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迈出坚定步伐
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莫高义
建设全国文化中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赋予北京的重要职责。北京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把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摆在新时代首都发展突出位置,举全市之力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传承发展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源远流长的古都文化、特色鲜明的京味文化、蓬勃兴起的创新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迈出坚定步伐。
第一,高举思想旗帜,干部群众“四个自信”更加坚定。坚持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新时代首都发展成为深入学习贯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生动实践。一是深刻感悟党的创新理论思想伟力。以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为龙头,将政治理论学习和构建新发展格局学习有机结合,将集中专题学习和基层理论宣传有机结合,持续深化理论武装。全面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精心做好庆祝建党10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等重大主题宣传,把服务保障党和国家重大活动作为最直接最生动的理想信念教育课堂,形成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强大动力。二是着力建设理论研究阐释高地。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围绕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持续加强研究阐释,在中央“三报一刊”发表理论文章数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首位。健全社科专家基层调研、跨界交流机制,推动首都高端智库与决策部门制度化对接,推出高质量研究成果。三是不断提高理论宣传普及实效。围绕北京“五子”联动融入新发展格局、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等战略举措和进展成效,精心策划主题宣传,科学做好热点舆论引导。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持续加强“一平台两中心”建设,策划推出《壮丽70年 时间都知道》《全面小康 全面解码》等通俗理论电视节目,开展“理论 百姓 文艺”轻骑兵式宣讲,“键对键”“面对面”结合,推动党的创新理论直抵人心,引导干部群众深刻感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两个维护”的行动自觉,奋发有为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
第二,弘扬主流价值,城市文明风尚日益浓郁。全面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出台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建设、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三个实施方案,努力建设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最好的城市。一是赓续红色血脉。规划建设建党、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三大红色文化主题片区,圆满完成中共中央北京香山革命纪念地、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等保护传承利用工程,推动“进京赶考之路”整体活化,公布首批革命文物名录。强化合作保护机制,与国家文物局等中央部门协同创新保护利用方式,推动一批革命旧址成为热门打卡地。建立内涵挖掘机制,推出“北京红色文化丛书”等重要成果。二是引领社会风尚。连续9年开展“北京榜样”选树,累计举荐身边榜样45万人,北京榜样优秀群体、李桓英等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首都地区22人获评全国道德模范。积极拓展青少年宣传教育机制,充分运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等红色资源,加强青少年群体的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精心组织“永远跟党走”“强国复兴有我”等群众性宣传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全市实名注册志愿者达449.3万人。三是添彩宜居城市。出台实施《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连续10年提升。深化网络文明建设,开展文娱领域综合治理。推进全域创建全国文明城区,与接诉即办、基层治理、城市更新有机结合,大力开展重点专项整治,“文明驾车 礼让行人”成为重要冬奥文化遗产,通州区、延庆区分别获评第五届、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区,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区创建工作态势良好。
第三,注重保护传承,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坚决落实“老城不能再拆了”的要求,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施新版《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保护、传承、利用好历史文化遗产,充分彰显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一是以中轴线申遗保护带动老城整体保护复兴。实施中轴线申遗保护三年行动计划,出台《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北京中轴线”已列为我国2024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百余项文物修缮工程深入推进,历史街区治理与景观视廊净化工程有序实施,历史文化街区占核心区总面积比重提升至26%左右。推动文物建筑活化利用,引入文化业态织补城市功能,形成“会馆有戏”“古建音乐季”等文化品牌。二是以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升三条文化带品质。带头落实长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任务,加强重点遗产保护,恢复重要文化景观。长城文化带坚持每年开展10个抢险加固项目,中国长城博物馆扩建工程正在加速推进,400公里“京畿长城”国家风景道主线发布;大运河文化带实现京冀段62公里全线通航,大运河博物馆呼之欲出,北京环球主题公园释放溢出效应;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坚持文化、生态、生活共融,琉璃河遗址考古实证北京三千年建城史,首钢园成为城市复兴新地标,三山五园生态建设全面提升,三条文化带正在成为富民惠民的发展带。三是以讲好“双奥之城”故事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抓住筹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重大机遇,推动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开放合作、命运共同体等中国理念走向世界,引发广泛共鸣。
第四,丰富有效供给,群众文化获得感显著增强。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一是打造“大戏看北京”文化名片。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在第十四届、第十五届“五个一工程”奖评选中,北京获奖数量均居全国第一,重大主题创作引领新时代文艺潮流,《长津湖》《觉醒年代》《香山之夜》《五星出东方》等精品力作持续涌现。深化市属文艺院团改革发展,发布北京演艺资讯,北京国际戏剧中心等文艺设施和一批演艺新空间落成,国家大剧院“艺术云贺岁”演出与北京人艺70周年院庆活动线上直播观看量双双破亿。二是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等国家重大文化设施落地北京。大力推进“书香京城”和“博物馆之城”建设,实体书店数量位居全国第一,数字化阅读水平领跑全国,备案博物馆增加至204座,年均推出600多项线下展览和100多项线上展览。海淀区、石景山区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2021年人均公共文化财政支出超千元,是2012年的1.5倍。三是打响北京文化论坛品牌。以“传承·创新·互鉴”为永久主题,以“推动文化创新 赋能美好生活”为年度主题,举办首届北京文化论坛,积极打造文化建设成果的展示平台、文化建设经验的交流平台、文化创新发展的合作平台、讲好中国故事的传播平台。
第五,激发创新活力,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坚持科技为文化赋能,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收入持续增长,去年在全国占比达15%。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10.5%,稳居全国首位。一是推动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以98个市级文化产业园区为主要抓手,出台推进园区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重点推动郎园、751等园区发展,文化产业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全市新闻出版业总体经济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北京电影票房2012年至2019年增长一倍多,国产影片票房排行榜前九名均为北京出品,文化市场活力持续迸发。二是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建成11家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数量居全国首位;集聚文化领域独角兽企业42家,约占全国一半;5G 8K技术应用让超高清冬奥盛会惊艳世界,文化消费新业态蓬勃发展。今年1—5月,全市文化新业态16个行业小类实现收入占文化企业的比重达67.8%。三是加快深度融合发展。创建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实施“投贷奖”“房租通”政策,成立文创板公司。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实施“漫步北京”计划,评选200个“北京网红打卡地”,有力激活文旅消费。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国际设计周等活动影响力不断扩大,为行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