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艺术的人民性
文/黄华三
80年前,毛泽东在延安同100多位文艺家座谈时,对文艺工作者的立场问题、态度问题、工作对象问题、学习问题展开了一场持续二十余天的深入讨论,发表了对中国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篇讲话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革命文艺实践相结合的光辉文献,其中所蕴含的人民性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属性,也是毛泽东各时期著作中一以贯之的核心思想,直到今天,它所揭示的文艺创作规律,对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依然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一、新时代艺术的人民性
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人民,作为一个政治术语,更强调群体性与政治性,主要包括工农兵、城市小资产阶级劳动群众和知识分子。毛泽东在有关论述中所强调的人民性思想,就是想问题、办事情要密切联系群众,要从人民的根本利益着眼,而对文艺工作者而言,其最为重要的创作方法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人民性是文艺创作最重要的属性。艺术创作中的“人民性”具体来讲是指作为创作主体的艺术工作者,通过创作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人民的精神与思想境界,用作品为创作对象的人民大众服务。艺术的人民性是创作的出发点,艺术创作离不开时代的发展与现实生活这个源泉,艺术创作者应当从人民群众丰富生动的社会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与素材。80年前《讲话》明确提出了“文艺为人民服务”,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了“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文艺工作者只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创作,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文化生活需求。
今天,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发展并非是一成不变的,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促进了艺术不断拓展前行。虽然艺术具有认识、教育、审美等多种功能,每个艺术家在实践中有所侧重也无可厚非,但艺术创作能否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是我们今天创作的关键,尤其是当下,教育人、鼓舞人是艺术非常重要的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高度重视艺术创作在记录时代、反映时代方面的重要作用,他在去年召开的文代会和作代会开幕式的讲话中,引用了唐代李汉所言“文者,贯道之器也”,阐明了中国文艺“文以贯道”的一贯主张。近年来,文艺工作者创作的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时代、讴歌英雄的优秀文艺作品不断涌现,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国民素质、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贡献出了文艺工作者的力量。
二、以传统文化为基底的人民性
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不但要树立起人民性思想,更要在艺术创作中坚持和践行人民性。一方面,文艺工作者理应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从人民的立场出发;另一方面,文艺工作者需要在创作方法上以深厚的传统文化为创作根基,结合时代特征,赋予优秀传统文化当代意义。艺术如何以“人民性”为基础来进行创作,已成为今天众多艺术创作者在实践中亟需思考和解决的重要课题。在我们普遍追寻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的时代,文艺工作者首先要认清自己文化的基因,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性,才能彰显出中国文化的力量。那么,如何才能够立足传统文化,如何才能够创造性继承与创新性发展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今天的文艺工作者在创作中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成熟的艺术工作者,通常都能够在嘈杂中退守内心,不会因当下种种外来艺术的惊艳而迷失,反而不断增添对传统艺术的热情,在精研本土文化之后所获得的认知基础之上,唤醒传统以启示当下的创作,激活基于传统文化的当代创造活力。
今天的文艺工作者,应该将自己的艺术生命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认真思考如何从人民性的角度出发,以新的视觉形式、创作手段,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每一位艺术创作者应当以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为目标来拓展自己艺术表现的维度。艺术创作如果没有传统的继承,也没有当下的创新,艺术家就不可能创作出激动人心的文艺作品。
80年来,《讲话》所蕴含的人民性思想始终闪耀着睿智的光辉,对我国文学艺术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文艺工作者不能只作旁观者!文艺,作为一支重要力量不能缺席,文艺工作者同样能够像行行业业正在努力奋斗的中国人,为这个时代作出自己的贡献。正如习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薄力量,正是由每一个奋斗着的中国人汇聚而成。
回望历史,一切杰出的文艺工作者无不具有深厚的人民情怀,一切伟大的艺术作品无不具有深刻的人民性,只有融入人民群众中,从中汲取创作营养,作品才会拥有直达人心的力量,才会拥有传之久远的永恒生命力。
(黄华三: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美术家协会理事,本文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