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前行号角。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艺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事关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新时代文艺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首都文艺工作者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力攀登文艺高峰,文艺事业发展取得丰硕成果,始终走在中国文艺事业发展的前列。珍惜优异成绩,发扬宝贵经验,必将激励和鞭策首都文艺界推出更多具有中国气派、首都水准、北京特色的精品力作,持续书写中国文艺的北京新篇章。
昨天,本市召开第十届北京市文学艺术奖暨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工作座谈会。本报特摘登部分获奖作品代表的精彩发言,分享他们的创作历程和心得体会,讲述精品力作“背后的故事”。鲜活生动的案例、不同角度的“亲历者说”,充分展示首都文艺工作者用心用情用功书写人民、描绘时代的梦想与追求,以及为建设“演艺之都”、打造“大戏看北京”文化名片贡献的涓涓能量。
期待这样的文墨交流,能给予读者诸君以启迪,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推进文化自强,共谋首都文艺繁荣发展。
把创作生产电影精品作为立身之本
电影《长津湖》总制片人 于冬
过去3年,首都文艺工作者克服重重困难,奉献了艺术创作的累累硕果。在今年3月份举行的“五个一工程”表彰座谈会上,博纳影业集团荣誉出品发行的电影《长津湖》获得特别奖。5月底,博纳影业再次获得五项大奖:电影《中国机长》《烈火英雄》荣获第18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电影《长津湖》荣获第19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优秀导演奖、优秀电影音乐奖。
以上叫好又叫座的电影,都是由北京组织创作、扶持保障和摄制发行的,其中,《长津湖》《长津湖之水门桥》《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中国机长》《烈火英雄》,包括还在创作中的《智取威虎山前传》都入选了“北京市文化精品工程”。我们可以真实感受到,在电影创作上,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正在发挥龙头作用,在资金注入、企业储备、人才聚集等方面,都遥遥领先。北京电影主管部门对价值观的引领、对市场的认识、对电影类型的把控等方面素养都比较强。
能创作《长津湖》这部电影,是博纳影业的荣幸。怀着对中国人民志愿军无比崇敬的心情,在抗美援朝精神的激励下,我们带领一大批优秀的电影人奋战在一线,多达1.2万的台前幕后工作人员、超7万人次的群众演员在零下30摄氏度的寒冬中夜以继日地拍摄,86家后期特效制作公司携手聚力,为中国电影市场打出了一个翻身仗。电影以真实宏大的战争场景,展现了深厚的家国情怀,体现了当下中国电影工业的制作水准,在整体性、特效、技术、艺术表现多个层面实现了战争史诗类型片上新的探索和表达。最终,《长津湖》系列电影共取得超过98亿元的票房,创造了中国影史最高纪录。在这场全民观影热潮中,集体记忆、情感共振、家国情怀被激发释放。
放眼未来,博纳影业将一直把创作生产电影精品作为立身之本,向着2035年文化强国目标奋进。博纳影业定将担负起企业责任,推出更多优秀作品,继续为行业发展、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贡献智慧和行动力!
用情感力量打通百年历史
广播剧《北大红楼》总策划 李秀磊
建党百年之际,由北京市委宣传部指导、北京广播电视台制作的广播剧《北大红楼》讲述了百年前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一批从北大红楼里走出来的革命者,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建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它深耕北京红色文化资源,深情回望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孕育地,用声音传递百年党史力量。
作为一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广播剧《北大红楼》走访10余处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参阅500多万字权威党史资料,在近两年的筹备中,剧本16易其稿,严把党史关、艺术关。在真实准确的历史框架内,《北大红楼》进行了合理恰当的艺术创作,采用三幕剧的经典戏剧形式,聚焦北大红楼这一历史舞台,集中展现了五四运动、“南陈北李”相约建党、一大召开等重大历史时刻。
《北大红楼》充分发挥了广播剧生动细腻的艺术感染力,多处展现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革命先驱的同袍情、师生情、亲情、友情,用情感力量打通百年历史。担任旁白的李立宏、特邀声音特型演员以及赵毅、宣晓鸣、季冠霖等知名配音演员生动模仿历史人物的语言特点,表现不同历史场景中的情绪变化,塑造出以天下为己任的知识分子声音形象。在制作上,利用“卷积混响”技术,在北大红楼、李大钊故居等地,采集百年建筑的环境声场,打造了沉浸式的声音体验。
2021年6月26日,在习近平总书记到北大红楼参观瞻仰之际,广播剧《北大红楼》正式首播,引发了听众对英雄先辈、革命年代以及声音塑造的广泛讨论。目前,北京广播电视台策划的3部精品广播剧《马兰的歌声》《潜伏者》《风雨中轴线》正在紧张地创作剧本。我们也对广播剧进行了专项调研,希望能够打破主流平台和广播市场的壁垒,创作出更多叫好又叫座的主流广播剧作品。
红色资源有着感召人心的不朽力量
长篇小说《远去的白马》作者 朱秀海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非常振奋人心。在40余年的军旅生涯中,我有幸先后成长在两支战功卓著的部队里。我永远都会记得新兵入伍后的第一堂政治课,整整4个小时,我明白了我来到一支什么样的部队,这支部队的宗旨和信仰是什么,那些英雄前辈连同他们对初心的坚守、对信仰的坚持、对使命的忠诚,也就成了我要继承的坚守、坚持和忠诚。
2003年夏天,我接受了一项创作任务。第一站到胶东老区采访,我马上发现闯入了一片红色资源的沃土。无论是在抗日战争还是在解放战争中,我党都动员、团结、领导胶东人民进行了伟大的斗争,那些牺牲的先烈先是出现在我的访问中,然后出现在我的心底和梦中。13个月内,我走访了全国11个省市的100多位老英雄,不止一次落下眼泪。
本书的女主角赵秀英大姐,就在采访中慢慢现出了面容。如同书中37团是一组不朽的英雄群像,赵秀英大姐的原型也不是一个人。在整个东北解放战争中,活跃并牺牲在东北战场上的普通支前民工并不少。在完成创作任务后,我没有马上写出这个故事,但37团,尤其是赵秀英大姐对我的强烈震撼一直没有停止。
终于,我在两年前完成了长篇小说《远去的白马》,了却我为这些英雄写一首诗、一部史的夙愿。一些年轻读者因为这本书近距离地了解赵秀英大姐与她身边那些老战友的经历,进而对中国革命、对人民在革命中付出的牺牲有了全新认知,并被深深感动。
我想,这就是红色文化资源的力量。我们只要把它挖掘出来,就能感动周围的人,感动比我们更年轻的人。
党性上锤炼,艺术上滋养
话剧《香山之夜》主演 王斑
《香山之夜》创作难度极大,从酝酿到演出,历时两年多。在市委宣传部指导下,北京人艺把这部戏的创排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多轮研讨剧目表现形式并打磨剧本,多次邀请党史专家和戏剧专家进行论证,多次赴香山双清别墅等地进行创作采风,最终完成这样一部兼具政治高度和艺术突破的主旋律作品。能在剧中饰演毛主席,我感到无上光荣!
《香山之夜》将近100分钟的演出没有中场休息,两个演员一台戏,口述大量历史文献、政论思想等专业性台词,表演要一气呵成,这对演员的演技和台词功底无疑是挑战,更是考验。
为了塑造伟人形象,我阅读了大量相关书籍和影像资料。比如开场时,我的第一段台词,是毛主席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一段讲话,这段模仿毛主席原声讲话的表演,是我查阅影像资料之后获得的灵感;又比如,结尾6分钟的独白,是我和编剧李宝群老师不断交换意见、逐字逐句精修完成的,最后“人民万岁”的声音响彻全场,和毛主席在开国大典上的历史原声交相辉映,更加凸显本剧的主题立意和中心思想。
除了从思想上提高立意并精心创作,我在外部形象、精神气质等各方面也都努力向毛主席靠拢。我把戏中朗读《沁园春·雪》的一段表演处理成毛主席与词中江山图景、历史豪杰的对话,最后两句用了一个长久的停顿,聚光灯下,毛主席单手叉腰,霸气十足,用第一人称的口吻把“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献给观众。每次演到这里,大家都会报以热烈的掌声,所表达的就是对我们党的无限热爱。
《香山之夜》在建党百年之际推出,是党史学习教育的鲜活教材、流动课堂。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人心”的重要指示,剧组仅在2021年5月至6月的40多天时间里,就奔赴各区、学校开展巡演18场。能得到基层群众的认可和掌声,是对演员创作热情、表演激情的极大激发和鼓励。在这期间,我被评为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可以说,《香山之夜》在党性上锤炼了我,在艺术上滋养了我。与其说我塑造了一个角色,莫不如说这部作品赋予了每名创作者、每名观众无穷的精神力量。
优秀作品离不开“真实”二字
电视剧《觉醒年代》总制片人 刘国华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开播至今已经有两年了。它获得了很多观众朋友,尤其是年轻朋友的喜爱,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鲜活教材,我们作为创作者,感到非常高兴与自豪。
如此厚重的主旋律题材作品,如何真实、艺术地重现那段恢宏的历史,拍出真正反映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的作品,对我们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觉醒年代》在坚持守正创新、遵循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党史进行设定,注重严谨性与责任感,坚持塑造饱满的角色与鲜活的人物,努力完成写实与写意的结合,力争实现史诗性的镜语表达。
与此同时,我们从细节入手刻画作为普通人的革命家、政治家,具有烟火气的细节避免了对人物的扁平化处理。书本中的一个个名字还原为有血有肉的个体,不再高高在上,而是可敬可爱,能够引发观众的高度共情。任何一部优秀作品都离不开“真实”二字,创作者要塑造真实的人物、表达真实的情感,要用一种真实的、历史的、辩证的视角看待和展现事物。唯有真诚能够打动人心,从细微处见震撼,于故事中显精神。
目前,《觉醒年代》原班人马正在筹备创作反映红军长征题材的大型电视剧《伟大的长征》,并在前不久重走长征路,走访了7个省的十几个市、县,总行程超7000公里,收获甚丰。我们有决心、有信心将其打造为一部精品史诗巨制,为长征胜利90周年、建军100周年献礼。
《领航》是全体中国人民引领我写下的旋律
歌曲《领航》作曲 亢竹青
2004年,我正式步入文艺行业,至今已近20年。从部队到专业文艺院团,我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音乐创作乃至文艺创作是需要文艺工作者不断深入学习、潜心打磨的;是需要沉浸其中、耐得住寂寞的;甚至有时候需要远离熟悉的生活环境、创作空间。脚踏泥土、走近人民、亲近历史,心中便自然有了歌声。
我曾20次深入西柏坡,了解党的发展史;曾走到海拔5800米最高的哨所,了解高原战士们真实的生活;也曾到过最偏远的山区,与民间艺人探讨丰富的民间音乐形态。这些宝贵的生活体验,都为我完成《领航》提供了充足的养分。
接到为《领航》作曲的创作任务,对我确实是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一直在寻求一个恰当的情感表达方式:中国人民对于中国共产党究竟怀着怎样的情感?是对持续百年民族苦难终结的无限感激?是面对国际形势波谲云诡的坚实依靠?抑或是带领华夏重新屹立于世界之巅的无上荣光?这些似乎都不够贴切。直到偶然间,我翻看旧照,看到父亲骑着自行车带着童年的我行驶在学琴的路上,那个熟悉背影让我瞬间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人民,正如父亲对于幼年的我,那个坚实的背影为我遮风挡雨、负重前行,承载着使命与理想,去开启一个个时代的命题,实现所有看似不可能的可能,这是一个值得拥护、值得被爱、值得歌颂的伟大政党。
在这样强烈的情感共鸣下,《领航》的旋律应运而生。当我写下这段旋律时,我感觉并不是我一个人在努力,而是数以万计的革命先烈与新中国无数的建造者们在握着我的手、在我的耳边吟唱。那是西柏坡的风、是5800米哨所的冰雪、是无数民间艺人的轻歌……《领航》不是我一个人的作品,是全体中国人民引领我写下了这重要的旋律。《领航》是对我艺术创作的一次鞭策和激励,鞭策我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去探索更多新的领域,努力为时代而歌,为人民而歌!
新时代文艺创作要萃取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
中国画《不负苍生》作者 黄华三
3年前,《不负苍生》由北京美协发布,引起广泛关注与报道,这个过程带来很多启示。首先,作品应时而生,传播快。创作《不负苍生》时,我克服了图像资料匮乏的困难,第一时间精准呈现了奋战在一线的8位院士和8位不同年龄段的医务人员;其二,为人民抒怀,共情强。艺术家要有为人民代言、为人民创作的大爱与情怀,作品与时代同频共振,才能产生广泛的共鸣;其三,传承民族风格,形态好。近年来国潮兴起,传统文化特别受到青睐。作品采用传统中国画手卷的形式,在“起首”书写“不负苍生”4个大字,点明主题,利用“题跋”位置撰写了16位英雄的事迹,图文结合,相映成趣。以上这些体会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好作品也要巧传播。
我从创作角度谈三点体会。首先,要凸显时代性与人民性。近年来,广大美术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塑造了众多展现时代风貌的人民形象。这些作品不仅充满了人文精神与时代气息,同时也真实记录、表现了中国人民的奋斗足迹,成为时代精神的承载者、传播者。
第二,要承载思想性与美育性。“文以载道”是中国文艺的一贯主张。在一次创作会上,党史专家表达了对党史研究中“毛泽东向李大钊请教”画面缺失的遗憾,身为画家,我瞬间就被这一情景触动了。激情之下,中国画《革命师生》很快创作完成。为了烘托出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历史情景,我以浪漫主义手法营造出漫天风雪飞舞的氛围,映衬着李大钊、毛泽东逆风前行的身影。在他们身后,北大红楼若隐若现。
第三,要体现民族性与导向性。即便是最具前瞻性与探索性的美术作品,也会与传统文化存在某种共生关系,通过传统艺术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来表现新时代的新主题,这是当代美术家的新课题。
总而言之,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这是文艺工作者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的文化使命。我期待着和大家一起坚定文化自信、踔厉奋发、久久为功,共同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做出更大贡献。
本版文字整理 高倩 摄影 蔡代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