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曾说,干革命要靠“两杆子”,即笔杆子和枪杆子。
在八一建军节之际,让我们走近北京市文联几位老一辈文艺家。他们有的在抗战前线摸爬滚打中成长,以笔为枪深入战斗一线,创作出大量鼓舞人们斗志的文学、摄影作品,伴随了几代中国人的成长;有的经历部队大熔炉的锻炼后,刻苦自学、潜心研究文学艺术,取得丰硕的成果。
而凝聚着红色文化魅力和革命精神力量的红色基因,也在一代又一代文艺工作者之间,接续传承。
管桦:敌后抗战前线的著名作家
管桦在写标语
曾任北京市文联主席,北京作协主席。
1938年,中国共产党在冀东组织了20万人的抗日大暴动,管桦的父亲率5000人参加起义,活动于丰润南部一带,时年15岁的管桦协助父亲参与暴动。起义失败后,其父等人隐蔽在天津战友家的工厂里。1940年,管桦随父亲重返战场,正式加入了八路军。1942年,从晋察冀边区的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毕业后,管桦历任冀察热辽军区文工团副团长等职,以笔为枪,创作出大量鼓舞人们斗志的文学作品。
管桦的工作深入战斗第一线,给他们带路的往往是一些年龄很小的儿童团员。有一次,一位给管桦他们带路的孩子在经过敌人的封锁线时中弹牺牲。还有一次,进犯鲁家峪村的日军抓住了一个孩子,逼迫他带路,那孩子将敌人带入了地雷阵,自己也牺牲了。
此后,管桦结合自身经历和残酷战火中少年儿童们的英雄事迹,创作出了《小英雄雨来》,伴随了几代中国人的成长。
《小英雄雨来》
阮章竞:在太行山区工作、生活、战斗12年
1938年阮章竞和夫人赵迪之在太行山抗日根据地
曾任北京市文联副主席、北京作协主席、北京民协主席。
抗战爆发后,阮章竞到山西参加了八路军。1938年4月,八路军太行山剧团成立,阮章竞从部队来到剧团任政治指导员、艺术指导员和团长。他在太行山区工作、生活、战斗了12年,辗转山西、河北等地,在此期间创作出不少被当地人民群众接受、认可的具有独特风格的革命文艺作品。
1949年4月,阮章竞创作完成了长篇叙事诗《漳河水》,以真挚的情感,通俗的语言成功地塑造了三个个性鲜明的妇女形象,是中国解放区文学史上继《王贵与李香香》以后,又一部有较大影响的诗歌作品,奠定了他在中国新诗史上的地位。
阮章竞《漳河水》
袁汝逊:用镜头记录重大战役
袁汝逊
曾任北京摄协主席。
袁汝逊1945年参加八路军,在冀中抗大二分校学习,同年赴冀中军区政治部摄影训练班学习。1946年在独立八旅政治部任摄影见习干事,1949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九兵团政治部任摄影记者,参加了平汉、保南、解放平津、太原和大西北等重大战役的摄影报道。
1951年2月入朝,1955年8月回国的袁汝逊,在朝鲜期间拍摄了所在部队参加的第五次战役、交换战俘、中朝友谊、坑道战、钢铁运输线等照片。
他说:“最难忘的是1951年5月抢渡临津江。朝鲜冬天都在零下30摄氏度左右,5月以后开始零下几度,我们过江不敢脱鞋和裤子,水齐腰深。八一厂的两个摄影师都不会水,抢渡时他们把机器顶在脑袋上,我扶着他俩,水里全是冰碴子,到了对岸,裤子已经结冰了。”
袁汝逊摄影作品《志愿军的情怀》
段宝林:在部队的大熔炉中锻炼
段宝林
曾任北京市文联副主席,北京民协主席。
1949年1月扬州解放,正在读高二的段宝林萌生了强烈的想去参军的愿望。这年的10月,他入伍后,先是在苏北军区机训大队参加机要员培训学习,不久又到南京军区、华中军区的青年干校学习机要业务和政治。随后,他被分配在上海的中共中央华东局机要处,主要收发绝密电报,机密性很高。段宝林感到受到党的信任,很幸福也很自豪。他记得曾多次看到在院内大草坪里打太极拳的陈毅,也曾见到在院子里散步的谭震林。
部队的大熔炉锻炼了段宝林,在工作之余他也刻苦自学,买了大量的书读。领导见他爱看书,就把单位的图书室交给他管,并让他负责采购图书。
他的梦想是上大学,是当文学家。1954年3月,段宝林如愿考上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他留校任教,从此以后致力于探索文艺理论,潜心研究民间文学和民俗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段宝林《非物质文化遗产精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