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北京电视:守正中创新 提质中突破
文/胡智锋、卢曦、叶大扬、潘佳谋、祝明
一、北京电视艺术发展概况
2023年是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全国和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的重要一年。首都广播电视发展坚持“内容 科技”双轮驱动的核心方针。在内容方面,首都广电始终坚持着对精品化的追求,以“讲好中国故事”彰显时代精神为核心目标,致力于创建“北京大视听”品牌广播电视艺术的新高地。
2023年全年共有17个广播电视节目、12部电视纪录片、10部电视动画片获总局季度、年度推优,8部公益广告作品获广电总局年度扶持,数量均居各省局首位。8部作品获中国广播电视大奖年度广播电视节目奖,7部作品获第33届中国新闻奖,3部作品及2名个人入选2022年度全国广播电视新闻“百佳”,9部作品获第十届北京文学艺术奖。在科技方面,持续引领 8K 超高清专项扶持计划,推动科技赋能文化创新艺术创作,打造“8K 文旅”“8K 文博”“8K 演艺”跨界合作 IP品牌。
二、北京电视剧剧集艺术概况与特点
“京产剧”在2023年继续成为荧屏上的中坚力量。优秀京产剧创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文艺叙事与时代叙事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了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优势。在剧集的生产与播出重心已经基本向互联网平台偏移的当下,北京卫视作为传统媒体尽可能弥补传统媒体信息流通单向性的不足,与互联网平台构成相辅相成、优势互补的融合发展关系,形成融媒体矩阵生态。
2023年,北京市广播电视局提出“北京大视听”概念,发布了110部重点文艺精品项目,其中电视剧包括《上甘岭》《欢迎来到麦乐村》《鲲鹏击浪》《南来北往》《情满九道弯》《岁月长兴》《我们的日子》等23部,确立了本年度的剧集精品创作核心品牌与创作机制。
2023年,北京剧集艺术创作特点鲜明,继续紧扣“三个重大”题材策划优质选题、整合优势资源,进一步统筹规划本年度电视剧精品创作生产播出,推出《上甘岭》《鲲鹏击浪》等作品;强化年代剧、谍战剧等主旋律类型题材的创作,如《铁马豪情的日子》《父辈的荣耀》《无间》《梅花红桃》等革命历史背景的谍战剧先后播出;《温暖的甜蜜的》《不完美受害人》等作品重点关注现实题材,聚焦时代命题,着重凸显女性题材;同时,《狂飙》《对手》《公诉》《特工任务》等大量优质剧集,均体现了刑侦涉案剧紧扣现实的特点;而《欢迎来到麦乐村》《追光的日子》《我们的日子》等则加强了对“温暖现实主义”创作观的探索;凸显首都文化,显现出浓郁地道“京味”的电视剧《梦中的那片海》《情满九道弯》,展示地域特色和文化韵味;2023年,IP改编的古装历史剧有《风起洛阳》与《显微镜下的大明》,内容不断突破创新。
三、北京电视综艺艺术概况与特点
2023年,北京电视综艺市场延续近年来“稳中求进”的制播策略,立足北京区域品牌特色和文化特色,创意发力文化综艺和专题内容,着力打造综艺文化精品、突出社会效益,提升影响力。
首先,以品质化发展作为创作基准点。秉持“质量为先”的原则,北京电视综艺在2023年持续稳定推进《养生堂》《大戏看北京》等常规老牌节目和《最美中轴线》《博物馆之城》等综N代节目建设,在维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升级,引入新的元素和创新的节目形式。新节目则探索更多节目类型,带来新的关注增长点。其次,以特色化发展作为创新着力点。节目依托于北京特色资源,以《京城十二时辰》第三季、《我是大医生》、《食养中国》、《我的桃花源》第二季、《大先生》、《专精特新研究院》等节目在传统文化、健康民生、美食文旅、科创教育等方面发力,持续创新打造具有首都特色的精品节目。另外,以融合化作为新质生产力,充分利用融合力量,在媒介融合、艺术融合和文化融合方面拓展,助力传播京彩故事,为综艺文化生产和传播注入新活力、打开新局面。
高质量发展是北京电视综艺发展的关键词与驱动力。2023年,围绕“北京大视听”工作目标,北京电视综艺升级打造高品质精品节目内容,推动北京电视综艺和北京大视听引领国产视听行业方向。以垂直专精的节目迭代,优化和创新建设具有高影响力的系列节目和栏目品牌,通过《大使的宝藏家宴》,《博物馆之城》第二季,《最美中轴线》第二季、第三季等原创国潮节目彰显北京特色、北京风格和首都定位。
整体来看,2023年度北京电视综艺尽管从市场反响度、内容丰富性和创新竞争力等方面略逊于部分主流卫视综艺表现,但也为综艺行业发展贡献了北京特色力量。
四、北京电视纪录片艺术概况及特点
2023年,北京纪录片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抓住当年重大时间节点,结合新时代要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助力文化强国。首届中国纪录片大会在北京举办,更为纪录片产业和创作发展提供了广阔的交流空间。
总体上,2023年,北京卫视在地方卫视全天时段纪录片收视率、地方卫视纪录片单频道收视率以及地方卫视晚间时段纪录片栏目单频道收视率均表现不俗,据“中国视听大数据”(CVB)统计,共有4部作品位列地方卫视纪录片单频道收视率TOP30,分别是《档案里的中国》《中国梦365个故事》《我为群众办实事之基层报道》《落坡岭-受困旅客救援全纪录》;同时在地方卫视晚间时段纪录片栏目单频道收视率TOP10榜单中,也有《生命缘》《档案》《为你喝彩》《我是规划师》4部作品分别上榜。具体到纪录片的题材,北京纪录片既突出北京特色又种类丰富,在做大做强北京纪录片品牌的同时,也向中国向世界展现首都的历史积蕴和文化魅力。在融合传播,从大屏扩展向小屏,实现了全媒体的覆盖传播。
纵观2023年,一批京产纪录片以“小切口、大主题、正能量”为创作特色,强调以平民视野为叙事场域,例如《医者2023》《时代医者》《我为群众办实事之基层报道》等,从人民最容易接触的医院和社区出发,平实记录现实生活,寻求与观众高度契合的感人故事,抒写时代华章。历史化体现在以史为鉴彰显古都气韵,例如讲述北京一路公交车发展史的《一路百年》、讲述北京建都870年的《金中都》等,围绕重要历史事件的时间节点,让观众对北京历史、社会发展有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直观、更加全面、更加细微的认识,深切地感受跨时代的对话、跨年代的传承、跨岁月的接续。年轻化体现在题材选择上更多关注年轻人的身影,有关注青年运动员的《亚运Young》、大学生基层工作的《我为群众办实事之基层报道》等。纪录片的风格也更加年轻化、网感化,受到广大网友的好评。共情化表现为能以人为本谱写共同价值,《诗约万里》第二季、《鸟瞰丝路》等纪录片,注重情感共情、文化共情以及记忆共情的方式,探寻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情感共同点和历史共同点,更好地助力文化的传播和接受。
2024年1月3日至4日,2024年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对于电视行业来说,这是一次具有风向标意义的重要会议。可以推断,2024年,仍然将以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创作包括电视剧、纪录片、动画片、文艺节目等在内的精品内容仍然是行业共识。同时,科技创新将引领行业实现新的发展。利用电视节目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独特魅力,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国际传播力,实现文化出海,电视艺术责无旁贷。
胡智锋
胡智锋,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电影学院原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八届戏剧与影视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文联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传媒学术领域第一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哈佛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入选中组部首批“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新中国60年影响中国广播电视进程的60位人物”。
卢曦为北京市文艺研究与网络文艺发展中心助理研究员。
叶大扬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
潘佳谋为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
祝明为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2023级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