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由中国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北京作家协会、中共房山区委宣传部、北京日报出版社主办的《凸凹文集》研讨会在中国作协举办。中国作协副主席、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李敬泽、北京作协副主席、秘书长王升山,房山区政协主席赵佳琛、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曹蕾,北京日报出版社副社长宛振文以及著名评论家作家孟繁华、陈晓明、陈福民、贺绍俊、胡平、宁肯、兴安、李林荣等20余位业届专家学者出席研讨会。
《凸凹文集》研讨会在中国作协召开
中国作协副主席、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李敬泽李敬泽出席会议并讲话
房山区政协主席赵佳琛出席研讨并讲话
房山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曹蕾出席研讨并讲话
北京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升山主持研讨
据悉,《凸凹文集》由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是作者自1984年在《京郊日报》发表第一篇微型小说以来,所有公开发表作品的精选之作,包括杂著集《岁月留痕》、散文集《与生活言和》、随笔集《沉潜与言说》、书话集《与书微语》、札记集《西典新读》、小品集《天赐格言》、笔记集《纸上的乡愁》和中短篇小说集《在场与及物》,近300万字。
与会专家分别从文集本身、文化大潮中的房山现象、文学文艺浸润受众灵魂等三个层面展开研讨,并对凸凹先生本人及其作品、以及凸凹作为房山区文联主席助推房山“文化在乡”建设等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
李敬泽评论说,以《凸凹文集》出版为契机举办这次研讨会,使我们得以探讨凸凹这位作家的创作道路、创作上的得失以及他的作品的重要价值。一说起凸凹,我们老觉得他就是一个散文家,但实际上他还是一个小说家。他如此勤奋,一手小说一手散文,创作出了这么大的量的作品,从中可以看出,他对写作有着全力以赴的态度。从文本内部来看,他如此耐心、如此执着、如此专注地书写着中国的乡村,把中国乡村近40年来的历史变迁、近40年来的经验和记忆生动地记录了下来。凸凹是一个有“根”的作家,他的根是永远扎在房山这块土地上的,与房山的农民乡亲们那么熟悉、那么有感情,他就是他们中的一位。他的写作是从“根”上生长出来的,本真而自然。但凸凹又不仅仅是一个乡土作家,他也“洋”得很,他对于世界文学有着广阔的视野,他阅读了大量的外国文学,并写下了相关的随笔、书话。既立足于乡土,又有着那么广阔的世界文学的视野和背景,这就是凸凹的复杂性。他的根扎得很深,眼界却很高,这让我们对凸凹将来的创作抱有更大的期待,希望他能够沉淀下来,认真打磨,再写出一两部具有代表性的大作品。
专家认为此文集的出版,标志着房山已成为北京的文学大区,凸显出房山的文化实力和发展活力,以及在北京文化事业发展中的支撑地位。与此同时,它是在北京紧扣“全国文化中心”这一首都功能,大力加强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推出的带有“西山永定河文化”特征的最新成果;也是房山乘势而上,构建历史文化开发与当代文化创造双轮驱动、融合发展的有效格局,研究和推进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的具体举措。
同时就凸凹本人,八卷本《凸凹文集》的出版标志着其已成为继浩然、刘绍棠、刘恒之后,北京文学的代表性作家、区县文学创作的领军人物。是北京当代本土作家出版系列个人文集的第一人,是大家气象的呈现。
并且与会专家对《凸凹文集》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文集表现出作者对小说、散文、书话、文艺批评等多种文学样式熟练的驾驭和把握。作者对文体形式和内容的突破,对乡土的厚爱,对命运悲喜的哲思,都通过文字给予极具涵盖力和穿透力的表达。并打破了田园牧歌式、阶级斗争式等传统的乡土文学写作模式,创作了一种立足于大地本真的新的乡土文学范式,具有划时代的文本意义,被评论界誉为乡村哲学,大地道德的文学代言人。
与会专家还对房山的文艺发展给予了肯定,认为在凸凹的影响和带动下,房山文艺界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气象。这片富饶的土地哺育和滋养了作家,作家们也以火热的生活为源,潜心创作给予丰厚的回报。尤其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房山经济社会蓬勃发展,文学创作激流勇进,涌现出了北京地区极具代表性的“房山作家群”。凸凹作为这个群体中的领军人物,不仅带动了房山的文学创作,也对区县文学创作发挥出了示范引领作用。
评论家贺邵俊点评
中国作家协会原创研部主任、评论家胡平
作者凸凹在现场
研讨会一致认为,《凸凹文集》的出版是房山乃至北京文学事业发展中的一件大事,也标志着房山已成为北京的文学强区,以及在北京文化事业发展中的支撑地位。
凸凹文集书影
凸凹先生个人及作品简介
凸凹,本名史长义,房山佛子庄人,著名散文家、小说家和文艺批评家。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文联理事、北京作家协会理事、北京评论家协会理事、北京作协散文报告文学委员会主任,现任房山区文联主席。创作以小说、散文、文学评论为主,已出版著作逾30部,发表作品700余万字,获省级以上文学奖30余项。其中,长篇小说《大猫》获第二届老舍文学奖长篇小说提名奖,《玄武》获北京市建国六十周年文艺评选长篇小说头奖和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提名奖;散文集《以经典的名义》获第五届冰心散文奖;散文《感觉汪曾祺》获第二届汪曾祺文学奖金奖,《山石殇》获第四届老舍散文奖,《大地清明,故乡永在》获第十届十月文学奖,《母亲无过》获首届中国“新经验散文奖”,《天赐厚福》获第二届“四小名旦”全国青年文学奖特别奖,《布鞋》获《中国作家》散文奖,《四爷》、《最后的凝视》分获第三届、第二十届全国报纸副刊文艺作品金奖,《救赎》获首届“山东文学奖”;短篇小说《飞蝗》获国务院救灾委员会灾异题材征文一等奖;文学评论《二十世纪中国散文的文化精神》、《门外剧谭》获北京市文艺评论奖。个人因文学创作和文艺工作成果突出,获北京市“德艺双馨”文艺家和全国文联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经过三十余年文学岁月的沉淀和漫长积累,凸凹的个人文集终于隆重出版。这是凸凹继推出长篇小说三部曲之后,文学写作跨越新的巅峰,文学创作成果的又一次集中呈现。文集的出版,标志着凸凹已成为北京文坛代表性作家,区县文学创作的领军人物。据悉,这套文集是作者自1984年在《京郊日报》(原《北京日报郊区版》)发表第一篇微型小说以来,所有公开发表作品的精选之作,包括杂著集《岁月留痕》、散文集《与生活言和》、随笔集《沉潜与言说》、书话集《与书微语》、札记集《西典新读》、小品集《天赐格言》、笔记集《纸上的乡愁》和中短篇小说集《在场与及物》,近300万字。
《凸凹文集》中的作品,显示出作者对小说、散文、书话、文艺批评等多种文学样式熟练的驾驭和把握,他对文体形式和内容的突破,对乡土的厚爱,对命运悲喜的哲思,都通过文字给予极具涵盖力和穿透力的表达,使他获得省级以上文学奖三十余项,被评论家誉为是继刘绍棠和浩然之后,北京农村题材创作的代表性作家。其中,《岁月留痕》为《凸凹文集》系列丛书中的第一本,杂著卷,系作者旧作、诗作、游记等多类作品的合集。旧作主要是乡土、女性题材的微型小说,传递着时代的气息和生活的真实消息;诗作表达作者诗心不死的意绪和对世道人心诗性的思考;游记立足于记下在天地间行走时的生命体验和被山水风光所激发的主观思考。全书内容自然清新,充满真趣,文字隽永,颇多回味。另外七部,都是专集。读者认为,凸凹的文章一如他本人的格调:宽广、细腻。其作品涉猎面广泛,客观且宽容的表达生活。文章所选主题丰富深刻,文字风格沉稳深邃,作品结构严谨,行文与表现内容相得益彰,文风与品味极佳。他的文章有哲理支撑,自生活而来,营造出一种独特的含蓄意境,把抒发内心与联络外界巧妙相契合。读凸凹的作品会理解一种凝重与深沉的色彩,他所表达的既是他的文学世界,也是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信心,以及对人生的深刻体会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