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于1974年的张强已经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市海淀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其作品在用笔、结字、章法、意境上,追求一种大效果而不斤斤于点画的精到与规整,气势连贯、虚实对比的独特风格,呈现出一派大家风范,也让其成为了中青年书法家中的翘楚。
让我们走进张强的书法世界。
王彬:张老师您好!感谢百忙之中接受采访,请问您是怎样走上书法道路的?是什么机缘让您选择了书法专业的?
张强:我出生在河北农村,文化氛围不好,父母是目不识丁的农民。不知怎么回事,我从小就喜欢写毛笔字,家里没有祖传,学校也没有书法课,由于家境贫寒,父母更不可能给我报书法班,对我的家庭来说,学习艺术是一件极其奢侈的事。至于从什么时候开始练字,我已经记不得了。我对于书法,就像喜欢一个人一样,自然而然,既没有原因,也没有目的,一晃,近四十年了。
在过去,书法是文人们的必修课,也是一种茶余饭后的消遣方式,根本没有书法这个专业。我能吃上书法这碗饭也是时代造就的,纯属偶然。我在部队一直干的是文化工作,业余时间练字,没想到越写越好,居然能参加一些全国展览,有的字还在获了奖,于是单位领导就开始重视我,觉得我的字是个特长,所以就让我当书法创作员,这就是所谓的专业吧。现在我又带了一些学生,活得有滋有味。我的水平不高,但能够把爱好和工作统一起来,自己觉得挺幸福的。
王彬:张老师,您的书法学习的路径可谓正途,在二王帖学书风的研习上下过极大的功夫,其后他又以宋代和明代书风来调剂,先后广泛涉猎米芾、杨凝式、王铎、董其昌、孙过庭等人法帖,自求新意,随机生发,努力营造着一种平和简静的自然境界,请给我们详细谈下您的取法过程?
张强:帖学只是我的一个方面。我小时候是学欧体入门的,然后写北碑,以龙门造像、张黑女、郑文公、张猛龙、敬使君碑为主要范本。在26岁以后,我开始学二王帖学,按照我的老师张荣庆先生教的方法学习,一边写帖,一边读书。不觉又是十几年。这过程中,参展作品多是帖派,所以在一些书法界的老朋友眼中我是写帖派的。近年来,我开始思考自己的长处,觉得早年所学的碑派,在创作中没有充分用上,有点浪费资源,于是以致力于碑帖融合的研究。我参考了清代以来的碑学大家沈曾植、吴昌硕、弘一、康有为、梁启超、齐白石、于右任等人的作品和学习路数。在作品风格上以清、正、大、雅、文为主体,强调独立性,尽量与时风拉开距离。
王彬:在您不断的取法学习过程中,您觉得谁对您的影响最大?
张强:有两个人,一个是唐代的颜真卿,一个是清末民初的沈曾植先生。我从颜真卿身上学到了做人要有堂堂正气,堂堂正气是人间最可贵的品质,要在日常着意培养,写字也一样。通过对沈曾植先生书法和生平的研究,我学到了他的治学精神,懂得了书法要靠学问来支撑,傻练字是不行的,要培养多学科的变通能力,不能做一名写字匠。从书法来说,沈先生为我打开了碑帖结合的一闪大门,使我豁然开朗。
王彬:请您谈一谈艺术修养和审美体验的结合能给书家带来哪些积极影响?
张强:哈哈,说实话,这句话我没太听懂,我觉得应该把审美体验改为审美能力,艺术修养的深浅决定了审美能力的高低倒是真的。这如同爬山,爬到高处的人看到的境界就广,山下的人看到境界就小。高处的人和低处的人是无法交流的,因为低处的人没有过攀爬过程,所谓攀爬就是修养的过程。艺术修养的标准包括三部分:高度、宽度、深度。
王彬:张老师近期在创作上有什么想法?您作为海淀书协副主席,又兼任创作部主任,常思考的是哪些问题?
张强:近来在写毛笔字上想的不多,写文章占了我主要时间。在书协工作上我主要想做好三点:一是多为社会作贡献,这是艺术家的分内职责,不能让国家白培养我们,要尽全力服务社会。二是多培养书法新人。书协人员呈阶梯状排布,分为老、中、青三个层面,我们只有不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才能使海淀书协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达到可持续性发展的目的。三是提高个人艺术素质。我的理论水平和创作能力都很差,现在年轻人进步很快,稍不留神就会被淘汰,我有危机感,努力呗,没啥说的。
王彬:从您的思想和作品来看,正如我们的标题所写那样,你真是“清正大雅文”的先锋。再次感谢张强老师接受此次采访,同时,我们也衷心祝愿张强老师在今后书法的道路上为我们创作出更多精彩的作品。
敬请大家期待海淀文联推出的中青年书法家访谈的下一期节目。再见!
(审稿人:叶宏奇,撰稿:王彬)
附:张强书法作品展示
张强书法1
张强书法2
张强书法3
张强书法作品4
张强书法作品5
附作者简介:
张强:
张强
1974年生。河北任丘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市海淀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附作者简介:
张强: 1974年生。河北任丘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市海淀书法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