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融合、技术创新、市场趋势的多元表达
——2024北京美术发展回顾
文/吴洪亮
2024年是北京美术发展继往开来的一年。这一年,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10周年。北京美术界立足北京文化,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美术创作、理论、展览、公共教育、文创、艺术市场等方面都在不同层面有了新成果。
《京城之脊》,绢本中国画,460×163cm,黄华三、高毅创作团队
2024年美术创作主要分三大版块。一是主题性创作,围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和北京城市文化等主题,艺术展示“大运河”“中轴线”、北京的胡同、三山五园等。比如,为助力“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申遗,北京市文联、北京美协组建的黄华三、高毅创作团队历时两年完成了界画《京城之脊》创作。此作品强化与突出贯穿北京南北的中轴线,并以中轴线上的重要历史建筑、天安门广场建筑群,以及太庙、社稷坛、天坛、先农坛四组坛庙建筑,共同构建了一个中华文明包容、多样的信仰体系与和谐的画卷。此外,描绘时代楷模也是主题性绘画的重要内容。二是关注绘画本体,开展学术性创作。如由北京市文联主办,北京美协承办的“第二十一届新人新作展”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美术馆开展。此次展览作为北京美协推新人、出新作的有力抓手,为在京美术工作者、美术爱好者提供了广阔的艺术交流和宣传展示平台。2024年是“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举办之年,北京市文联、北京美协承担北京地区中国画、油画组织、初评及送展等工作,广泛动员北京所属及中央直属各大美术专业院校、美术创作机构、新文艺群体美术家,并专门举办主题创作培训班有针对性地备战全国美展。三是关注人工智能,其中有一批画家已然深度参与AI制作。还有一部分画家坚守传统绘画的阵地,用传统的方式延续绘画艺术的本真韵味,捍卫着艺术创作的初心。毋庸讳言,北京的艺术家群体展现出较为强烈的主题意识,他们的美术创作注重主题立意的选择与表达,体现了在深入生活后对表现对象进行艺术提炼、艺术技艺的深耕。
北京美术家协会第二十一届新人新作展
2024年度北京美术理论研究始终秉持学术性、专业性、在场性和前瞻性,围绕重要美术主题、重点美术作品、热点美术现象,立足传统,面向未来,立足本土,面向世界,助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蓬勃发展。其中关于“北京”的地域美术研究,主要集中在北京地区艺术家的个案研究,其研究侧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艺术家生平、交游的梳理与考证研究;二是关于艺术家艺术创作理念及其艺术实践二者之间辩证关系的研究;三是关于艺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及其创作方式、审美意蕴以及考证等方面的研究;四是关于中国形象塑造与中华文明海外传播的研究;五是关于中华符号创建与文明传承创新的研究;六是关于新时代博物馆、美术馆与公共艺术的研究。2024年北京美术理论研讨会的召开愈发频繁,北京各大高校、艺术研究机构等以专题研究为切入点进行集中式讨论,搭建了学术交流与互鉴的有效平台。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本年度参与会议的人员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多元化、年轻化成为参会代表呈现出来的新特点。
2024年,北京市美术展览策划依托于整体美术行业发展生态。这一年,展览策划主要发生在非营利机构、营利机构两个方面。非营利机构主导的展览策划在整体生态中发挥着学术引领、行业引领、公共引领作用,是年度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首先,艺术机构通过长期的学术沉淀,展览策划中的基本理念,体现学术性、公共性、历史性的意识依然清晰。各类非营利艺术机构,特别是由政府引领的国家重点美术馆推出主题性展览、典藏活化展览、名家大家研究展、赋能艺术创作类展览等各种品牌性策展体现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功能。其次,各类美术馆面临经费大幅度削减、团队人员流失、行业制度尚未完善等局面,为了更好应对,展览策划也在降低展览规模与体量,以“小展览、大叙述”的方式,或以“大IP 广受众”等模式,探索艺术机构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最后,受到人工智能、元宇宙等科技影响,展览探讨的话题从艺术经典叙述逐渐拓展至“未来”,深度思考人类与技术、艺术与公众、产业等关联,在展览策划中聚焦学术问题、展览叙述模式、展陈设计都有不同程度探索创新。
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进京作品展现场
北京美术公共教育主要发生在以美术馆为主的艺术机构,以及各级文化馆、社区相关机构等。因为机构性质不一,公共教育的侧重点也不一样。首先,讲座与工作坊项目是目前美术馆及艺术机构开展公共教育的主要形式。其次,不同形式的导览服务也是美术馆及艺术机构开展公共教育的工作重点。再次,互联网为美术馆及艺术机构公共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条件。最后,各类美术馆及艺术机构开展的公共教育活动普遍对儿童和青少年群体给予了更高的关注。
2024年美术的亮点之一是文创产品的创作、研发和销售。从北京市2024年文创产品整体销售情况来看,由中央美术学院林存真团队设计的“龙墩墩”广受市场欢迎。2024年还涌现出许多爆款的博物馆文创产品,其中由国家博物馆出品的“孝端皇后凤冠冰箱贴”极具代表性。以北京画院、首都图书馆等为代表的北京市文化文物试点单位近年来开发的文创产品也颇具特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北京中轴线沿途众多地标景点成为热门打卡地,也激发了设计者开发相关文创产品的动力。应该指出,虽然中轴线上景点众多,文创销售量总体上较为火爆,但缺乏代表中轴线整体形象的文创产品。中轴线自钟鼓楼至永定门,全长7.8公里,共有15个遗产要素,如何全景式反映中轴线特征还有待于设计人员进一步挖掘,完成全面构思。
2024年的北京艺术市场坚韧务实,在稳定中寻找活力。2024年5月的北京艺术季,可谓是以画廊行业最热闹的大聚会。从画廊经营规模的构成角度来看,超过十年或更久的北京本土画廊已经逐步成长为画廊行业的中坚力量。此外,北京地区多家中小型新画廊的活跃力量尤为凸显,他们成为北京画廊业带来的艺术经营方向细分、梯级建设的良性发展新现象。相对于一级市场,作为二级市场的拍卖行业更直接地面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大环境,面向市场不断变化和调整的更多挑战。据不完全数据统计,多家北京区域拍卖行在2024年度拍卖总额达成了超过90亿元的总成交,拍卖成绩处于全国艺术品拍卖行业领先地位。此外,新兴的艺术拍卖形式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探索日常小拍、线上拍卖、直播拍卖,北京的拍卖企业努力为行业打造更便捷、更高效的新型拍卖体验。
吴洪亮
吴洪亮,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画院院长、北京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策展人,齐白石及20世纪美术史研究专家。曾参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及雕塑项目,担任2019年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2022年北京冬奥会公共艺术全球征集活动策划委员会主任。参与策划相关展览,将齐白石的艺术带到澳门、匈牙利、日本、列支敦士登、希腊等国家及地区展出。近年参与的学术研究成果及所推出的展览,连续多年获文旅部等机构颁发的十余个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