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清水向北流,满腔感恩进库区
——首都文艺家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库区开展慰问活动

[关闭本页] 来源:来源:20141104 中国文化报      作者:记者:李雪 发布时间:2014-11-0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深秋的丹江口水库,碧波浩渺。汉江与丹江相汇于此,聚宝盆般拢起的浩大水量挟裹着楚汉魂魄的气血一路向北,途径豫冀,直赴京津。62年前,毛泽东“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设想将实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期在即,一解首都之“渴”。回望这条中国版图上特殊的曲线,一江清水北流,流去的不仅是甘甜的水,还有水源地人民的情。如何以文艺形式、首都视角,书写好这举世瞩目的水利史诗,首都文学艺术界使命光荣,任务艰巨。

  尝一尝丹江口的水,看一看巍峨的大坝,握一握库区人民的手,唱一曲移民的颂歌,十堰、南阳,我们来了。10月19日至30日,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支援合作办、北京市文联主办,以“饮水当思源 感恩进库区”为主题的首都文艺家代表团百余人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库区开展慰问活动,12天里,艺术家脚步遍及湖北十堰、河南南阳库区沿线近10个县区镇,举办了10场演出、10场笔会和摄影图片展,吸引近8万库区百姓走进现场,近距离体验首都作为文化中心的艺术魅力,见证水源地人民与受水区人民的情谊。

 首都艺术家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库区慰问演出活动代表团

 首都艺术家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库区慰问演出活动代表团

  记录之旅:两下库区,以文艺形式讴歌南水北调伟大创举

  “两个月前来,这儿还露着地面,现在水位都这么高了,真不可想象!”在丹江口水库,面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加高后176.6米的丹江口大坝和160米的水位,不久前才跟随北京市文联到此创作采风的北京摄影家协会理事刘强感慨不已。听完讲解员对整个南水北调工程的介绍,相声表演艺术家李金斗直赞:“库区人民了不起!”“之前就听了很多库区故事,他们为国家做了件了不起的事。这次来,主要是学习库区人的精神,以最饱满的精神,把最好的相声献给大家,希望大家好好笑一笑,休息休息。”李金斗说。

  为了贯彻好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宣传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伟大实践,广泛宣传水源区人民的奉献精神和工程建设者的先进事迹,发挥首都优势,积极参与水源区协作发展”的精神,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陈启刚在今年7月就带领首都艺术家深入水源地, 11个文艺节目、19首诗词、100余幅书法美术作品、万余幅摄影作品由此诞生,用艺术为南水北调立传,成为首都文学艺术界的心声。

  “好像还守在俺的家门口,一遍遍劝俺跟着希望走;好像又来到了五保户,一手捧着菜一手拎着油……老刘呀老刘,闷了你吼一吼,说好了安居后你来喝杯酒……”10月20日,两年多来一直工作在移民一线的丹江口市化学和医药行业协会移民工作队的队长周晓英听到这首歌泪如雨下,“首都艺术家到基层,话里话外透着感谢。如今所有的付出换来了南水北调的通水,都值了,相信你们一定能把这水用好。”周晓英说。

  此前采风中,词作家宋青松敏锐地抓住了丹江口市均县镇原党委副书记刘峙清身上所代表的移民干部精神,采风未结束就创作出了歌词。获悉此事的南阳文化艺术学校的师生找到演唱者吴永飞,提出为这首歌创编舞蹈的想法。兴奋不已的吴永飞和演员们放弃休息,反复琢磨歌曲的情绪,让不少观众听后怀念起那个清瘦倔强的身影。“舞台更多样,感情更充沛,一下把老刘的形象立在了舞台上。”吴永飞说。

  军旅歌手曾小燕演唱的《饮水思源》表达了受水人民的感恩和对库区百姓的牵挂;独具特色的北京琴书《送水》以湖北小伙在北京送水引发的故事入手,以小见大,道出每滴水里沉甸甸的分量;北京的民间艺术家也带着作品登台,精美绝伦的哈氏风筝、剪纸、蛋雕、彩塑脸谱一上台就被一抢而空。

  “有温度、有深度、有态度的演出最打动人,谢谢首都艺术家躬身实践到基层,让百姓享受了来自首都的文化盛宴,我们将以一流标准,保障一江清水永续北京。”十堰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吴世杰表示。

  感恩之旅:一路放歌,以真情实感颂扬库区人民大爱精神

  10月21日是艺术家的首场室外演出,十堰市郧县郧阳广场早就聚集了不少观众。望远镜、遮阳帽、小板凳,78岁的王崇礼老汉有备而来。在繁重的行程前,本着不给库区人民添麻烦的原则,慰问团全体成员上阵,摆展架、当场务、帮化妆……

  “节目都好看,唱到心坎里去了,看到北京的演员就跟神仙一样,下凡了。”王老汉说。据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丹江口、黄龙滩水库先后建成蓄水,上游的郧县县城整座被淹没于汪洋,古老的郧阳城和众多文物古迹都沉睡在泥沙下。王老汉一共搬了3次家,最近的一次从汉水中住了40多年的孤岛“小孤山”山顶搬到了新小区,房子更敞亮,生活也更便捷。

  10月28日,邓州市天空阴雨绵绵,舞台地毯一脚能踩出水坑,雨伞下期盼已久的眼神令人动容。朗诵演员谢绝递过来的雨衣,薄薄的演出服一上场就赢得了掌声。“一定要演,我们淋10分钟,他们得冻两个小时,更辛苦。”相声演员梁子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把扬琴和四胡护好了就行,我没事。”北京琴书演员王树才坚持冒雨登台。

  南阳籍歌手刘冲一上场,地道的乡音一下子拉近了和观众的距离,一首原创歌曲《房前屋后》更是娓娓道来。“我是移民的后代,我的家乡南阳市淅川县是渠首所在地,上世纪70年代,我们一家人为了调水举家搬迁。今天,我作为新北京人,是南水北调的受益者,能为家乡父老演唱,很激动。”刘冲说。现场,他特意加唱了成名曲《擦干你的泪水》,带动数千群众在雨中挥臂歌唱,观众的掌声跟雨声较上了劲,每每精彩处,总是响声连连,演员们用心里的温暖抵抗着衣服淋湿带来的冰凉。

  为了让观众零距离感受节目的精彩,无论歌舞、口技、魔术、小品,只要能下台的,演员们就会下去与观众互动。看到披红挂彩的小狮子,心灵手巧的李世珍把一双手绣鞋垫塞给了演员;曾在2005年到过北京的南阳市宛城区十里铺村的全国劳模李恒三为了看演出,6点钟就出发,花一个多小时赶到现场,和40多名劳模在精彩的节目中完善了对北京的印象。陈启刚强调:“这次慰问活动也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艺术家要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深深地扎根在人民之中。只有与人民群众融为一体,才能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为人民服务。”

  发现之旅:长远谋划,以水为媒加强北京和水源地区的文化交流

  这边,演出舞台热闹纷呈,那边,来自首都的庄明正、王红艳、郭孟祥、王立志、张兆良、刘贞亮等书画家也挥毫泼墨,将库区人民的大爱融于方寸之间,用800余幅书画作品赞颂移民。“没来时,只知道南水北调是大工程,来之后才体会到还有这么多感人的人和事。回北京后我一定把亲身感受跟周围的人分享,铭记工程建设者和移民群众的奉献精神。”北京书法家协会理事杨春燕表示;书法家方放则以“汉江大坝筑天湖,静乐送作龙王宫,八月呼风九月雨,南水北调千秋功”的作品表达了一路走来的所见所感;画家张建豹创作了一幅《孩童吹火图》,寓意库区人民的生活红红火火,越过越旺。

  南阳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郝延康参与了在南阳的5场笔会。他表示,书法美术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记事功能由来已久。首都艺术家不摆架子,走进库区进行慰问,对于当地艺术家来说是极好的学习机会。这次书画笔会也为水源地人民与首都人民搭建了沟通的桥梁,增进了两地的感情。“这次开了个好头,希望还有下次,像串亲戚一样,激活两地在文化领域的各种交流合作。”郝延康说。劳模李恒三亦表示, 在河南很多偏远地区,到北京的人少之又少,如果艺术家能常来基层,也圆了不少老人想到首都而不得的梦。

  水源地与北京以水结缘,连绵不绝的江水既是两地的情感之缘,也是合作之缘,更是发展之缘,如何立足区域实际,以文化艺术的形式反哺水源地区百姓,借助水源线打造一条永续不断的文艺线,也成为首都文艺界思考的问题。为此,陈启刚透露,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今后将进一步加强水源地和北京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作为北京曲艺家协会主席的李金斗也表示,此行中发现了不少南水北调中应被传扬的鲜活事迹,这些素材需要艺术家俯下身去进行挖掘,有机会将组织北京曲协的艺术家再赴库区采风创作。

  毫无疑问,北京人水龙头里这滴水的故事还在继续……

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走出的歌手刘冲放歌家乡

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走出的歌手刘冲放歌家乡

民间工艺大师将自己的作品送给观众

民间工艺大师将自己的作品送给观众

南水北调采风图片展,看看我们的新家园

南水北调采风图片展,看看我们的新家园

吴永飞现场演唱《老根》

吴永飞现场演唱《老根》 (盖畅 摄)

魔术师李学义给库区建筑工人变啤酒

魔术师李学义给库区建筑工人变啤酒

李金斗、李建华表演相声《欢歌笑语》

李金斗、李建华表演相声《欢歌笑语》

北京杂技团带来的《中国芭比——集体空竹》

北京杂技团带来的《中国芭比——集体空竹》

书法家有感而发,挥毫泼墨颂移民

书法家有感而发,挥毫泼墨颂移民

狮子舞演员走到库区百姓身边给大家带去喜庆吉祥

狮子舞演员走到库区百姓身边给大家带去喜庆吉祥

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的演员们带来的古典舞蹈《踏歌》

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的演员们带来的古典舞蹈《踏歌》

首都书画家倾情创作,书画作品话祝福

首都书画家倾情创作,书画作品话祝福

开怀一笑

开怀一笑

  李雪  文/图 


 


分享到:
文艺家协会

联系电话:(010)66048572 电子邮箱:beijingwenlianwang@126.com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前门西大街95号 邮编:100031
版权所有: © 2013-2020 未经授权严禁复制或镜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