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岛人》:以信仰之力,护国之疆土
文/董浩宇
作为一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献礼片,电影《守岛人》改编自“人民楷模”王继才与妻子王仕花共同守护祖国边陲小岛开山岛32年的真实事件,生动彰显了人物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同时作为一部英模题材电影,《守岛人》采用“微宏叙事”手法,将宏大叙事与个人话语、小家与大国紧密结合,在影像叙事中展开意象书写,在“守岛就是守国,守国就在守家”的主题意涵中折射出浓厚炽烈的家国情怀。
电影《守岛人》海报
微宏叙事:以细微传达宏大
新时代以来,英模题材电影重在挖掘呈现普通个体身上的英模品质,意识到了以往同类型题材中将英模人物神圣化与直白宣教的手段消解了文艺作品自身艺术魅力的这一缺陷不足,并采取了系列措施来补苴罅漏。这一变化和转向也体现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文化书写逻辑。
《守岛人》便是新时代英模题材电影中的一部佳作。影片采用“微宏叙事”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结构影片情节,通过核心元素呈现主旋律电影的家国意识表达。“微宏叙事”这一概念由学者王一川提出,它是一种“由微细处入手而传达宏大题旨的叙事范式”,“不再是以宏大呈现宏大,而是改以微细方式呈现宏大,或者以微细传达宏大”。《守岛人》聚焦于刻画王继才这一平民英雄,撷取讲述了他守岛32年光影岁月中的点滴平凡小事,按照线性顺序将其串联成形,在展现其人生奋斗轨迹的同时构建起了人物的精神谱系,由此产生强烈的崇高感和震撼力。
影片伊始,以极具震撼力的视听画面展现了王继才与台风“白鹿”相颉颃的惊心动魄的场景。彼时的王继才勉强无奈,心志不坚,他上岛是为了向父亲证明自己不是一个孬种。当妻子王仕花决定上岛陪伴他后,他从心底渐渐接受守岛这份使命。影片通过呈现王继才夜以继日值守开山岛,富有激情地巡逻、升国旗、写日志等画面,表明他内心的不满情绪正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对这片土地产生了真情。台风“梅花”的来袭是影片的又一高潮,妻子早产分娩,父亲病逝却不能返家送行,这一系列事件令王继才悲痛欲绝,但却更加坚定了他履行“人一辈子就做好一件事,就不亏心,就不白活”这一诺言的决心。之后因子女上学的问题,王继才不得已选择提交离岛申请。这是影片中王继才生前第一次下开山岛,也是唯一的一次。当得知王长杰重病住院,即将撒手人寰后,王继才不再提及离岛事宜,而是在病床前立下了“一辈子不离岛”的铮铮誓言,将人生的自我选择融入到国家需求之中。影片故事前期清晰交代了王继才的心路历程,所以这一时刻的行为决定是水到渠成的,并闪耀着高尚的人格光辉,使王继才成为了一个具有典型性的英模人物形象。
可以说,王继才并非是一个道德意义上“完美的人”,而是一个性格饱满、有血有肉的“完整的人”。影片也是牢牢抓住了王继才心理变化这条隐含线索,在系列典型环境中通过平凡小事的叠加呈现人物的成长与蜕变,自然流畅地塑造了一个生动饱满的典型人物,使得隐含的价值观念与时代精神自然显现。
意象书写:隐喻表达与认同
《守岛人》作为一部新时代主旋律影片,其本身便是一种如电影理论家让-路易·博德里所讲的意识形态“电影装置”,并在影片播映过程中反复持续地生产着这一意识形态的正确效果,这一效果的生产传递正是通过电影形式实现的。具体而言,这部电影通过空间意象、道具意象等意象书写,以独特的视听手法呈现影片深处的隐含意义,充分调动观众的认知想象,并与之达成认同。
“开山岛”是影片中主要的空间意象,影片多次呈现台风这一自然之力对于开山岛的侵袭画面,王继才夫妇系列抗争行动,如冒雨点燃指引航向的灯塔、拯救落难的出海渔民等,彰显出人物面对自然苦难时的坚韧意志。这一个体行为在与自然抗衡中也上升到了一种国家想象,即国家如同岛屿般历经狂风巨浪仍屹立不倒,个人与国家集体间产生了紧密文化关联。开山岛也并非仅是一个自然地理坐标,它还承载着沉重的国家民族记忆:抗日战争时期,日本曾以开山岛为跳板入侵我国内陆。因此开山岛有着极为紧要的海防国防战略意义,“守岛”即是“守江山”,具有了国家符号的抽象与凝缩作用。日臻成熟的特效技术制作出的人物与风暴抗争的质量上乘,极富视听张力的奇观场景,餍足了观众的观影期待,令观众具有沉浸式体验感,会触发观众产生一种敬畏而又舒适的快感,观众在观影中会与主人公一同由平凡个体升高成为一个更高尚的角色,个体向国家整体紧密靠近,并最终与国家一体。
影片中有着许多道具意象,这些道具或是连接陆地与海岛现实时空之间的介质,或是渲染人物在封闭空间中生存的状态,烘托人物的心情思绪。如收音机,这取自于王继才守岛32年听坏19台收音机的真实情况,以此道具来真实还原人物生活原貌,同时能够突出了一些特定的时间节点,例如王继才夫妇收听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间接指明祖国的日益繁荣与强盛。由贝壳编织的头环亦是影片中的一个重要道具意象,它连接着人物之间的情感交流与表达。女儿小宝曾埋怨父亲不能陪伴在他们身边,但当她在公交上看到父亲疲惫不堪的背影时,她眼噙热泪,理解了父亲的艰辛不易。送别父亲时,她向王继才诚恳道歉,随即拿出父亲为她编织的头环带在头上,两人相视欢笑,父女间深厚的情感通过这一道具展现得淋漓尽致。贝壳头环承载着人物的私密情感,使得人物形象更饱满,亦是宏大题旨下细微书写的一种策略。电影中其他道具,如反复出现的捕蟹笼、泡面、蚊虫、泥土等都成为一种能指符号,凸显守岛的艰辛不易。由油灯到电灯、满地荒芜到蔬果飘香、人物服饰的变化等均描绘着祖国与时代日新月异的变化与发展。
在空间、道具等影像元素自然流动变化之中,导演通过意象书写将王继才这一英模人物所具有的普世价值情怀编译在电影之中,这吸引着观众的视觉凝聚,并达到一种梦境般的沉浸状态,使观众与王继才这一英模形象同频共振,并实现对自我的体认和对主流话语的精神认同。
家国情怀:在仪式中升华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与“国”是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的,家庭和宗族通过共享的血缘和文化来建立联系,而国家则是由这些家庭和宗族所组成,因此“家国同构”是中国社会组织的主要特点之一。在此基础上,家庭与国家、政治与伦理之间既矛盾又统一,在交互作用中为家国情怀构筑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家国情怀也成为了主旋律电影的核心理念之一。
王继才是一个具有“家国意识”的典型人物形象,但他并非是一个扁平化、说教式的人物符码。王继才始终以自身行动弥补着对于家庭的亏欠,在“守岛(守国)”还是“守家”这一困境中艰难平衡。创作者有意淡化王继才这一楷模形象,而重在表现他的伦理感情与所处的伦理困境,细腻刻画了父子之情、夫妻之情、父女之情与兄弟之情。例如王继才与王长杰之间的兄弟友情,在开山岛上,王继才夫妇二人守岛即是守家,保家亦是为国,家国业已浑然一体,难舍难分;在陆地上,王长杰替王继才守护着大家庭,在其父母前尽孝,以保障王继才安心守护开山岛的国事,家事与国事融为一体。两个“家国一体”筑牢了开山岛这一重要海防防线。“他守岛,我守他”(王仕花语)、“我和弟弟要做暴风雨中的海燕”(小宝语)、“他敬佩你们,可是他,当不了你们”(小豆子儿子语)……这些语言看似简单平实,但是都象征着对于王继才的认同,对于王继才精神的认同。而观众与这些人物一样,由一开始的不理解到最终的接受与钦佩感动,浓厚的家国情怀唤起了观众强烈的爱国之情。
《守岛人》中还有许多富有仪式感的场面,这有助于唤醒个体对国家使命召唤的憧憬,凝聚共同的价值观和信仰。五星红旗是电影中重要的精神符号,升国旗的画面也反复出现。影片尾端,当众多军人、周边海民及其孩子慕名前来看望王继才夫妇时,王继才夫妇在岛屿上升国旗,唱国歌敬礼。这一令人颇为震撼,极具仪式感的过程能够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爱国情感油然而生,进而产生了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影片结尾,王继才通过望远镜观看航行的军舰,想看到已成为一名光荣海军的儿子,却永久倒下了。这一段落富有浓厚的象征意义,王继才虽然倒下了,但是王继才的精神永不泯灭,它正感召着以儿子为代表的一群年轻人为国奋斗,这一精神得以继承弘扬。同时,英雄的牺牲换来的是祖国山河无恙,日益强盛,彰显着浓厚炽烈的家国情怀。
诚然,《守岛人》并非完美无瑕,其仍存在一些不足,如不同时代故事之间的连接不够流畅连贯等问题,但总体来看瑕不掩瑜。影片亦能够为当下主旋律电影在更好塑造英模人物形象,讲述英模事迹等方面提供一些难能可贵、行之有效的方法策略。
董浩宇,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