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首届北京文化论坛
铁凝:向着新时代的广阔天地攀登创造

[关闭本页] 来源:京艺苑      发布时间:2022-08-03

向着新时代的广阔天地攀登创造
——在首届北京文化论坛上的发言

铁凝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应邀参加首届北京文化论坛,和同志们朋友们一起展望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和文艺的发展前景。我谨代表中国文联和中国作协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

  此时此刻,我们正站在北京这座积淀着三千多年文明与历史的伟大城市,向时间深处回望,我不禁想起曾在这里生活过、热烈地创造过的人们。

  18世纪的某一天,也许是1728年的一天,一个孩子随着家人来到北京城。我们无法确切地知道他们是怎么来的,但我愿意想象,他们沿着大运河而来,自南京启程,在通州张家湾下了船,进入了这座天下之中的宏伟大城。在这里,这个孩子将会长大,他将穷毕生之力写出一部叫做《红楼梦》的书。这部书奇峰挺秀,矗立在中国文学的版图上,它又是一条无尽的河流,在过去、现在以及未来流过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内心,并在一代又一代读者的阅读中变得愈发丰盛、壮阔。

  这一刻,我还想起,近一个世纪前,北京旧城一个普通院落里的一间小屋,从窗子望出去,左边是一株枣树,右边还有一株也是枣树。鲁迅先生在这里摩挲古碑、整理旧籍、会见师友。但屋外,风云紧急,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听到了时代的将令,他写下《狂人日记》,写下《阿Q正传》《呐喊》《野草》,在中国现代文学的源头伫立起座座丰碑。他的作品如大夜钟声,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向着更明亮的前路进发。

  是的,我们都深切地感受着文艺的重要作用,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从波澜壮阔的历史运动,到个人生活的幽微时刻,文艺是澎湃的能量,是润物无声的细雨,那些群峰耸峙的文艺作品标志着一个民族精神生活的高度,凝聚着一代又一代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念和梦想。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发表《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八周年。这篇重要讲话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新境界,为新时代文艺繁荣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的高度,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长期而艰巨的伟大事业”,“实现这个伟大事业,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他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以作品为立身之本,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2021年12月,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满怀信赖、满怀期待地激励我们:“新时代需要文艺大师,也完全能够造就文艺大师!新时代需要文艺高峰,也完全能够铸就文艺高峰!”

  天空是飞鸟的光荣,高峰是攀登者的使命。新时代新征程上的每一个作家艺术家,都是向着天空的梦想者,为了梦想在漫长艰辛的艺术道路上跋涉。在这条道路上,那些根本的信念像星辰一样指引着我们,我愿意把它提炼为三个至关重要的词,那就是时代、人民和创新。

  第一个词是时代。体现着时代高度,描绘着时代气象的作品,必定构成一个时代的精神地图。中国当代文艺的历史方位是新时代新征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正满怀信心和梦想,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前景,在新的现代化道路和新的文明形态中创造我们的美好生活。生当这样一个伟大时代,作家、艺术家既要像翱翔的鹰,又要像扎根土地的树。作为鹰,我们要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要从总体上把握时代与生活,越过千山万壑、茫茫人海,看见百川东流、斗转星移。作为根深叶茂的树,我们要张开所有的枝叶和根须,感受这个时代经验与心灵具体的、细微的变化与律动。在人民的事业和生活、顺境和逆境、梦想和期望、爱和恨、欢愉和伤痛中,从人民生活一切鲜活和具体的方面,把握时代的大势,体现时代的精神。

  这一切,都是不容易的,这意味着作家、艺术家不仅要成为时代灵敏的观察者、忠实的记录者,也要成为这个时代的参与者和创造者,要把自己的心、自己的生命投入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在历史的主体中锻造、建构自己的主体。

  由此,我想起了柳青先生。我们都知道,他是中国作家、艺术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典范,曾经在长安县皇甫村生活了十四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谈到,“柳青熟知乡亲们的喜怒哀乐,中央出台一项涉及农村农民的政策,他脑子里立即就能想象出农民群众是高兴还是不高兴。”总书记的话深刻地揭示了柳青的力量所在,那是一种将对时代的总体把握与广大的生活世界水乳交融地结合起来的能力。这来自于柳青对人民生活的了解和熟悉,同时也是因为柳青全身心地投入到中国农民建设新社会、开辟新生活的实践探索,他和人民共同生活,共同前进。从柳青和他的《创业史》中,我们能够鲜明地感受到一个作家和一个时代文学的强烈历史主动精神。这样的精神,就是把文艺自觉地视为中国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的一部分,就是作家、艺术家的主体自觉地汇入时代和历史的创造主体之中。正是这样的历史主动精神,使中国革命文艺和社会主义文艺在百年以来的历史进程中,成为参与推动时代前进的能动性力量,也必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展现新气象,铸就新辉煌。

  第二个词是人民。我想起了另外一位我们熟悉的作家马烽先生,不久前我们纪念了他的百年诞辰。1945年,年轻的马烽和西戎在《晋绥大众报》上连载《吕梁英雄传》,那些日子里,识字的乡村知识分子拿着报纸走过田间地头,不识字的老乡围在他们身边,津津有味地听着报纸上最新的精彩故事。有时,乡亲们会簇拥着马烽,追问小说后续的情节直到第二天的太阳升起。这是一部抗日的传奇、民族的史诗,但对乡亲们来说,这写的就是他们的事,他们从中体认生活的意义,增强战斗的信心。我想,作为一个作家,这可能就是马烽先生最幸福的经历,因为他和他的书就在人民中间,向着人民的生活敞开,并在人民中得到真挚的共鸣。

  人民是中国社会主义文艺的中心和方向。对人民的理解,也许再多的概括和论述,都不如来到天安门广场、站在英雄纪念碑前那一刻的领悟和感动。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上,铭刻着1840年以来中国人民为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的伟大斗争和光辉历史。人民就是在这伟大斗争中凝聚起来创造历史的主体,共同的命运共同的奋斗使我们深刻地、牢固地团结在一起,正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创造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这是对中国社会主义文艺人民性的重大理论创新,这表明,为了人民、走向人民,是一个从具体到总体、从总体回到具体的辩证动态过程,在人民创造历史的总体性视野中蕴含着生活的丰富性、生动性和差异性。这就为新时代的文艺敞开了艺术的、审美的、历史的、政治的广阔天地。人民既是文艺的源泉和目的,也是文艺的根本方法,新时代的文艺铸就高峰,就是要让文艺的声音在一个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的心灵中回响,让文艺讲述的故事既是“我们”的故事,也是“我”的故事,同时也是面向世界面向人类的中国故事。

  第三个词是创新。大家可能都看过《只此青绿》,看过《唐宫夜宴》,还有令人惊艳的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和闭幕式,全中国和全世界的观众怀着惊喜和感动沉浸于动人心弦的表演,我有时甚至会屏住呼吸,就像看着从心里长出的蓓蕾在眼前缓缓地开花。这样的艺术是有根的,又是向着天空、向着现实生活绽放的,我们从中能够与悠久、深厚的传统亲切相认,但同时它又是新的、现代的,涌动着这个时代的活力和梦想。这些被广大观众称为“国潮”的作品,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有力地诠释了作为艺术实践的创新的丰富含义。当作家、艺术家把他的根深深地扎在我们民族世代相传、同时又不断发展变化的传统之中,他就是一个永远携带着故乡的人。有故乡的人不惧远行,他有坚定的自信去面向现在和未来、面向世界和全人类展开新的创造。因为他相信,他的根本责任就在于使这伟大的传统不断获得新的生命、不断向着新的天地伸展。

  伟大的、波澜壮阔的新时代为我们的作家、艺术家敞开了创新的广阔天地,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原野上,新的可能性正无穷无尽地萌动。对每一个作家、艺术家来说,把这天地纳入自己的艺术世界,让新的可能性生长为语言和形式,这是艰巨的考验,也是激动人心的召唤。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天是世界的天,地是中国的地,只有眼睛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面注目,同时真诚直面当下中国人的生存现实,我们才能为人类提供中国经验,我们的文艺才能为世界贡献特殊的声响和色彩”。我坚信,在这样广袤的地和浩大的天之间,新时代的文艺必将风光无限。

  同志们、朋友们,今天我们在首届北京文化论坛上相聚,展望新时代文艺的高峰,这本身就具有空间上和时间上的特殊意义。

  我们都知道,北京有一条空间上的中轴线,它体现着这伟大都城的格局气象,彰显着它的华美与庄严、信念和理想。但在空间之外,我认为北京还有一条时间与精神维度上的中轴线,一条文学艺术的巍峨山脉,在这气象万千的中轴线上,排列着、闪耀着一代代作家、艺术家的才华与创造,刻录着、凝聚着一代代中国人的情感、记忆与梦想。这条如银河般闪亮的中轴线,将我们从精神上凝聚起来、从情感上连结起来,从信念上团结起来。这也是北京之所以为北京的根本原因之一,这也是北京之所以丰盛、饱满、辉煌、阔大、形胜甲于天下的原因之一。

  一部高峰般的文艺作品,当然出自作家、艺术家的劳作,但他们所生活的地方、所在的城市里来来往往的人们,千千万万工作、生活着的人们,也在参与着这伟大作品的创造。北京丰厚的文化土壤,深沉的历史脉动,活跃的文化生活,蓬勃的时代活力,所有这一切汇聚成巨大的创造空间,如同流光溢彩的盛大舞台。在这个空间和舞台,在这伟大的新时代,在这需要巨人而且必将产生巨人的时代,必定能够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期待的那样,如我们的时代和我们的人民所期待的那样,造就新时代的文艺大师、铸就新时代的文艺高峰!

  (作者系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主席)


 


文艺家协会

联系电话:(010)66048572 电子邮箱:beijingwenlianwang@126.com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前门西大街95号 邮编:100031
版权所有: © 2013-2020 未经授权严禁复制或镜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