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北京文化论坛——文艺精品创作与传播分论坛召开

[关闭本页] 来源:京艺苑      发布时间:2022-07-27

  7月26日上午,首届北京文化论坛——文艺精品创作与传播分论坛在北京饭店举办。本次分论坛由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主办,北京市文联、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承办。

  分论坛以“创作文艺精品 引领美好时代”为主题,邀请有关部门领导、文艺家代表进行发言,围绕“如何推动产生文艺精品”“新时代的影视精品创作”进行圆桌对话,探讨新时代如何推动更多优秀文艺作品成为经典。

  北京市委常委、副市长杨晋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副台长王晓真,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司长高长力,光明日报社副社长常戍等现场发言。作家、原文化部部长王蒙,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开闭幕式总导演张艺谋视频发言。

  分论坛由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爱军主持。

  北京市文联主席陈平,北京市文联原主席张和平,刘庆邦、谭孝曾、叶培贵、叶用才、陈维亚、李伟建、陈晓明等文艺家代表;以及中央宣传文化单位有关负责同志,中央新闻单位有关负责同志,北京市宣传文化系统单位负责同志,相关区负责同志、文化和旅游局负责人等参加了本次分论坛。

  王蒙:更好发挥文学精品书写时代、培根铸魂的作用

  关于创作文艺精品,王蒙表示:“我国是一个文学艺术大国,谈到文学,我们就会想到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每个时代都为后人留下了民族瑰宝。那么我们应该留点什么?我们要对自己有一个高度的要求。真正留到历史上的只能是其中最好的。”王蒙还谈到了艺术创作的经典性,“经典性包含着创造性、想象力、观察力,突出生活细节的能力,还要通过想象力和创造力,既去写生活中看到的,又要有我们所希望的、期待的东西。要通过想象,要比生活还要再往前走一步,要更深一步,要比生活还要浓缩一步,去增加一种精神的力量。”

  王蒙还表示,北京文艺生产活动受到各方面的关心,有很好的条件,北京市的文艺生产、传播,一定能取得越来越大的成就。

  张艺谋:让北京冬奥精神在新时代的文艺事业中落地生根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胜利举办,北京成为世界上首个‘双奥之城’,我也有幸成为了‘双奥导演’。”张艺谋回顾并总结了执导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开闭幕式的工作经验,他表示,开闭幕式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自信开放的形象,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通过充分运用科技手段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北京既是全国文化中心又是双奥之城,为文艺工作者提供了不竭的创造灵感,”张艺谋说道,“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将坚定文化自信,大力弘扬北京冬奥精神,以更加自信开放的姿态砥砺前行,让北京冬奥精神在新时代的文艺事业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第一场圆桌对话由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市文联副主席、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王一川主持。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北京市文联副主席、北京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原副院长、一级演员、北京戏剧家协会原主席濮存昕,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孙郁,中国东方演艺集团艺术总监、一级导演沈晨,就“如何推动产生文艺精品”展开对话,围绕如何理解和认识文艺精品、创作文艺精品需要把握哪些关键要素、如何理解城市和文艺创作的关系等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范迪安:北京悠久的历史文化值得浓墨重彩描绘

  范迪安说,文艺精品的出现是一个时代艺术创作高峰的标志,新时代文艺精品之“精”,在于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这些都指向新时代中国文艺发展需要达到的目标、高度和水平。“从美术作品的角度而言,精品力作要能够定格时代精神,塑造典型形象,创新视觉图式,体现精彩笔墨。”

  范迪安谈到,在北京悠久的历史文化中,有许多重要事件、典型人物值得美术创作者浓墨重彩地描绘。“我们要继续精心规划,组织创作,精雕细刻,为我们的民族和国家留下更多精彩的视觉画卷。”

  濮存昕:文艺创作要纵向横向交叉比,找准自己的定位

  “什么叫精品?要纵向和横向交叉比。”濮存昕对此有自己的标准,“纵向和前辈老师比,和历史先贤比,你是不是齐肩,是不是胜于,是不是在追赶;横向比,和同行比,和别的剧团、门派比,谁的表演让我眼前一亮,我就要学习。同时要有眼光,看全世界的好的作品。”他说,这也是他对北京人艺年轻演员们提出的要求,要在网格上找到自己的位置。要有判断,才能有前瞻,去发展自己。

  “文艺精品追求高和深,但千万不能忘却有趣和通俗。”濮存昕在交流中强调,文艺精品创作必须接人气、接地气,在细微之处去反映高远和宏大,让更多人能接受。”

  孙郁:文学创作要摆脱流行的惯性思维,植根真实生活的土壤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精品有一个共性,那就是都保持了我们母语的活力,摆脱了流行的惯性思维。”孙郁说,回顾过往的优秀文学作品,创作者都从人们司空见惯的生活中寻找到灵感,聚焦人们往往忽略思考的盲区。“从鲁迅到汪曾祺都在北京生活多年,他们总会发现我们遗忘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恰恰是非常重要的,深深植根真实生活的土壤。巴金先生的作品中,总有‘诚’和‘爱’,有大悲悯。在我们思考文学精品是怎样产生的时候,这些可能会对今天的作家有所启发。”

  沈晨:文艺精品创作要做到“精彩、精心、精密、精妙”

  沈晨表示,每一个创作人员都希望能有一部精品出现。从作品角度看,“文艺精品一定要有不可复制性,同时它的欣赏是不受年代限制的。”

  同时,从创作者的角度看,他提出了“精彩、精心、精密、精妙”四个关键词。“创作者要用精彩的内心去看待美好事物,经过精心选择,精密完成创作的每一步过程,尤其是舞台艺术,众多部门需要像齿轮一样配合。最后要有精妙的一笔,也就是每一部作品最有价值的灵感部分,起到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

  王一川表示,四位嘉宾从自己独特的角度,结合自己多年的深耕厚植,提出了对文艺精品的见解,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深刻领会什么叫文艺精品。文艺精品创作取决于生活体验深厚、艺术发现新意、人民心声真切、时代精神精准、艺术个性独绝等条件。北京作为世界上唯一的双奥之城,已经和正在展现古老又常新的文化形象、城市底蕴、城市风范,在文化理念系统上、文化体制机制系统上、文化品牌系统上、文化精品系统上都做了精彩的设计,尤其是北京文化论坛的举办,可以看到,北京、北京文艺、北京文化正在向世界,相信经过各方努力,文艺精品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

  第二场圆桌对话由北京电影学院副校长、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胡智锋主持。导演、北京市文联副主席、北京电影家协会主席黄建新,博纳影业集团董事长、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北京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于冬,北京北广传媒影视股份有限公司艺术总监、导演张永新,演员于和伟就“新时代的影视精品创作”展开对话,围绕新时代重大主题影视创作有哪些突出的艺术创新和突破、重大主题影视创作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如何打动人心等话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黄建新:重大主题影视创作心里要装着观众

  “我是2009年第一次接触重大主题影视创作,就是《建国大业》。”黄建新回忆,那时候重大主题电影票房一直都很不好,他和韩三平力图要扭转这个局面。“当时有一种提法叫注意力经济,我们就决定用最多的好演员和明星来演这个电影。最初计划邀约30位,后来剧本发出去之后,共有187名演员加入,所以电影一经发布就极受关注。”

  在拍摄期间,《建国大业》也增加了很多以往重大主题创作中不曾有过的视角和细节。后来,这部电影成为当年的票房冠军,也为黄建新从事重大主题影视创作积累了重要经验。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时候,我们拍摄了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就是拍普通人的故事,拍有小缺点的人物。仅国庆节当天,票房就破四亿。”黄建新认为,这进一步说明,重大主题影视创作距离观众并不遥远,只不过是看如何把观众心中的家国情怀点燃。

  于冬:在电影创作中继续聚焦真实人物、时代英雄

  “这些年来,博纳影业在主旋律创作中摸索出一条新路,不断探索、不断成熟、不断升级,与观众同频共振。”博纳影业集团董事长于冬回顾了近年来对主旋律电影创作的摸索历程,从2013年的《智取威虎山》,到《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和“中国骄傲”三部曲,再到2021年的《长津湖》《中国医生》,均获得了观众的热烈反响,取得共计约220亿票房。

  “不同于超级英雄大片,我们塑造的是普通人,是平凡英雄。他们是缉毒警察、消防员、飞行员、乘务长、钢七连的战士……”于冬说,将继续以“聚焦真实人物、表现时代英雄”为电影创作方向,用心用情推出更多优秀作品。

  张永新:《觉醒年代》如何得到年轻观众喜爱

  电视剧《觉醒年代》播出以后我们看到了平台的数据,这个剧最大的粉丝群是00后、90后的年轻朋友,占比约在67%以上。得到年轻观众的喜爱,我们主创非常感动。是什么原因使年轻的朋友喜欢这部剧?精髓就是“真”,是真情、真实。

  我们在拍戏过程中一次又一次深刻体验着、感受着、吮吸着真实的历史,这部剧抓住了中国百年之前的屈辱和百年之后的真正站起来的奇妙化学反应,这也是当下年轻人的真实所思所想,因为我们都有一颗热爱这个国家的心,年轻观众和剧情形成了同频共振。

  于和伟:要想塑造好人物,功课在戏外

  “想要塑造好人物,功课是在戏外的。”以《觉醒年代》为例,于和伟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和感受,“塑造陈独秀这个人物,可能没办法去体验生活,那就读书。我在接到剧本之后,先看了大量那个时代的资料和文章,从阅读中去采集。”在他看来,真实是塑造人物时首要的标准,“要把角色还原成人,尤其是历史名人。人都有喜怒哀乐,都有烟火气,也都有小缺点。小缺点更重要,演一个完人,观众是不会相信的。”

  总结自己多年来的表演经验,他说:“表演离不开生活,生活是无尽的宝藏,演员要靠近生活、观察生活,同时要思考,所有创作的基底都来源于生活,演员是生活的相伴者。”

  胡智锋表示,四位嘉宾围绕新时代影视精品创作的话题做了精彩分享,梳理下来,塑造真正的精品,核心是创作主题,关键在人。首先在创作态度上,要有非常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创作精品的责任担当,带着敬畏、带着真诚,去还原呈现富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的精品主题创作;其次是创作积累,哪部大片都不是空穴来风,都是千辛万难,看似几个月的拍摄,背后是十几年、几十年的积累,没有这样创作积累成不了;最后是创作功力,“致广大而尽精微”,艺术要在广阔的视野中找到最大的一个切入点,同时精微到极处,找到最佳的最好的落点,将广阔的视野、格局和精微精准的表达结合起来,才能塑造真正的精品。


 


文艺家协会

联系电话:(010)66048572 电子邮箱:beijingwenlianwang@126.com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前门西大街95号 邮编:100031
版权所有: © 2013-2020 未经授权严禁复制或镜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