵,而且,尽管曲艺作为独立的一个艺术门类,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大家对于它的认知还不够准确和全面,甚至经常将它与戏曲混淆。这也提示我们,在曲艺的普及与传播方面,曲艺的理论和评论工作者还需要沉下心来更加努力。
今天论坛的主题是——新时代北京文艺的价值向度与艺术创新,作为第三单元“戏韵舞台与空间北京”的话题参与者,我就从三个方面,截取这十年间北京曲艺发展进程中的几个小切面,分享自己关于曲艺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 守正:新时代北京曲艺的传承之路
昨天的论坛发言上,聆听了王一川主席的精彩发言,深受启发。王一川主席关于北京文艺新构型的精辟概括——京味、京风、京情,言简意赅又内涵丰富。其实,我们北京曲艺同样也体现出这样的特点,就像题目中所写的“京腔京韵”,最能代表北京的特色。许多大家耳熟能详的舞台剧中,都有我们曲艺的元素,比如北京人艺的话剧《茶馆》《全家福》,许多京味影视剧中更是屡屡出现曲艺的音乐旋律,像《什刹海》等等,像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的主题歌《重整河山待后生》就是运用京韵大鼓旋律创作的歌曲,电影《有话好好说》的主题曲则是关学曾先生演唱的北京琴书。近些年在北京舞台上演出的多部舞台剧作品中,也有多位曲艺演员参与演出,比如黄盈编导的《福寿全》,一驰编导的《三昧》《二把刀》等,就是直接取材于曲艺人的故事。凡此种种,皆说明北京曲艺自身所具有的浓郁的地域特色和天然的民间性,反映了曲艺艺术的独特魅力和深入人心。
回到我们曲艺艺术自身,这里暂且不去回溯北京曲艺丰厚的历史脉络,丰富多样的曲种构成了北京曲艺的总体风貌,与此同时,依托于北京特殊的人文、地理和政治生态,北京曲艺具有与其他地方曲种不尽相同的独特性,简而言之,大致可归纳为:幽默诙谐的语言底色,清新雅致的表演风格,和与时俱进的精神追求。如相声、京韵大鼓、单弦牌子曲(包括岔曲)、联珠快书、梅花大鼓等产生于北京地区的重要曲种,无论是题材还是内容,乃至曲种的表演形式,都充分反映了北京的人文地理、风土民情,流传至今的经典曲目众多,演员和弦师亦名家辈出,且传承有序,进而辐射全国。
尤其是新时代的北京曲艺,在人才培养、阵地坚守、曲种传承等方面,都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比方说,在众多北京曲艺人的努力下,鼓曲恢复了驻场演出,檀板弦歌不断,让一度不甚景气的鼓曲演出市场重又恢复了生机,老观众们在茶馆中品味经典怀旧,年轻观众则从中了解到,曲艺的形式原来那么丰富多彩,而不是仅仅只有相声、快板,从而喜爱上了鼓曲。再比如,一年一度的“听曲艺·品京味”北京曲艺精品节目系列展演,已经成为北京曲协的品牌活动之一。老中青几代曲艺演员们为观众奉献了京韵大鼓、北京琴书、铁片大鼓、河南坠子、西河大鼓、梅花大鼓、单弦、数来宝等曲艺形式,演绎了一大批描写北京人、北京事儿、北京市井民俗的经典节目和反映新北京的人和事儿的新创节目,得到了新老观众的高度评价,同时也给坚守在鼓曲艺术阵地的青年演员们极大的鼓励,激励这些从业者继续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保护发展北京曲艺。
此外,每年我们都会策划演出一系列纪念老艺术家的专场演出,今年就有纪念关学曾、王世臣、高凤山诞辰一百周年的专场,前辈艺术家的艺品人品通过这些纪念活动得到彰显和弘扬。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历时五年,精心组织编纂的《北京相声史话》一书于2019年正式出版。该书通过系统研究相声的起源、发展、传承、技巧等多方面的内容,尤其是重点介绍了北京相声发展历程中涌现出的一大批代表性人物和重要团体,以及为北京相声的发展做出过一定贡献但已久不为人所知的相声人,对具有清新雅致之总体风格的京味相声予以整体的观照与总结,以期达到“正本清源,致敬先贤”的编纂初衷。
二 创新:新时代北京曲艺的发展之道
北京曲艺这十年,产生了不少令观众满意的优秀作品,同时,无论是题材的开掘还是形式的突破,都有许多值得称道之处。
这些年,在许多全国性的文艺赛事中,北京的曲艺人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频频获奖,特别是通过央视春晚或者一些收视率极高的电视综艺节目的传播,像高晓攀、李寅飞、金霏、陈曦这些年轻演员都已成为知名度颇高的年轻一代笑星,在年轻观众群体中大受欢迎。他们的成长,与这十年来京城小剧场曲艺市场的培育成熟不无关系,一方面培养了大批的青年观众,另一方面,长期的舞台艺术实践,也让他们迅速成长为文艺两新群体中的佼佼者,与国有专业院团中的曲艺人一起构成了北京曲艺队伍的中坚力量。
曲艺艺术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素有“小、快、灵”的特点。比如当新冠肺炎疫情刚开始肆虐的时候,我们曲艺人就是最早行动起来的一批文艺工作者。曲艺人运用多种曲艺表演形式,编演了大量的曲艺作品,宣传防疫政策,讴歌抗疫英雄,起到了鼓舞士气、稳定民心的积极作用,其中像《站哨台》等作品不仅时效性强,而且艺术质量也十分上乘。
去年,正值建党百年的重要时间节点,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红色题材曲艺作品,用鲜活的艺术形式为观众们奉献了一堂堂生动形象的曲艺党课,体现了曲艺人的责任和担当。
与此同时,北京的曲艺舞台上还出现了不少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新创节目,比如北京曲艺团的《古城暗战》《驼峰行动》,反映城市建设新风貌的“回天计划”题材的相声剧《依然美丽》等,其中体现出的“跨界”融合特色令观众耳目一新,让传统的曲艺形式增添了契合时代语境的崭新态势,这些大胆的尝试与探索,既承继了曲艺艺术历来具备的观照现实、关注民生的优良传统,也令传统曲艺在当下呈现出具有新时代特征的崭新样貌,同时也折射出北京曲艺人与时俱进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三 格局:新时代北京曲艺的未来可期
紧扣时代脉搏,说唱人民心声。北京曲艺的这十年,人才辈出,新作不断,尤其是近年来,北京曲艺人积极融入建设全国文化中心这一中心任务,在“一城三带”主题文艺创作、“大戏看北京”等重要活动中,深入基层、“蹲点式”采风,创演了一批令群众满意的优秀曲艺作品,像单弦《银锭观山》《飞天彩虹》、相声《献给北京的歌》《这儿是居委会》等,其中反映“回天计划”题材的小品《办公室的故事》还获得了第九届北京文学艺术奖。
新时代北京曲艺所展现出的风采,激励着北京曲艺人不断开拓视野,增强自信,为繁荣发展北京文艺事业的崭新局面而继续拼搏奋进。守正创新,是新时代北京曲艺传承、发展的必由之路,与此同时,面对机遇与挑战,北京曲艺未来的发展重心一定是创作并演出更多更好的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曲艺精品,正确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培养更多优秀的曲艺人才,让传统曲艺艺术的魅力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夺目的光彩,这也是北京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作者为北京曲协副主席、北京评协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