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的北京电影制片厂,知名的导演有崔嵬、永华、凌子风、成荫,被称为“北影四大帅”,活跃在创作的第一线。北京电影制片厂另外还有四大摄影师:钱江、聂晶、高洪涛、朱今明。当时的谢铁骊是北京电影制片厂年轻导演中最突出的一个,这一切都是因为此前他拍摄的一部影片《暴风骤雨》。
1961年6月1日至28日,中宣部召开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谢铁骊的电影《暴风骤雨》在会上放映,并得到了中宣部以及与会人士的好评。此时的谢铁骊意气风发。6月8日至7月2日,文化部召开全国故事片创作会议,由于两个会议都在北京新侨饭店举行,因此被称为“新侨会议”。在会上,再次强调了“百花齐放、百家齐鸣”的双百方针。
从1956年开始,新侨会议带来了较为宽松的文艺政策和文艺民主风气。在这之前,谢铁骊创作的《无名岛》和《暴风骤雨》都是奉命而作,这次他打算拍一部自己喜欢的电影。当时的北京电影制片厂让他带着家属去北戴河疗养,他一边休息一边带了很多优秀文学作品去阅读,在这个过程中,一篇柔石写的《二月》吸引了他的注意,当时他就决定要改编这篇小说。看完小说之后,谢铁骊的改编就开始了。
北京电影制片厂看了剧本之后同意拍摄。谢铁骊就开始挑选演员,男主人公很快就确定下来,由当时炙手可热的男演员孙道临出演。准备进入正式拍摄之前,夏衍看到了剧本,提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其中有一条就是让谢铁骊考虑一下这部电影的名字,建议改成《早春二月》,听起来好听,有一种季节的美感,含义是春天要来到了,但是春寒仍未尽,比如中国大的社会时代,谢铁骊听闻,立马改了。
1963年3月,谢铁骊带着剧组前往外景拍摄地苏州,无论是自然场景,还是人文环境都非常适合这个电影的氛围。这部电影演员阵容也非常强大。拍摄过程进行得十分顺利,谢铁骊在其中设计了很多富有诗意的镜头。
1963年下半年,电影的拍摄和制作已经进入尾声,谢铁骊邀请夏衍和陈荒煤去北京电影制片厂看样片,提了一些意见,谢铁骊就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10月影片制作完成,在厂内收到了广泛的好评。
与此同时,中国的政治形势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而《早春二月》正是在这个时候送到文化部进行审查的。片子送审的过程不是很顺利。谢铁骊根据各方意见做出了修改方案,尽管不情愿也不得不接受。片子还没改完,就被叫停,事情已经不像是谢铁骊想象的那样简单了。《早春二月》的命运就像它暗示的社会大环境那样起起伏伏,变化无常。直至1979年《电影艺术》《电影评介》等刊物相继推出几篇文章重新评价《早春二月》,确定了该电影的艺术成就,《早春二月》的名声终于得以“平反”。
作者:王知非
谢铁骊(1925年12月—2015年6月),男,中共党员,原北京电影制片厂一级导演。代表作品有电影《无名岛》《暴风骤雨》《早春二月》《千万不要忘记》《智取威虎山》《今夜星光灿烂》《包氏父子》《清水湾,淡水湾》《古墓荒斋》《天网》《红楼梦》等。获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中国电影导演协会杰出贡献奖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