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基础,以人为核心——记尤小刚
长久的静默。
这是电视剧《孝庄秘史》的拍摄片场,宁静饰演的大玉儿与马景涛饰演的多尔衮,刚刚结束一段“决定命运”的谈话,时长14分钟,长镜头,三机位,酣畅淋漓,一气呵成。以至于拍摄结束的那一刻,身处片场的人依旧沉浸在这场爱恨别离中,已然忘记眼前只是戏中的情景——没有鼓掌、欢呼、庆祝,一切都随摄像机按下了暂停键,静得如此空旷。
“完了?这就拍好了?太好了!”导演尤小刚依旧清晰地记得当时的状态,“大家相对无言,所有人都沉浸在戏中不可自拔。”他把这一经典段落定义为“审美创作的最高境界”,“这是一场非常感人、触动灵魂的戏,创作的魅力就在这儿”。
演员与角色形成的共情,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荧幕之外的观赏氛围。2002年,《孝庄秘史》热播,大玉儿和多尔衮的这一次长谈,成为经典中的经典,观众为之落泪,为之心痛,却很少有人知道,这段成功的表演诠释并不是骤然降临的。
在正式开拍前,宁静和马景涛曾经历一段相当漫长的情绪铺垫。“当时,他们在表演风格上并不一致,我怎么来调和统一,达到最佳效果?”问题棘手,作为导演的尤小刚必须尽快找到一个解决方案,这需要一定的谋略。
冲突正是在这场戏中爆发的。因为台词多,宁静建议直接跳过,但马景涛坚决反对,两人陷入了僵持。“我当时正在外访问,电话就打到我这儿了。我说别着急,先不拍,这个事儿等我回来再说。”其实,尤小刚心里已经有了主意,“回来我也不说,我很清楚,这是一段非常重要的精神冲突的戏,但表演风格不一致,坦率地说,就算拍出来也不会契合,只有他们很默契了,对人物掌握得很有把握了,这段触及心灵的戏才能真正拍好。”
没有人知道这个“默契”会何时到来,唯有等。“不着急,该拍别的先拍别的。”尤小刚胸有成竹地安排着每天的拍摄进度。那天,他敏感地捕捉到两人间的气场发生了改变,那是一种微妙的默契,于是突然通知所有人,当晚把这场戏拍掉。那一夜,大玉儿与多尔衮直面权势与地位下的爱情,挣扎、试探、不舍、隐忍交织在一起,眼泪顺着宁静与马景涛的面颊落下。在戏中,他们成就了彼此。
“我觉得创作是需要氛围的,是需要忘我的,不能太功利。创作应该是一种精神的奉献,是和心灵的交流。”尤小刚说。
追寻情感共鸣,用人文色彩关照历史,始终是尤小刚创作的终极命题。有人称他为“秘史教父”,这归因于《孝庄秘史》的成功。《孝庄秘史》是后面一系列秘史剧的起点,它掀起了古装剧的新风潮,开辟了一种新的历史叙事方式——可以不再拘泥于原有的历史剧表达模式,而是用一种浪漫主义的人文表达方式,来重新诠释一段历史故事。
此后12年间,尤小刚相继推出了《皇太子秘史》(2004年)、《太祖秘史》(2005年)、《康熙秘史》(2006年)、《杨贵妃秘史》(2010年)、《西施秘史》(2012年)等电视剧。在这一系列的秘史剧中,我们总能窥探到尤小刚的巧思:人物情感饱满,贴合历史脉络,既有忠于历史的严谨,又有属于普通人的爱恨情仇。“人物心理的刻画,为历史题材带来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尤小刚曾总结,自己的秘史系列是“以史为基础,以人为核心”,在历史的框架之中,给予人物最深的共情和理解。
回首中国电视剧的发展历程,尤小刚没有错过每一个变革和机遇,他总是冲锋在最前面,从0到1,用实际行动推动着中国电视剧市场的发展。他在实践中探索,在研究中创新,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宏观把握和微观表现。他性格直爽率真,锲而不舍,是一个实事求是的践行者。
处在转型期的电视剧市场,未来将如何发展?对于这个问题,尤小刚给出了自己的回答:“大家要审时度势,要实事求是,要量体裁衣。最根本的,还是内容本身,要精良制作。”
后来,尤小刚选择重启自己的秘史系列。“这部剧聚焦西南少数民族的生活,具备浪漫的色彩,甚至带点奇幻,但是精神实质和历史事实是非常严谨的。”距离第一部秘史剧播出已过去19年。尤小刚谈起新作,声线中依旧会不自觉地透露出着迷与兴奋,那是不变的创作激情,更是用心雕琢的艺术印记。
作者:马捷
尤小刚(1952年5月— ),男,中共党员。一级导演、编剧、制片人。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会长。代表作品有《凯旋在子夜》《京都纪事》《孝庄秘史》《反恐特战队》等,多次获中国电视金鹰奖、中国电视飞天奖、北京市文学艺术奖、北京影视春燕奖等奖项。被授予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家、中国时代新闻人物、中国电视艺术“双十佳”十佳导演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