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遭遇7·21特大暴雨灾害后,房山区文联积极响应市文联和区委宣传部的号召,迅速投身到抗洪救灾第一线,充分发挥文艺轻骑兵的作用,发现典型,讴歌先进,反映风貌,提供动力,形成了一批文艺成果,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一、大局当前,立足优势,迅速响应。
7·21特大暴雨灾害发生后,房山成为重灾区。在“抗洪救灾”的战斗中,房山涌现出了一批可歌可泣的先锋模范人物和典型事迹。在大局面前,房山区文联紧急发动文艺战线骨干力量,深入灾区一线采访,围绕全区抢险救灾工作展开主题文艺创作,以文艺形式讴歌时代先锋人物,用文字叙真情、明大义,告慰英烈,凝聚民心。
7月22日上午,区文联紧急召开主席会议,就了解到的房山受灾情况及全区抢险救灾工作中涌现的先进人物、典型事迹进行讨论,认为要抓住第一时间,发挥文艺的优势,凸显文联特色,打好文艺宣传战,决定迅速开展“抢险救灾”主题文艺创作活动,为人民群众提供精神动力。之后,区文联立即召集骨干文艺家进行部署。一是集中创作一批“抢险救灾”重大主题文学作品;二是指派摄影家跟进基层抢险救灾工作,记述灾后全区抢险救灾的战斗历程。由于响应迅速,动手早,当市委宣传部安排部署北京市大型赈灾义演相关工作时,房山区文联能第一时间提供选题,拿出脚本,出色地完成了交办的工作任务。
二、情系灾民,深入实际,敢打硬仗。
眼看80万群众受灾,更有献出生命的英雄儿女,文艺家们本就深感创痛,接到区文联关于“抢险救灾”紧急创作任务,心里更是迸发出强烈的使命感,立即振作精神,构思创作的框架,深入灾区一线采访,围绕我区抢险救灾工作展开“抢险救灾”主题文艺创作。
作为牵头人,区文联主席史长义感到责任重于泰山。他时刻关注着工作的进展情况。一边领衔创作紧扣时局的抗灾题材小说《老桥与支书》,一边联系基层多方了解采访线索,为创作者提供各种方便。待组稿完成后,马上组织研讨,确保作品的准确性和艺术性。期间,他心系“连心共建”村长沟镇坟庄,及时带领团队为灾民送去党的关心和慰问,向因房屋坍塌安置在外的村民配发衣物;还积极联系首都界爱心团队,组织《北京文学》杂志社的志愿者团队奔赴青龙湖北车营重灾区,为安置在临时帐篷的村民送去急需的食品、饮用矿泉水、药物和被子等,让村民感受到了首都界人民的守望互助和温暖。
区文联副主席、区作协骨干作家张东升准备以情景剧的形式还原长阳第二供水厂抢险队队长郭云峰生前的最后一幕。虽已年近70,但他刻不容缓,立即着手下乡收集第一手资料。洪峰过后,去往乡镇的多条主路中断,各处坑洼不平,交通极为不便,他不顾老伴和儿女的劝阻,骑车奔赴长阳镇救险一线,深入采访,现场勘查,详细了解烈士郭云峰的事迹。7月25日、26日,他连着去了两趟,骑行达20里,采访了烈士郭云峰的同事和家人,回家后连夜创作,等完稿他已熬红了双眼。
作为房山区文联副主席、区诗词楹联学会会长,颜景河接到任务后深感责无旁贷。从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卸任后,颜景河一直笔耕不辍,坚持诗词创作和快板书创作。他对曾经都是宣传系统的干部、在抗洪救灾中献出宝贵生命的韩村河镇副镇长高大辉比较熟悉。如今,年轻的生命高尚地逝去,他决心为英烈高歌。为了不耽误时间,7月25日,颜景河抛开一切杂事,找了一个清净处,开始了封闭式的创作。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拿出抢时间收集的素材,认真研读了高大辉生前24小时的行踪,酝酿着感情,一气呵成,创作了鼓词和快板书各一篇,充满深情地歌咏了英烈的事迹。
三、激情创作,成果喜人,引人瞩目。
正是因为房山区文联的工作安排走在了前面,更因为区文联带出了水平高、素质强的文艺队伍,最终,不仅圆满地完成了市委宣传部、市文联交办的任务,同时还推出了一批主题文学作品。
7月31日和8月2日,北京日报、京郊日报先后以4个版面集中刊发反映北京市抗击“7·21”特大自然灾害的优秀文艺作品,其中房山区文艺家创作的作品就占了整整3个版面。这些作品声情并茂,真切地表达了对战斗在抢险救灾一线的干部群众的崇高敬意,传递了“大雨无情 人间有爱”的温暖情怀,一经刊发,就引起读者强烈共鸣和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
另外,经过广泛征集和精心编辑,反映房山区“7·21”抢险救灾、重建家园的《燕都》文艺专号出版,抗洪救灾图片展也准备完毕。由于这些作品反映了房山区委、区政府面对特大暴雨抢险救灾的果断作为,讴歌了工作中涌现的先进集体、典型人物,真实记录了广大群众积极自救、友爱互助、灾后重建的历程,受到了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好评。市文联党组书记陈启刚同志认为,房山区文联在关键时刻能挺身而出,积极作为,为全市文联系统争得了荣誉,他在短信中说:“你们辛苦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