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中国文联党组:铸就属于我们这个时代文艺高峰的行动指南

[关闭本页] 来源:京艺苑      发布时间:2023-07-17

 

铸就属于我们这个时代文艺高峰的行动指南

中国文联党组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着眼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立足于赓续中华文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深入系统阐述,是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充盈着中华文化独特气韵的光辉文献,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行动指南,必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新时代非凡十年,让我国发展的物质基础更为坚实、制度保证更为完善、精神力量更为主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文化关乎国本、国运。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实现这一伟大使命,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举精神之旗、立精神之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繁荣发展文艺事业,铸就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文艺高峰,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应有之义。

 

  加强理论武装,在“两个结合”指引下奋力铸就新时代文艺新辉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怎么对待本国历史?怎样对待本国传统文化,这是任何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都必须解决好的问题。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


2023年6月6日,2023中国文联文化润疆主题展演活动在新疆乌鲁木齐开幕。活动涵盖“新歌唱新疆”——优秀原唱歌曲演唱会巡演和“新时代新征程”——美术作品展览等,热情讴歌在党的领导下新疆各族人民的美好生活和奋进新征程、建设美好新疆的精神风貌。图为6月10日“新歌唱新疆”在伊宁巡演。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深化对“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规律性认识。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两个结合”的重大论断。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用专门的章节论述“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对“两个结合”作出深刻阐发。今年6月2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又从文化使命和文明创造的高度,对“两个结合”作了全方位、深层次的论述,系统阐明了“结合”的前提、结果、价值和意义,雄辩地揭示了“两个结合”的逻辑必然、实践规律和成果形态,特别是明确了“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这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从而为开拓文化创造新空间、巩固文化主体性、铸就文艺新辉煌提供了根本指引。


“两个结合”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提供了宝贵密钥。图为电视剧《觉醒年代》海报。

  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过程,在本质上就是推进“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的过程。创作推出植根中华文化沃土、标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优秀作品,是“第二个结合”在文艺领域是否得到落实的重要衡量依据。近年来,电视剧《觉醒年代》、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民族歌剧《沂蒙山》等作品既深度开掘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具有的美学内涵,又自觉传承中华文化的独特韵味,以既现代又传统的交融性美学风格征服了无数观众。文明的根脉延续得多么深远,艺术创造的前景就会有多么辽阔。文化的传承发展多么深刻,艺术创新的成果就会有多么丰硕。“两个结合”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提供了宝贵密钥。创作是文艺工作的中心任务,作品是文艺工作者的立身之本,创新是文艺创作的生命线。对于文艺工作而言,践行“两个结合”最根本的就是铸牢思想之魂、深植文化之根,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铸就新时代文艺新辉煌。

 

  聚焦创作生产,推出更多展现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精品佳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文明深植文化自信之根,文艺点亮文明传承之灯。一个国家的制度形态、社会形态离不开文化形态的支撑彰显。文化文明因国家制度、治理体系而有所依托,制度体系因文化文明而得到彰显,两者相辅相成、相互成就、相得益彰。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也离不开文艺所提供的精神引领、支撑和滋养。从诗经、楚辞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再到明清小说,从《格萨尔王传》、《玛纳斯》到《江格尔》史诗,五千余年中华文明史上产生了灿若星辰的文艺大师,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艺精品,犹如一座座高峰,矗立在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地之上,给人以思想启迪和心灵滋养。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重要论述,准确描绘了新时代文艺创作的文明坐标,鲜明揭示了我国文艺根之所在、魂之所系,为新时代文艺创作指明了更深远的根脉源流、确立了更宏阔的发展前景。从中华文明的整体特性看,突出的连续性为新时代文艺创作夯实了深厚的历史根基,突出的创新性为新时代文艺创作提供了充沛的生机活力,突出的统一性为新时代文艺创作确立了多元一体的稳定格局,突出的包容性为新时代文艺创作开拓了交流融合的文化空间,突出的和平性为新时代文艺创作赋予了深邃博大的人类情怀。从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和规律看,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这就决定了新时代文艺创作不能割断血脉、虚无历史,更不用以洋为美、以洋为尊,而必须植根中华文明传统,紧跟时代奋进步伐,秉持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精神气质,坚持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做到知所从来、有所依归,兼收并蓄、海纳百川,交流交融、和而不同,不断开辟新境界、铸就新辉煌。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任何文明创造都无法脱离具体的时代条件。文艺只有承担时代赋予的使命,回答时代提出的课题,遵循时代发展的逻辑,灌注时代的情感温度,才能在时代进步中不断铸就新辉煌。广受好评的人文纪录片《中国》、动画短片集《中国奇谭》、民族舞剧《醒·狮》等优秀作品,为优秀传统文化注入现代审美内涵,艺术地彰显了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广泛而深刻的伟大实践,也是人类文明史上宏大而独特的创新创造。一曲曲人间正道是沧桑的慷慨壮歌,一幕幕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场景,一个个也同欢乐也同愁的动人故事,为文艺创作提供了丰厚的滋养和无尽的源泉。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应当树立大时代观、大文明观,用创作实践贯通时代主题和文明底蕴,从创作理念、表现手法、美学精神、艺术风格和评价标准等层面用功发力,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和精神气度,将其转化为精彩的故事、典型的形象,并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各艺术领域推出一批精品力作,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

 

  促进交流互鉴,彰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艺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文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蕴含着人类文明进步所依赖的精神理念和价值追求。人类文明好似百花齐放的园地,又如百舸争流的江河,其发展道路是开放的、宽阔的。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多年而长盛不衰,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始终保持对外来文化的尊重、吸纳、融合。佛教产生于古印度,汉代传入中国后,在同我国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融合发展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实践,更是从根本上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深刻塑造了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进一步彰显出中华文明与时俱进、开放包容的精神气质。

  文明之美集中体现在文学艺术作品之中。文艺既是文明交流互鉴的载体,也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历史上,中国音乐、绘画、文学等都曾通过不断吸纳外来文明的优长而得到发展。现代以来,我国文艺和世界文艺的交流互鉴更加丰富。鲁迅、梅兰芳、徐悲鸿等文学艺术大师都是文艺交流互鉴的践行者、推动者和引领者。白话文、芭蕾舞、管弦乐、油画、电影、话剧、摄影等,都是借鉴国外又进行民族创造的成果,代表了外来文化本土化的成功案例。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的芭蕾舞、电影等对我国社会主义文艺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文艺对世界文艺的学习借鉴更加广泛,从中受益良多,很多年轻人喜爱的街舞、说唱表演等艺术形式,兴起于国外,传入中国后,拓宽了我国文艺创作的思路和视野,推动了中国文艺的创新发展。这些都告诉我们,只有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做到洋为中用、开拓创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才能不断开辟艺术创造的新境界,让我国文艺焕发出更旺盛的生命力、更强大的感召力。

  当今世界变乱交织,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人类文明推进到一个新的十字路口,如何超越西方资本主义的文明发展模式,探索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成为关乎人类命运和文明进程的重大问题。中国式现代化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突破了“西方中心主义”、“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等历史迷思,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际关注。国际社会希望解码中国的发展道路和成功秘诀,渴望了解中国人民的生活变迁和心灵世界。文艺是世界语言,文艺交流是世界感知中国的心灵通道。优秀的文艺作品蕴藏着中华文明的历史传承、民族特性、审美精神,表达着中国文化对自然、对世界、对历史、对未来的看法,是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的有效载体。今年4月,法国总统马克龙访华,习近平总书记邀其共赏一曲《高山流水》,就蕴含着中国人对知音文化的精神追求。《流浪地球》系列之所以在全球引起关注,就是因为其以电影语言表达了中华文明的家国情怀,传递了中国人对人性和生命的理解,用“中国式科幻”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广大文艺工作者应当深刻认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担当和世界意义,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积极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用艺术的独特方式让各国人民在审美过程中加深对中华文明的认识和理解,感知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发挥“两个优势”,为铸就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文艺高峰贡献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文艺是时代进步的号角,也是文化创造的脉动。从历史上看,新文化的第一声啼鸣往往发自于文艺。优秀文艺作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标识着一个时代文化成就的高度。文艺创作是创造性劳动和复杂的精神生产。推出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文艺人才发挥着决定性作用。作品和人,构成了文艺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最基础的要素,是文艺创作观、评价观、价值观最重要的内容。自觉担负新的文化使命,铸就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文艺高峰,最根本的在于创作生产出更多高品质的优秀作品,最关键的在于培养造就更多高素质的文艺人才。


近期,“苏绣艺术文献展(1949—2019)”首展在深圳博物馆开幕。展览分“春回绣苑”、“探索之光”、“变革新风”和“丝韵万象”四个板块,荟萃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190多件(套)苏绣艺术精品。图为展览现场。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文艺事业的舞台无比广阔。广大文艺工作者要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提升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从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中提炼主题、萃取素材,用艺术的方式把中国故事讲生动、把中国道理讲透彻、把中国理论讲清楚;要秉持开放包容,树立广大而深远的艺术眼光,自觉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促进外来艺术本土化;要坚持守正创新,进一步提高创作质量,多出精品力作,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用数字化为文艺赋能增效,以新故事、新形象、新旋律、新风格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身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奋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文艺发展的空间无比广阔,承担的使命无上光荣。我们将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和专业优势,切实把“做人的工作”和“推动文艺创作”深度贯通起来,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艺人才队伍,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强大力量。


 


文艺家协会

联系电话:(010)66048572 电子邮箱:beijingwenlianwang@126.com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前门西大街95号 邮编:100031
版权所有: © 2013-2020 未经授权严禁复制或镜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