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近期,北京市文联组织召开“新时代北京题材电视剧的叙事策略与审美意象”研讨会,围绕新时代北京题材电视剧创作现状与未来发展,邀请文艺管理者、创作者、评论家共同探讨推动电视艺术创新发展的路径举措。“京艺苑”将陆续推出部分专家学者的评论文章,敬请关注。
京味电视剧与叙事空间的拓展
文/高小立
提到京味电视剧,什么才是京味?京味的内涵,其外在表向特质就是极具北京地域特色的风土人情,涵盖了皇城根的高宅大院、市井烟火的四合院、胡同、原汁原味的京腔京韵,北京人独有的幽默风趣、海纳百川的性格,以及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家国情怀。而京味内在的气质则是北京作为六朝古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种底蕴与朱棣移都北京,满清入关到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百年风云激荡的中华民族命运兴衰息息相关。
北京作为数百年以来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犹如中华民族14亿同胞的大脑和心脏,它的每一次思考、每一次选择、每一次决断无不牵一发而动全身,满清覆灭、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这些重大历史变革,无不从这所城市走来,并深刻改变和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命运,正因为北京这些内在、外在特质,使得京味电视剧在中国国产电视剧艺术创作中占有重要位置。
从《四世同堂》《骆驼祥子》《茶馆》《大宅门》《五月桂花香》《琉璃厂》《正阳门下小女人》《幸福里的故事》等剧的热播来看,年代剧一直是京味电视剧最受观众喜爱的类型之一。此类型年代剧大多数从清末一直贯穿到新中国成立70年,京味年代剧展现了北京丰富的历史文化元素,跌宕起伏的人物命运沉浮,强烈的文学性所折射的文学精神内涵,我们只有在京味年代大剧中才能看到。上到封建帝王,下到市井百姓在时代年轮中前进的命运变化,使京味年代剧具有强烈的戏剧冲突,而这些角色的人设、家族命运、剧情内容与大时代变迁紧密勾连,尤其根据老舍文学名著改编的电视剧,这是北京最独有的文化,具有浓烈的人文底蕴和北京文化特色。老舍文学作品中浓郁的文化人文底蕴和北京文化特色成为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京味电视剧最重要的选材,老舍文学改编电视剧作品基本都成为经典留了下来。以人文底蕴深厚的年代剧引领风骚。
如果说京味年代剧更多将目光锁定在以北京为代表的中国近现代百年沧桑巨变上,那北京都市类型题材剧则将艺术创作对准北京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从《渴望》《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空镜子》《情满四合院》,这些现象级的京味都市类型剧来看,我们看到了改革开放对普通百姓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的巨大改变。同时反映了在社会转型期间普通百姓的苦辣酸甜,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对于美好幸福生活乐观向上的精神。
或许在京味都市题材电视剧中,还缺乏像《外来妹》《鸡毛飞上天》等反映南方改革开放、普通人勇于打拼、创业等励志元素的作品,但这要从北京特殊的政治文化中心的角度,从北京人如何看待生活本质的站位上分析,而不是简单用保守和开创去界定。之所以《渴望》《过把瘾》《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情满四合院》能获得观众的认可,就在其浓浓的人情味,其反映了老百姓苦中作乐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而北京人对生活特有的后现代结构主义的幽默自嘲,又从京味都市题材延伸到了大型室内情景喜剧的开创。比如《我爱我家》《编辑部的故事》《家有儿女》,这些剧数十年后在视频网站等流媒体点击率依然非常高,其原因是剧中金句频出的黑色幽默桥段,人物摒弃了传统电视剧人物塑造的善恶二元对立,通过夸张、反讽等艺术手段,再现老百姓真实生活的多重性和人物内心世界的复杂性。优秀的影视作品不是简单追随潮流和时代步伐,而是要敢于突破性地引领时代审美,从这个角度来看,京味大型室内情景剧做到了这一点。
近几年,随着《觉醒年代》《香山叶正红》等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热播,北京对重大革命历史事件的揭秘和重新解读,革命领袖更加人性化的人物塑造、艺术呈现的创新与主旋律的年轻化表达,让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告别叫好不叫座的窘境,出现“破圈”效应,得到了众多年轻人的喜爱。
但是也应看到,京味电视剧的创作在题材开掘与艺术创新上还有很大的空间。
第一,广受观众喜爱的大型室内情境喜剧数量质量双下滑。
近些年,从艺术性、现实批判性、观赏性上,观众已经无法从荧屏看到《我爱我家》《编辑部的故事》《家有儿女》这样优秀的室内情景喜剧了,究其原因,随着脱口秀等新的喜剧艺术门类的崛起,加上碎片化观赏的新特征,这种带有解压性质的情景电视剧有了替代品。此外,大量室内剧优秀编剧人才流失,失去文学性的室内情景喜剧只剩下了搞笑和桥段,缺乏很高级的幽默,使作品趋向段子化、小品化。
第二,北京都市题材电视剧的创作出现窄化倾向。
接地气、烟火味不等同于胡同文化,似乎一提京味就是胡同、四合院、大杂院,就是家长里短,这种题材不是不好,而是在艺术创作上忽略了北京这个国际化大都市同时具有的现代化气质,尤其忽略了体现北京科技、金融、文化上的成就,某些反映职场精英的电视剧也往往架空角色职业背景,缺乏深度挖掘,依然逃不开婚恋情感戏的俗套。北京不仅厚德包容、海纳百川,更是具有开放性的国际化视野,像《北京人在纽约》这样反映北京人在海外打拼的电视剧也少了,京味电视剧的发展不能将眼光局限于四城九门,需要更加放眼走向世界的新京味作品。
第三,对反映近千万新北京人题材的创作乏力。
“北漂”对北京做出的贡献,他们生活工作中遇到的诸如住房、交通、子女教育等等一系列的问题,他们的苦辣酸甜同样是京味电视剧创作所需要关注的。
以上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当下都市题材电视剧中,因为在都市的观众对生活工作状态最具有直观感受,一些电视剧人物从居住、工作、生活、情感层面游离于现实,这些被诟病的槽点是国产电视剧的共性问题,而京味电视剧在题材挖掘、创新,在更好展现北京文化厚重质感和与时俱进的时代审美层面,需要从剧本的文学性,从主创现实主义站位视角,艺术呈现手法的多样性、创新性上多做思考。
(作者为北京评协理事,《文艺报》艺术部主任、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