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的这首耳熟能详的《石灰吟》,也正是他一生“光辉磊落、忧国忘家、忠心义烈”的真诚写照,而他平时最爱讲的一句话就是“这一腔热血,不知会洒在哪里!”
剧照
8月30日-9月7日,由东城区文联、东城区文委、东城戏剧家协会联合打造,北影新青年戏剧工坊制作、北京可立欧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出品的原创剧目“丹心抗节 对话于谦”——《清白人间》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菊隐剧场上演,将在9天时间内连演13场,让观众在九十分钟的时间里尽情体验一把“时空穿梭”,亲身感悟这位明朝一代名臣、民族英雄的义烈丹心!
跨越时空巧联结 忠肝义胆得重现
“轰隆隆......”随着现场音效表演老师用铝板营造出的阵阵雷鸣,大幕拉开,观众的目光即刻被带入了1449年的大明皇宫,在英宗皇帝朱祁镇与奸佞宦官王振的昏庸嬉闹间,突然传来了蒙古蛮夷瓦剌大军入侵的消息,皇帝不顾群臣劝阻,听从了王振的怂恿,贸然决定御驾亲征瓦剌。然而怎承想,大明朝浩荡蔚然的50万精锐之师却惨遭屠戮、全军覆没、英宗被俘,大明王朝遭受到了立国百年以来没有遇到过的重创危机!一时间,紫禁城中哀嚎一片,文武百官大多主张弃都逃亡,城中也是一幕幕天塌地陷的慌乱景象,大明王朝顷刻间摇摇欲坠,似乎是已经走到了亡国的边缘!
就在这亡国灭族的关键时刻,年幼时得高僧预言“他日救时宰相也”的于谦勇敢地站了出来,临危受命出任兵部尚书一职,应对强敌瓦剌挟天子攻城略地的毒计,他不顾后患,立英宗同父异母的弟弟郕王朱祁钰为帝,在朝堂上力排众议否决明朝朝廷“南迁”的提议;他亲自坐镇前线指挥作战,以过人的智谋大败瓦剌军,迎回英宗,力挽狂澜,拯救大明于危难之中。于谦一辈子只带了一次兵,却打赢国家最输不起的一场仗!
然而就是这位大明王朝一代治国之才的于谦,最终却成为了两代帝王之间皇权帝位争夺的牺牲品,1457年,一代救时宰相含冤被杀,留下了“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的历史痕迹。
在观众们的一阵阵感叹惋惜声中,这场跨越数百年的救国之旅落幕了,当年乾隆皇帝南巡所题写的匾额“丹心抗节”四个大字却留在了心间。
剧照
爱国情怀恒久远 丹心留取照心田
《清白人间》是一部历史剧,更是一部人文剧!
说它是历史剧,因为无论从创作还是表演的各个环节,“尊重史实”一直是一条贯穿始终的脉络,创作者们围绕着史实的主线,用艺术的表现手法将于谦这位集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于一身之大明救国英雄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淋漓尽致。也正是因为没有偏离史实的轨道,才让观众仿佛置身其中,得以用聚焦的眼光亲历这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历史画面:“轻敌兵败土木堡”、“力排众议否南迁”、“智守北京保卫战”、“遭诬遇害惹奇冤”......
而说它是人文剧,则是因为它着力刻画凸显的还是这一系列历史事件背后,于谦“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的人性光辉!
他为官清廉,平素俭约、家无余财、居所仅能遮蔽风雨;
他义烈忠贞,重名节、轻名利、除奸党、辅朝纲、重社稷、轻君王、重成仁、轻杀身。
他忧国忘家、身系安危、志存宗社、口不言功、恪守人臣本分,但因个性刚直招致众人忌恨。
而这一切的性格特点,除了成就于谦“救时宰相”的历史形象之外,更是将于谦终其一生孜孜不倦所追求的“爱国情”展现得一览无遗。就像于谦一生敬重的偶像--文天祥一样,“留取丹心照汗青”不仅是种气节,更是他毕其一生所坚定前行的方向!
值得一提的是,主创人员充分挖掘出小剧场作品演出的特色--“新与巧”,在有限的空间内演绎尽可能多的可能性。富有表现力的三名舞台剧演员和一位现场音乐表演者,在中国古戏台与现代元素完美结合的舞台氛围中,完成一人分饰多角的无痕转换,创造性地塑造出“救时宰相”于谦大人光辉的历史形象,让观众们在充满了想象力和生活趣味的表演中,欣赏到了一部非传统意义上的历史正剧,从另一种角度更为立体的解读到了“爱国情”这一永恒的命题!
另外,本剧是东城区文联引导文艺工作者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繁荣发展文艺创作的指示精神、用心打造“戏剧东城”文化品牌的又一次生动实践。不仅大胆采用时空对话、穿梭对位的舞台艺术形式,更是用戏剧的艺术手法逼真还原了历史事件的本真原貌,为观众忠实展现出为官者“重廉洁、轻名利、爱国家、恤百姓”的时代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