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达拉》:书写新疆原野上种棉花的创业史
文/胡祥
近年来,新疆题材影视作品凭借独特的地域民族文化,以诗意的影像语言涤荡现代人的心灵,广受欢迎,屡屡出圈,比如电影《小马鞭》,电视剧《我的阿勒泰》《大海道》等作品,而最近上映的电影《阿克达拉》也同样富含神秘的诗意,初看这个片名,会疑惑这是什么地方?有什么值得让人期许的故事?而看完影片之后,这些疑惑在娓娓道来中随之揭开,让人久久回味。
电影《阿克达拉》海报
《阿克达拉》片名意为白色的原野,作品讲述的就是新疆原野上种棉花的奇迹。它最大的特色在于首次聚焦两代援疆干部的奉献故事,填补了这类题材的空白。《阿克达拉》无论是题材还是手法,都具有创新性,它巧妙地以种棉花这种延续几代人的集体行动,串联起了援疆干部精彩动人的群戏。援疆干部主要做些什么?援疆干部会遇到哪些困难?他们与新疆干部群众相处如何?如何破解多民族不同文化的隔阂?这部作品深入到了历史,深入时代,深入到了普通新疆人的真实生活,讲述了援疆干部在阿克达拉的酸甜苦辣。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边疆地区一个都不能少。《阿克达拉》紧扣援疆主题,真实还原援疆的历史与现状。男主角田力既是一个外来者,同时也有本地视角,因为他的爷爷与奶奶就曾在六十年前来到新疆并且永远地留在了新疆。作品开篇就是已经三年期满的田力准备结束援疆,回到沿海省份自己的家,与妻女团聚,但因为新疆突然遭遇国际制裁面临棉花危机,棉花厂经营发展遇到重大困难,他立马决定与工人们一起共同克服困难战胜难关。但是他的表态并不被村民信任,还有人质疑他是提拔失败而决定留下。而他的妻子因为他长期不在家未尽到丈夫与父亲的责任而埋怨,真实地展现了一名援疆干部所遭受的压力与困难。
电影《阿克达拉》剧照
《阿克达拉》始终紧扣展现援疆干部的奉献精神,同时展现这种精神如何传承。作品通过上世纪50年代就扎根新疆的军人“爷爷”李怀河,串联起了60年的两个时空,当电影随着李怀河的记忆穿越岁月烟云进入上世纪热火朝天充满革命干劲的60年代,这部电影立马厚重起来,也更加生动起来。在一种偏金黄的暖色调中,我们看到了援疆干部是如何怀着火热的激情踏上开往新疆的列车,同时也看到了他们是如何经历颠簸与风沙达到条件更为艰苦的阿克达拉——在维吾尔语里称为“银色的戈壁”,我们看到当年他们如何实验种植昆仑一号棉花的经过,看到他们在这片恶劣的沙地上结婚生子繁衍生息,看到为了修建水渠而不得不面对亲人分离的苦楚,看到了从热闹兴旺的种植场到人群逐渐离去冷清孤寂……他们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们也面临着爱人分离,面临着随时降临的沙尘暴与冰雹,面临着突如其来的死亡,他们没有放弃。
作品中的李怀河,既是种棉花创业史的参与者,也是新疆历史发展进步的见证者,还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导师角色,这个角色显得尤为重要。当田力觉得撑不下去时,是他在不停地鼓励他,他对田力说:没有谁离不开谁,只有谁不想离开谁,道出了电影要表达的主题。当年郝春荔因为忍受不了种植场艰苦的条件,想要回到上海,但是最终她选择从大部队离开的车上跳下来,陪伴孤军奋战的李怀河,当她把那条红色丝巾系在稻草人上的时候,甚至显得有些悲壮、震撼;当李秀明抱着孩子想要走出阿克达拉,是郝春荔将她劝回来,最后永远留在了这个地方,而60年后,她的孙子田力又作为援疆干部回到了阿克达拉,这也是一种冥冥之中的“离不开”,最后他靠着爷爷那一辈留下来的珍贵的关于棉花种植的日记本,加上自己努力研究,终于成功研制了更为优秀的棉花种子,战胜了国际制裁带来的困难,让新疆棉越来越好,援疆精神中的艰苦奋斗与爱国情怀得到具化的展现。
电影《阿克达拉》剧照
这部电影的另一个主题,就是多民族团结的大美之歌。阿克达拉,在电影中是一个有着温度的名字,它既有晴天壮阔的草原戈壁风光、肃穆精美的胡杨林,也有沙尘暴夹着冰雹肆虐的恐怖景象,但是在这片土地上还有一群热爱生活、团结和睦的人们。开篇新疆小女孩阿依古丽与爷爷李怀河的秘密,其实就是通过二人之间的心灵秘密折射了几代人之间的亲密情感。电影中,郝春荔因为无法适应新疆干燥的天气而流鼻血,是新疆大娘悄悄切了羊尾肉为她止血;作为兽医的郝春荔被临时拉去为新疆妇女接生,最后为了救新疆小姑娘而悲壮牺牲,而新疆大娘则为初来乍到的李秀明她们送去温暖的棉被,镇定指挥大家在棉花田里为李秀明接生;在李秀明夫妇去世后义务抚养他们的孩子……正是这种民族间的相互帮扶关爱,迎接生命,抚养生命甚至挽救生命,为阿克达拉带来希望。而在当代,田力一路东奔西跑找资金和技术方案,终于研发出更优秀的棉花种子,拯救了棉花工厂,同时还为有听力障碍的阿依古丽装上耳蜗,这种的民族情感与人间大爱让人感动。
电影《阿克达拉》剧照
可以说,《阿克达拉》用质朴清新的影像语言与炙热又深沉的情感,描摹阿克达拉壮阔的自然风光,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书写了新疆草原上种植棉花的艰苦卓绝的创业史,勾勒出一幅援疆干部与新疆人民相互帮扶关爱的生动画卷。
胡祥
胡祥,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电视》等刊物发表多篇文章,曾获中国文艺评论“啄木鸟”杯优秀文章奖,“星光奖”文艺评论奖,金鹰电视艺术节优秀理论论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