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文联馆藏清代刻本《聊斋志异新评》

[关闭本页] 来源:京艺苑      发布时间:2022-05-28

  一、基本情况

  北京市文联藏有一部珍贵的朱墨套印本古籍——《聊斋志异新评》,此书为清光绪九年(1883)扫叶山房朱墨套印本,国家图书馆古籍馆亦有收藏。

  全书共十六卷,十六册,两函。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是清代蒲松龄创作的一部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集,是我国文言小说艺术的最高峰。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0余篇,约40余万字。

  蒲松龄作《聊斋》历时40余年,由于无力刊行,以手抄本形式流传。蒲松龄去世50年后,《聊斋》方有刻本,清嘉庆后广为流传,引起众多文士的重视。


《聊斋志异新评》函套


《聊斋志异新评》卷一《余集序》


《聊斋志异新评》卷一《孙立德跋》


《聊斋志异新评》卷一《高凤翰题词》


《聊斋志异新评》卷一扉页

  二、价值与特点

  套色印刷,是指将同一页书雕刻多块书版,再用不同的颜色分别涂在不同的雕版上,并分次刷印于同一页面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书页,常见的有朱墨两色套印以及三色、四色和五色套印。套色印刷技术因工序复杂,技术要求严格,因而每版书籍印数非常有限,古代许多套印书籍每版只能印几十部。套印书籍因其刻印精良,色彩分明,易于阅读,而深受古代读书人欢迎。

  本套藏书即为双色套印,正文用墨印,眉批、评注、圈点用朱印,朱墨两色套印,相得益彰,甚为清晰、精致,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扉页分三栏,右栏书“新城王士平渔洋原评”“广顺但明伦云湖新评”,中刻“硃批增注聊斋志异”,左栏作“文登吕湛恩叔清释注”。


《聊斋志异新评》王渔洋原评、但明伦新评、吕湛恩释注

  (一)王渔洋原评

  清代诸家评点《聊斋》先由康熙年间的王渔洋始,到清末民初狄平子止,评点者总共有十六、七家之多。其中以王渔洋、何守奇、冯镇峦、但明伦四家对后世影响最大。本书收入王渔洋、但明伦评点,先有王士祯原评,故名但明伦为新评。

  王渔洋,即王士祯(1634-1711),原名士禛,又避讳作士正,字子真、贻上,号阮亭、渔洋山人。清代新城(今山东桓台县)人。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由扬州司理累官至刑部尚书。清初诗人、文学家、诗词理论家。

  王士祯评批《聊斋》大约是在康熙二十六七年间,他评点大体可分四类:其一、评论艺术描写与生活真实的凡十则; 其二、评论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凡十一则; 其三、总结和简述《聊斋》佳作中高超写作手法与杰出的艺术成就; 其四、以类比之手法予以评判。王士祯当时身居要职,又是清初诗坛盟主与神韵诗派的代表,他的批点对《聊斋》的流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吕湛恩释注

  吕湛恩,字叔清,号坦垒居士。山东文登吕家集(今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葛家镇)人。生年不详,卒于道光二十年(1841)。吕湛恩少年应童试时,受知于山东学政、大学问家阮元(芸苔),成为诸生(秀才)。此后屡入科场而不第,“久困场屋,志不得伸”,经历与蒲松龄相仿。吕湛恩是第一个为《聊斋志异》作注之人。他的注是晚清,乃至近代对《聊斋志异》作注最受读者和学界重视的注释本。

  蒲松龄学识渊博,书中引用的典故比比皆是,注释就成为读者了解《聊斋》意旨的重要途径。吕湛恩《聊斋》注释本,是《聊斋》研究中注释最早、影响最大、刊用率最高、流行最广的注释本。

  道光五年(1825)的吕湛恩注释原本,是脱离《聊斋》原书而单独成书的,名为《聊斋志异辑注》。道光二十二年(1843)广东五云楼《聊斋志异》刻本,始将吕湛恩注与原文合刻。此本也是王士祯的评点第一次以刊刻的形式公诸于众。

  (三)但明伦新评

  但明伦(1782-1855),《聊斋志异》点评家。字天叙,号惇五,一号云湖,贵州广顺州(今贵州省长顺县)人。嘉庆二十四年进士,官至两淮盐运使。文学鉴赏能力颇深,其评点无论是在作品思想的阐释与挖掘上, 抑或从艺术特色的总结与微观的分析上, 都有创见,为清代诸家《聊斋志异》评点中之翘楚。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广顺但明伦《聊斋志异新评》刻本问世,此本以青柯亭本为底本。刊刻出版之后对后世有很大影响,据之刊行的版本众多,北京市文联所藏《聊斋志异新评》即为其中之一。


《聊斋志异新评》卷一封皮

  三、收藏、借阅情况

  (一)收藏情况

  本书保存较为良好,函套略有破损,函套旁边的锁签为象牙所制。为保持原貌,多年来未更换函套。

  每册封皮写有书名或卷号。第一册右下部分题有“李修庭置 民二一、三、一五萃斌代办”,据字面分析,此书应为李修庭于民国21年(1932)农历3月15日置办,由“萃斌”代为购买(“萃斌”疑为辽宁萃斌阁)。第二册有一枚藏书印,白文,疑为“高振镛印”。递藏情况有待考证。

  (二)借阅情况

  书后所附借阅卡,有五位借阅者署名,借阅者为李甦、林斤澜等。他们先后于1954年7月至1963年3月期间借阅本书并归还。借阅卡显示,林斤澜于1957年9月借阅本书。藉由借阅卡记录可知两位短篇小说作家曾于一部流传数十年的刻本隔空相遇,这本身即是一则美好的文联故事。


《聊斋志异新评》借阅卡

  参考资料:

  盛伟:《清代诸家批点<聊斋志异>述评》,《南开学报》1997年第1期
  李苗苗:《王士祯、但明伦文学批评方法比较—以《聊斋志异》评点为中心》,《名作欣赏》2013年第1期
  吴丕:《但明伦小传》,《文史知识》1994年第11期
  张媛:《历久弥珍的套印本古籍<聊斋志异新评>》,《联合日报》2017年9月16日
  于敬民:《吕湛恩和<聊斋志异辑注>》, 甲午网2011年8月5日
  林斤澜:《不想把文学变成那种工具》,2007年9月12日《南方都市报》

 

  


文艺家协会

联系电话:(010)66048572 电子邮箱:beijingwenlianwang@126.com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前门西大街95号 邮编:100031
版权所有: © 2013-2020 未经授权严禁复制或镜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