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白两岸,百万顺义儿女空前团结,共同抗疫,在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可歌可泣。最动听的歌,来源于生活;最好看的作品,记录着时代。顺义区文联及所属文艺家协会,组织文艺家通过诗歌、美术、书法、摄影、音乐、曲艺、戏剧等一系列文艺作品,讴歌一线医务人员,描写百姓抗疫故事,展现了人民群众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精神风貌。
歌曲传递温暖
音乐,表达和传递的是一种思想和一份情感,可以给予人温暖和力量。面对疫情,顺义区的音乐人纷纷用歌曲一抒胸臆,用音乐凝聚力量,传递真情,不断为我们传递信心和勇气。
杨晓东创作歌曲中。
“一双肩,承载希望约定;一双眼,点亮无数生命;一双手,驱散黑暗之冠;一双脚,前进无比坚定。”短短四句词,将驰援武汉一线工作者的义无反顾诠释得淋漓尽致。这是杨晓东创作的《我们一定能赢》中的几句歌词。杨晓东现任区教委学生活动管理中心副主任,也是区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疫情期间,作为党员的他积极回社区报到,与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们一起在社区门口值守,筑牢社区防控网。“从看到医护人员、解放军等不顾生命危险驰援湖北,再到看到身边许多党员和志愿者一起为疫情防控努力拼搏的身影,让我萌发了一种强烈的创作欲望,歌词一气呵成。”杨晓东说。“有颗心,叫作万众一心;有种爱,叫作牢记使命;有份情,叫作携手同行;有个梦,叫作一定能赢。”根据切身感受,杨晓东将村居工作者、党员干部、志愿者等共同抗疫的力量凝聚成这四句歌词,在关键时期,给人们信心与感动。
新春佳节是一个合家团聚的节日,但今年却被疫情打破。人们怀着想见却不能见到亲朋的心情,同时也感受到了国人的众志成城、防控工作者的奉献与温暖。面对此景,由李秀阳作词、李光夫作曲、区文化馆馆员及文化志愿者共同演唱的《最想见到你》应运而生,致敬在抗疫战线做出贡献的所有人。区文化馆馆员李秀阳介绍到,歌词里的“妈妈”既代表妈妈也代表祖国母亲,为了避免接触感染,我们要听“妈妈”的话,听祖国的号召,有的放弃回老家过年,有的虽在同一座城也不聚餐,在超市、公园等公共场所我们默契地保持一定距离,但我们对亲人的牵挂无时不在。而且这期间更让我们感受到了大家的团结和防控一线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这就是“隔离病毒但不隔离爱”。
《社区防疫兵》是一首歌颂日夜坚守在防疫一线的村居工作人员的歌曲,由李洪峰作词,张海涛作曲。为了让歌词和曲子融为一体,二人反复推敲磨合。“我和你隔着一个口罩的距离,苦口婆心只想平复你的焦虑,宣传排查我走遍了楼区……铁面柔情只想挡住夜的凄迷,路口值班我裹紧了棉衣,有多大风雪也扑不灭英勇的火炬……我是普通的社区防疫兵,群防联控筑起道道铜墙铁壁。”写实的歌词,情感深厚真挚,画面感很强,极富感染力。李洪峰的老同学有很多是社区工作者,通过微信聊天,他了解到有人从防控开始至今没有休假,有人面对百姓的不理解仍然耐心解释相关政策,天气再严酷,他们仍在坚守。“艺术源于生活。身边的这些人触动我很深,在疫情期间,是这些普通的平凡人给了我们力量。”李洪峰感慨道。
一首首动人心弦、振奋人心的抗疫歌曲唱响顺义的大街小巷,传递力量、鼓舞士气。
光影记录时代
照片中他们手持弥雾机冲锋在前,他们走进百姓家手把手教居民消毒,他们悉心为外籍人士解释政策……他们是蓝天救援队队员、是社区工作者、是志愿者,他们是普通人,也是抗疫英雄。区摄影家协会会员们用他们手中的相机记录下“战疫情”中那些闪光的身影。
刘飞鹭 《抗“疫”先锋蓝精灵》 蓝天救援队抗“疫”一线副队长只身入险区进行弥雾消杀,回归后,两名蓝天队员对其全身进行消毒。
自防疫工作开展以来,顺义蓝天救援队为全区30个社区和20家单位免费消毒。刘飞鹭是区摄影家协会会员,同时也是顺义蓝天救援队的一员。在一次社区消毒过程中,刘飞鹭拍摄了这样一幕。照片中,副队长吴晓建站在中间,前后两名队员正在为他消毒,弥雾机产生的巨大烟雾将他包围。刘飞鹭告诉记者,这次任务是去某社区新冠肺炎密切接触者的楼层消毒。吴晓建穿上2层防护服再背起消毒桶十分困难,中间加药时,他还不允许任何人靠近,自己独立完成了所有的工作。他说:“别人去我不放心,我要对每个队员负责。”当他将两桶消毒液全部用完后,一个人蹒跚着脚步走出来,才有了他被弥雾机喷出来的药物包围着的照片。消毒后,脱下防护服的吴晓建汗水打湿了衣服,头发湿漉漉的,像洗过的一样,额头被护目镜勒出了深深的印痕,脸也被憋得通红,队员们的眼睛也随之湿润了。吴晓建却说:“我不辛苦,疫情不退,我就不退,始终会坚持在一线。”
刘飞鹭说吴晓建是顺义蓝天救援队的代表,大家有自己的工作,有自己的家庭,但是在每一次的救援任务中,队员们都冲锋在前,为拯救生命、维护公共健康贡献力量。
东兴一区党支部书记王振在疫情期间为独居老人送上煮好的水饺。吴晓纪摄
在防疫一线的工作人员中,社区工作者干的是最基础的防疫工作,但是他们用贴心的服务让防疫有了温度。吴晓纪的摄影作品中有这样一组温暖的照片,吴晓纪回忆说:“那次我跟随光明街道东兴一区党支部书记王振和社区工作人员曾佳来到独居老人家中,送去了消毒液和酒精,老人不知道如何使用,拿起两样东西就要兑在一起,曾佳急忙拦住老人,开始耐心地演示如何勾兑消毒液,我将这个过程拍了下来。”后来吴晓纪又跟随王振回到居委会,开始为另一位高龄独居老人煮饺子。从饺子下锅到喂到老人嘴里,王振都是自己动手。老人吃得开心,王振也乐得像个孩子。社区工作人员的温暖举动被摄影爱好者们拍摄下来,成为疫情中的温暖。
56岁的唐江雨爱好摄影,在抗击疫情期间,她为社区工作者拍下了一张张坚守岗位、耐心服务的珍贵照片。一次,唐江雨来到金宝花园社区为这里的工作人员拍摄防疫工作照,正巧一名外国友人来到居委会。此时正值社区党支部专职副书记张静琳值班,这名外国友人因不会中文,两人沟通起来十分困难,张静琳只得用手机翻译软件一句一句地翻译。原来,这位外国友人要打印入职资料,可正值防疫期间,打印店都关门了。张静琳了解了外国友人的意图,帮她打印了材料。外国友人执意要付打印费,却被张静琳拒绝了,她说:“非常时期,我们免费为您打印,分文不取。”外国友人朝张静琳竖起了大拇指。唐江雨抓拍下张名为《隔空翻译》的照片。唐江雨告诉记者:“我们的社区工作者真的很有耐心,工作做得也到位,在抗击疫情如此忙碌的情况下,他们耐心地处理着居民的诉求,不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我们的国家很伟大,我们的工作人员很棒。”
书画描绘真情
社区工作者为居民配送生活物资、社区居民自发为居委会赠送防疫物资、志愿者讲解防疫知识、公安干警风雪无阻守一线……在疫情期间,区美术家协会征集到54位艺术家和爱好者的306幅美术作品,他们将这一个个生动的场景、一个个鲜活的故事绘制成一幅幅描绘真情的书画作品。
崔纪松是顺义区美术家协会会员,擅长国画。因受疫情影响,无法外出采风,崔纪松便将目光放在自己居住的社区内或者是乘车路过所看到的场景上,用画笔将所看到的美丽瞬间记录下来。在疫情期间,为居家隔离观察人员配送生活所需物资成了社区居委会最重要的一个工作,社区工作者最平常的工作,激发了崔纪松创作的灵感。“我时常看到他们穿梭于各楼门之间,嘘寒问暖,为隔离人员送去贴心服务,用行动温暖了隔离人员的心。”崔纪松表示。一个周末,崔纪松乘车路过马坡镇衙门村,在村口看见了一位在长青林场工作的朋友。此刻,他穿着志愿者服装,笔直站立,手拿测温枪和停车牌,正在村口执勤。“当时我的想法是要把他画出来,把这一幕记录下来。”崔纪松告诉记者,“当天晚上我就开始着手作画,创作了《义务献爱心,全心为人民》。当朋友看到这幅画的时候,他特别吃惊,同时也很开心。”此外,他根据在区医院综合防疫科任职的儿媳妇史磊的表述和医院提供的相关信息、照片,用时20余天为顺义区17名预备援鄂医务工作者每一人都画了一幅肖像,以此表达对医务工作者的敬意。
刘彤根据疫情期间父亲戒烟事件绘制的漫画作品。
青年美术家刘彤在疫情期间创作了60幅作品,小到戒烟,大到抗击疫情,他用细腻的笔触描述着身边的故事。父亲作为一个“烟民”,因疫情不能经常出门,偶尔出门和邻居一起抽烟,刘彤知晓后在劝说父亲之余,将这一想法用漫画表达出来,并给父亲做思想工作。“现在父亲和邻居不约着一起抽烟了,而且互相鼓励着戒烟。”刘彤的漫画内容全部来自于他所看到的场景。“《居民给防控人员的关爱》这幅作品灵感来源于在防疫开始时期,防疫物资短缺的情况下,我们小区居民自发地将家中储备的消毒液、酒精等物品主动送给居委会。”
郝兰英将剪纸赠与北京市公安局顺义分局。惠亮摄
一把剪刀、一张薄薄的红纸,是赵全营镇稷山营村“郝氏水纹雨点剪纸”第五代传人郝兰英的战“疫”装备,通过她的“巧手”一张张红纸创作成一组鲜活生动的剪纸作品。她先后创作了多个主题的多套剪纸,将其中一套表达了对抗疫一线人民警察敬意的作品,赠给了北京市公安局顺义分局。“疫情期间,我目睹了一线民警日夜奋战在疫情防控最前线,风雪中他们推车前行,除夕夜站岗值守……我虽然不能在一线贡献力量,但是可以用剪纸的艺术形式为战斗在抗疫一线的英雄战友们祈福鼓劲。”郝兰英表示。
顺义区美术家协会共征集到54位艺术家创作的306幅抗击疫情作品。其中中国画129幅,油画4幅,色粉画2幅 ,装饰画2幅,宣传画3幅,版画作品4幅,漫画58幅,素描、速写作品34幅,剪纸作品28幅,书法作品42幅。“在疫情期间,我们的会员深入一线,把身边百姓的故事用画笔记录下来,赞美战斗在一线的中国人,这是我们的骄傲。”顺义区美术家协会主席魏宗安表示。
诗文鼓舞人心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文学向来具有反映社会、鼓舞人心的作用,在举国上下万众一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今天也不例外。顺义区作家和文学爱好者创作诗文作品600余篇,将一个个鲜活的抗疫故事融入行行诗句,用诗文为抗疫加油。
诗歌因创作简便,传播迅速,成为文艺抗疫中的一支轻骑兵,歌颂白衣战士、为大家加油鼓劲的诗歌层出不穷。区作家协会主席岩颜却在思索着另外一种方式表达对抗击疫情的决心。“我想写一个柔软的、触动人心的诗歌,用抗击疫情中那些平凡的故事感动更多的人。”岩颜告诉记者,她看到身边有很多人,妻子怀孕,丈夫作为医务工作者参加抗疫。爸爸跟未出生的孩子是否有话要说?想到这,岩颜仿佛有了突破口。
商建超利用休息时间在家将《亲爱的小孩,你会长大》录制成朗诵作品。
长时间的构思最终凝结成一个小时的创作,一首诗歌《亲爱的小孩,你会长大》逐渐成形。“今天,爸爸已经工作了12个小时,在楼道里睡着了,没有脱防护服,可是闭上眼睛,我看到了咱家阳台上晾着的衣裳,也看到了你的模样。”配合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广播音员商建超的深情朗诵,就像是一个爸爸的内心独白。商建超也表达着对这首诗歌的喜爱:“我朗诵这首诗歌时心里是轻快的,诗歌很温暖,给人以希望。”
除了温暖和希望,岩颜还在这首诗歌中融入了家国情怀,她说:“这首诗看起来是爸爸对未出生的孩子说的话,其实是对所有人说的话。对孩子成长的寄语,对家庭的渴望,一层一层的铺垫烘托到为国效力,救死扶伤。”“你会长大……和爸爸一样,你不愿做温室的花朵,你敢想敢做敢担当。一头系着他人,一头系着国家。”诗歌中的语言柔和却充满力量。
3月初,防范境外疫情输入成为全市防疫工作的重中之重,北京市在新国展设立机场入境人员集散点。一个个奋战新国展的工作人员也为诗人们提供了创作的素材。一天,空中诗会微信群中一条名叫“顺义新国展内这个老王,3天3夜不眠不休的‘铁人’”的微信引起了杨镇一中教师李洪峰的注意。作为区作家协会的秘书长李洪峰创作了很多抗击疫情的诗歌作品,但是他更偏爱以身边的抗疫故事为题材。他说:“社会上名家大家写大题材,我们作为一名普通人,写身边人的故事更接地气,能体现家乡情的诗歌更容易引起顺义人的共鸣。”
李洪峰仔细阅读了新闻报道,“老王”名叫王军,是区市场监管局牛栏山所副所长,是新国展集散点现场工作组的一员,负责集散点的布局建设。紧张的施工让王军没时间照顾生病的母亲、即将中考的孩子,一心扑在工作上。“我看了王军的故事后觉得特别感动,根据他的事迹我写了这首《顺义铁人奋战新国展》。”李洪峰告诉记者,诗歌里的艺术加工也并不是凭空想象,而是更深一层的思考。比如,放弃照顾生病的母亲和中考的孩子,毅然地选择去一线,王军的初心是什么?李洪峰觉得是责任。这才有了这点睛的两句“小时候娘讲岳母刺字的故事,督促儿子只能向前”“就是想传给孩子一身敢挑重担的肝胆”,写出了王军的内心世界。
“人称你铁人老王,你笑笑后,郑重发言:咱顺义人平时是肉眼凡胎,可只要往这空中国门站一站呀,都会有北京的腰板儿,中国的铁肩。”李洪峰更是把“老王”的形象作为顺义人的代表,反映了顺义人民抗击疫情的风貌和国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