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工坊|2024北京话剧:原创和改编多元发展 交流与互鉴焕发活力

[关闭本页] 来源:中国艺术报      发布时间:2025-02-17

 

2024北京话剧:原创和改编多元发展 交流与互鉴焕发活力

文/毛夫国 陈雪

 

  2024年北京话剧呈现多元发展态势,既关注宏大叙事中的细节呈现,又注重贴近现实生活和观众情感,在原创作品、经典改编、多元审美上融入现代元素,话剧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在演艺精品、演艺主体、演艺市场、演艺空间、演艺品牌、演艺传播与影响、演艺生态7个方面齐发力,多维度、全方位打造“演艺之都”,推出了一系列优秀话剧作品,加之国际戏剧交流全面“回归”,激发了戏剧人的创作活力,推动了演艺新空间的探索和跨界尝试的多种可能,为观众提供了多样化的戏剧选择。

 

年度北京话剧发展概况

 

  一是多维度、全方位打造“演艺之都”。北京重点打造了王府井戏剧谷、前门“京味儿文化体验式消费街区”、天桥现代演艺群落3个剧场群,充分发挥国家大剧院等专业剧场辐射作用,带动各类演艺空间发展。2024年12月正式公布了首批25家市级演艺新空间名单,发布了《北京市演艺新空间运营管理标准(试行)》,从行业自律的角度助力北京市演艺新空间的健康发展。这些多业态融合、多功能协同的新型演出场所的演艺新空间,呈现出新的演出场景、新的演艺内容,为观众带来全新的文化消费体验。作为推进“演艺之都”建设所创办的重要品牌活动 “大戏看北京”展演季,为市民奉上了丰富多彩的剧目演出,充分展现了“演艺之都”的艺术魅力。

  二是多元化的政策保障与扶持。2024年北京市完善助推精品力作的工作机制,统筹使用北京宣传文化引导基金、北京市文化艺术基金、北京市文联文艺创作扶持专项资金、中轴线保护公益基金等基金项目,优化基金资助结构和方式,加大事后奖励力度、制定项目退出增补动态管理措施,对剧目提供从创排到演出的全链条扶持,实行多元化的政策保障,不断丰富戏剧演出供给。除国家艺术基金和北京市各艺术基金的扶持外,近几年发掘和培养优秀青年创作者的剧本孵化成为话剧创作扶持的重要形式,如北京市文联主办的“大戏看北京”文艺创作孵化平台、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的“新时代首都剧本孵化项目”等。剧本孵化为创作者、文艺院团、出品机构、戏剧评论者搭建沟通桥梁,打破了戏剧生产的线性过程,使二度创作、戏剧评论等环节提前介入创作过程,助力戏剧作品的质量提升。

  三是国内外戏剧交流互鉴活跃。国际戏剧节全面“回归”,为国内外话剧团体提供了绝佳的展示和交流平台。国外戏剧院团也频繁来京演出,推动了戏剧的交流与互鉴。作为民营院团的北京鼓楼西剧场举办了第二届国际独角戏剧节;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南下”进行了为期近一个月的巡演;香港话剧团“北上”演出了多部粤语剧目;‌‌曹禺经典作品《雷雨》发表90周年之际,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邀请上海市宝山沪剧团、天津人艺、山东省话剧院,与北京人艺经典版《雷雨》演出于北京,让观众看到了经典话剧永恒的艺术魅力。


《鳄鱼》剧照 摄影:美队

 

年度北京话剧特色与亮点

 

  一是现实主义题材话剧的多元拓展。现实主义话剧强调在舞台上客观、真实地再现生活,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2024年北京现实主义话剧的题材和内容更趋多元化,从反映社会问题到个人问题,从谍战、悬疑到科幻等多种题材,且呈现融合发展的趋势,满足了观众多元化的审美需求,如新时代乡村振兴题材话剧《温暖的味道》、以童真的视角展现了援青工作的《高原上的黑眼睛》、带有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鳄鱼》等。

  二是开掘历史纵深,彰显家国情怀。2024年历史题材话剧注重在历史环境中,展开对历史人物和故事的深入挖掘与重新诠释,如《邓世昌》。同样展现历史人物苏东坡的《苏堤春晓》,以高度写意的戏剧特征和非线性叙述结构全剧,于戏谑化中表现出对历史和人性的思考,传达出历史剧创作方式的新变化。一些历史题材剧目融入谍战和悬疑色彩,既在大的历史背景下表现主人公的坚定信仰,又融入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如《向延安》和《狼烟北平》。

  三是科技赋能下的舞台语汇创新。通过数字技术、虚拟现实、AI技术等新技术的运用,话剧舞台可以呈现出更加逼真、震撼的视觉效果,增强观众的沉浸感和参与感,为话剧舞台呈现带来了无限可能。中国首部XR数字戏剧的《麦克白》不仅颠覆了传统实体舞台,为传统戏剧创作提供了新的空间维度,作为新质生产力赋能戏剧创新的影响可谓深远。《翻山海》舞台设计充满了东方气韵,融合了舞美、灯光和影像技术,实时摄影和漫画元素的融入,把校园、球场、山海等元素呈现于舞台。

  四是跨媒介改编助力文学性提升。文学、电影作品的话剧改编已成为话剧剧本的重要来源之一,兼顾了文学性和戏剧性,如改编自徐则臣获茅盾文学奖同名小说的话剧《北上》和改编自刘震云同名小说的话剧《一日三秋》,此外还有根据同名电影改编的话剧《乌鸦与麻雀》和根据张策小说《无悔追踪》、同名电视剧改编的话剧《永定门里》‌等。

  五是经典作品的现代演绎。2024年演出了多部经典戏剧,国家大剧院演出的莎士比亚经典名剧《哈姆雷特》《仲夏夜之梦》、意大利经典戏剧《一仆二主》等,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的《晚安,妈妈》《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华沙旋律》《迷幻》《酒店轶事》等,融入当代视角完成对经典戏剧的本土化演绎。


《一日三秋》剧照

 

年度话剧活动与重要事件

 

  一是戏剧节活动丰富,形成品牌效应。展演活动和戏剧节是展现话剧创作成果以及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2024年,北京举行了第八届全国话剧优秀剧目展演、国家大剧院国际戏剧季、北京戏剧嘉年华、“大戏看北京”展演季、南锣鼓巷戏剧展演季、北京人艺国际戏剧邀请展、第八届老舍戏剧节、北京新文艺团体优秀戏剧展演、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第二届国际独角戏剧节等,不同题材和风格的精品力作为观众呈现了多彩的戏剧盛宴。

  二是项目孵化灵活,注重人才培养。‌2024年北京戏剧孵化活动主要包括“大戏看北京”文艺创作孵化平台的系列活动和新时代首都剧本孵化项目,两大项目均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为北京戏剧艺术的繁荣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大戏看北京”文艺创作孵化平台、‌新时代首都剧本孵化项目举办了多项孵化活动,通过竞争性磋商的方式,选拔出优秀的青年文艺人才,提供创作孵化的机会。

‌‌  三是拓展国际交流,加强文化交流。2024年北京人艺国际戏剧邀请展包含9部戏剧演出,其中外国话剧占5部,邀请展期间召开了“戏剧新境——国际戏剧交流研讨会”,汇聚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戏剧行业精英,就国际戏剧交流互鉴、驻地演出和城市巡演、国际视野下戏剧艺术的当代表达等议题,分享了各自国家在戏剧艺术方面的经验和成果,共同探讨戏剧艺术的未来发展。


《苏堤春晓》海报

  回顾2024年话剧,随着新趋势、新形式、新技术、新孵化平台、新演艺空间的助推,话剧演出市场充满生机和活力。展望未来,戏剧从业者充分利用新技术、演艺新空间提升话剧的观赏体验,创作出更加丰富多彩的话剧精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毛夫国

  毛夫国,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副所长,中国话剧理论与历史研究会常务理事,国际戏剧评论家协会(IATC)中国分会理事,北京青少年戏剧影视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出版专著3部,合著(编)7部,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2部,发表学术论文、评论多篇,主持、参与多项国家社科基金、省部级课题,曾获第二届国际戏剧“学院奖”(理论奖)。

  陈雪,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副研究员。


 


文艺家协会

联系电话:(010)66048572 电子邮箱:beijingwenlianwang@126.com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前门西大街95号 邮编:100031  京ICP备09025795号
版权所有: © 2013-2025 未经授权严禁复制或镜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