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文化艺术产业十年发展的路径创新
向 勇
北京市文联签约评论家
北京大学文化艺术产业研究院院长、教授
2024年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十周年。“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新时代文艺作品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风貌和时代风采。十年来,我国的文艺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涌现出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文艺作品。文艺作品的创作涌现推动了文化艺术产业的繁荣发展。这十年,也是首都文化艺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十年,通过不断推动内容创新、技术创新、场景创新、传播创新和制度创新,从根本上彰显了“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北京文艺特色,折射了新时代文化艺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镜像。
新品质:首都文化艺术创意的内容创新
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文化内容是文化艺术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十年来,北京的文化精品项目和重点项目不断涌现,社会效益更加显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文化主题、创意形式和承载媒介等方面都表现出丰富性和多样性的时代特征和首都风范。北京文化机构推出的作品涵盖了戏剧、影视、音乐、非遗、数字文创、动漫等不同门类,其中既有经典的视觉艺术和表演艺术,也有现代的影像艺术,更有新兴的数字艺术,彰显了文化内容生产的时代印记。
在演艺行业领域,北京以“大戏看北京”为品牌牵引,推出“北京有大戏”“到北京看大戏”“看到北京的大戏”等系列演艺活动和《五星出东方》《香山之夜》《在远方》等精品演艺项目,重点扶持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现实题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题材、京味文化题材创作,建立健全扶持优秀剧本创作的长效机制,搭建全市剧本创作孵化平台。在影视行业领域,北京是中国的影视重地,拥有众多影视公司,先后推出《长津湖》《流浪地球》《觉醒年代》等影视佳作,取得了良好的商业价值和社会效益,引领了我国影视产业主流大片的发展潮流。
这十年,北京文化艺术生产的内容创作既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活化,也有对红色革命文化的赓续与弘扬,更有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造与发展,并结合时代特色、市场需求,对文化产品的故事叙事和视觉呈现进行创造性转化,打造了一批以表达主流意识形态、担当国家建构角色、符合现代审美特征、注重国际认知表达的新主流文化产品。
新赋能:首都文化艺术生产的技术创新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提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形成更多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文化和科技的深度融合是推动文化资源数字化转化、传统文化艺术产业迭代升级、文化艺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北京具备数字文化艺术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产业结构和人才聚集的坚实支撑。北京在数字文化技术研发、数字文化产品孵化、数字文化企业培育、数字消费新场景营造、数字文化服务平台打造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
搭建数字文创的大赛展示和论坛交流平台,推动北京文化数字化的创新发展和创意传播。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是全球唯一一个国家级、国际性、综合性的服务贸易平台,突出数字经济和数字贸易,重视文化贸易,设立“北京老字号创新发展体验区”,积极展示展现元宇宙、数字艺术等新赛道。已经连续举办三届的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大赛,特别组织“数字文创”赛道,以数字化的多元形式传达了北京中轴线的精神内涵与文化价值。
加强数字文化技术研发,提升数字文化艺术产业的品质内容和表现类型。北京市通州区政府等部门联合发布《北京城市副中心元宇宙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4年)》,以数字内容开发应用为重点目标,突出“元宇宙 文旅”“元宇宙 商业”“元宇宙 城市服务”三个特色方向,实施强基赋能、融合建链、标杆牵引、筑巢引凤四项行动。
搭建数字文化服务平台,促进文化事业与文化艺术产业的数字化融合发展。文化艺术产业数字化的关键要素是文化数据,我国海量的文化数据资源绝大部分都存在于公共文化机构。首都版权协会和第一视频(北京)国际文旅集团公司联合设立了首都数字版权交易中心,作为数字版权专业服务机构,其搭建了数字版权创作、确权、发行、流转全链条的安全、高效、便捷的一站式服务平台,引导数字出版、数字艺术、虚拟与现实、艺术品授权等新型业态有序发展。
新潮流:首都文化艺术消费的场景创新
当前,文化消费呈现线下消费与线上消费日趋融合的发展态势。近年来,北京不断加强书香京城、博物馆之城建设,积极推动景区、园区、街区、社区“四区合一”的文化创意园区创新探索。北京市级文化艺术产业园区评审认定是推动文化艺术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2020年、2022年和2023年分别认定数量为100家、96家和105家,进一步推动了文化艺术产业的价值链发展、集聚式发展和协同式发展。
积极打造“中国潮”“国际范”与“烟火气”共融共生的国际消费中心示范城市。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举办了11届,成为辐射京津冀、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消费平台。北京市文旅局打造20余条“漫步北京”文旅骑行线路,推出“品读建筑 发现北京之美”文旅资源开发计划——系列建筑主题游线路。北京环球影城等城市空间充分运用影视IP、生活美学、当代艺术等,打造引领时尚的生活美学场景集合地和城市活力体验地。
积极鼓励夜间餐饮、文化娱乐、旅游等活动,打造北京“夜经济”生活圈。根据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的《北京市促进夜间经济繁荣发展的若干措施》要求,各方着力打造包容多元、业态融合、动静相宜、安全便捷的“夜京城”。开发夜游大运河、夜游亮马河等特色文旅项目,深入挖掘京郊传统文化和乡俗风情,推出一批京郊游特色路线,打造一批乡村民宿特色乡镇,形成北京夜经济“北京范”“时尚潮”“文化芯”“科技核”的突出特色。
新形象:首都文化艺术产品的传播创新
十年来,北京国际文化交流合作机制不断建立健全,全国文化中心引领示范效应也在不断增强,以文艺精品力作“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对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北京践行商务部等部门发布的《关于推进对外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积极培育网络文学、数字出版等领域出口竞争优势,提升文化价值,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华文化符号”。
发挥服务贸易平台载体作用,构建国家级对外文化贸易服务平台。在商务部等部门共同开展的“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2021-2022年度评定中,北京市共69家企业、31个项目入选,入选企业和项目数量居全国第一。北京充分发挥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北京影视译制基地等平台作用,提升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国际图书节、北京国际设计周、中国艺术品产业博览会等大型文化交易平台功能,积极带动全国文化企业对外贸易发展。
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核心竞争力,深度参与国际文化艺术产业分工协作。例如,中文在线一直推动实施“数字内容出海计划”,持续贯彻“夯实内容、服务产业、决胜IP,国内国外双轮驱动”的发展战略,将畅销全球的现象级数字文学作品改编成为影视作品,进而实现文学IP的多元推广。完美世界面向全球文化市场的需求,自主研发游戏精品,聚焦“MMO ”和“卡牌 ”两大领域,注重海外本土化的产品研发和市场推广。
扶持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打造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文化企业。近年来,北京出台多项激励政策措施,大力培育具有较高成长性、创新型、科技型和海外发展潜力的文化企业。例如,根据《北京市朝阳区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北京朝阳力争用3年时间,在国际传播、数字出版、影视传媒、网络游戏、数字广告等诸多领域培育100家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文化出口品牌企业(项目)。
深化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文化交流与文化贸易的融合发展。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开闭幕式文艺演出精彩纷呈,以“传承·创新·互鉴”为永久主题的北京文化论坛举办两届,更好地推动了“传承优秀文化 促进交流合作”的国际共识。北京市文旅局连续多年在国外举行“欢乐春节”文艺盛典,展示中国武术、舞蹈、京剧、音乐表演等魅力风采,展现北京城市形象。
新治理:北京文化艺术管理的制度创新
现代文化艺术产业和市场体系的构建,离不开文化市场主体的作用,也离不开政府现代治理能力的提升。北京文化艺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和数据等要素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有序发展。北京不断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推动文化艺术产业发展。
推动文化艺术产业土地要素的政策创新,设定保护利用老旧厂房拓展文化空间的五年过渡期。2017年北京市政府出台的《关于保护利用老旧厂房拓展文化空间的指导意见》,经过实践层面的创新探索,已经形成老旧厂房改造的“北京经验”。2023年,北京启动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振兴”工程,进一步结合实际发展情况,梳理出年度拟实施项目905项,示范项目154项,安排重点任务落实项目清单,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城市更新样板。
突破文化艺术产业创新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积极营造文化艺术产业创新人才的良好生态。人才是第一资源,是推动文化艺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动能。2022年6月,北京相关部门印发《北京市深化艺术专业人员职称制度改革实施办法》,为促进艺术专业人才能力素质提升提供了政策依据。
引入金融活水助力文化艺术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文化 ”融合发展新格局。北京不断完善“投、融、担、贷、孵、保、易”的全链条金融服务体系,形成“优政策、建体系、搭平台、强服务”的文化金融融合模式。北京文化艺术产业融资活跃度一直位居全国首位。北京市东城区是首批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落户东城的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服务中心为打造首都文化金融“生态圈”、构筑北京市文化金融合作的发展发挥了新优势。
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加快文化艺术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北京坚持“科技赋能文化,文化赋能城市”的发展理念,各级政府“准确把握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趋势”,鼓励数字文化企业参与企业级数字基础设施开放合作。北京市委市政府印发《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对于推动数字技术在文化领域创新应用与场景落地,探索建立高效协同的文化科技融合创新体系等作出规划。
挖掘文化数据资源,建设文化艺术产业数据中心和服务平台。文化数据是文化艺术产业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推进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已成为首都共识。北京提出建设成为全国“数字消费首善之城”,进一步提升数字内容服务供给能力,充分挖掘游戏电竞、生活服务扩容、老字号守正创新等不同领域的数据来源和场景应用等。
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北京要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上发挥风向标的作用,不断激发文化创造活力,为全国文化艺术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发挥示范引领、辐射带动的作用,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