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服务人民
用积极的文艺歌颂人民

——写在中国文联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即将召开之际(二)

[关闭本页]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钟艺平 发布时间:2021-12-09

  (一)时间的表盘,总会让那些重要时刻成为时代的航标。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人民”这个关键词始终炽热。

  2016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希望大家坚持服务人民,用积极的文艺歌颂人民。”充满期许的谆谆嘱托,饱含以人民为中心的深厚情怀,为广大文艺工作者指明前进方向。

  回顾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百年奋斗历程,我们党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我们党领导的文艺事业,经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正阔步奋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文艺为了人民、服务人民,百年一以贯之。

  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 “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深刻阐述了文艺为什么人这一方向性、原则性的根本问题,确立了党对文艺工作的根本方针和理论观点。

  1979年,邓小平同志在第四次全国文代会上的《祝词》指出,“一切进步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就在于他们同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这成为新时期文艺工作的纲领性文献。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文艺与人民的关系:“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深刻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逻辑和立场。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决定了我们的文艺必然是要服务人民、歌颂人民。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我们的祖辈先贤就总结出了这样的历史规律,涌现出许多被后世称之为“民本思想”的文化结晶。在中国文艺史上,从反映远古狩猎的《弹歌》到《诗经》中的《七月》《采薇》,从屈原的“哀民生之多艰”到杜甫的“三吏”“三别”,凡是经久不衰、广为传颂的优秀作品,无不热情歌颂劳动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无不满怀深情地反映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思想情感。

  “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是一个根本问题。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和其他文艺观的根本区别所在。古今中外,不乏这样那样的文艺观,也不乏有识之士提出“民本”“人本”等国家治理方略,但历史的局限使得它们的“民”和“人”始终是基于服务统治阶级视角的。中国共产党成立并确立自己的初心使命,翻开了历史的崭新篇章。

  70多年前,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精神感召下,无数饱含着家国情怀、满腔热血的文艺工作者纷纷奔赴延安,奔向全国, “到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他们出墙报,创作木刻、年画,组织文艺下乡,开展戏剧运动,积极用文艺宣传抗日。他们一手拿着笔,一手拿着枪,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洪流,注解了文艺与人民的血肉联系。

  自成立以来,中国文联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近年来,中国文联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积极组织知名艺术家、广大文艺工作者奔赴城市乡村、企业厂矿、军营哨卡和国家重大建设工地,深入革命老区、受灾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开展“送欢乐下基层”“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到人民中去”文艺志愿服务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密切文艺工作者与人民群众的联系。

  “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文艺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以人民为中心,就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

  (三)文艺服务人民、歌颂人民,就要热情参与、积极关注、深刻反映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真情刻画人民的思想感情,生动塑造人民的感人形象。

  2017年10月,一系列展现塞罕坝美丽新貌、反映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的美术、摄影作品在中国文艺家之家展览馆展出,生动展现中国文联和中国美协、中国摄协组织知名美术家、摄影家赴塞罕坝机械林场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采风创作活动的鲜活成果,引起热烈反响。2018年8月1日,电视剧《最美的青春》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首播,热情歌颂了中国北部高原荒漠塞罕坝上老一代造林人奉献青春和生命的英雄史诗。

  塞罕坝,这里曾经是“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如今却成了京津冀防风固沙的绿色长城,三代林场建设者听从党的召唤,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创造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这是人民创造历史的又一个生动写照。几年来,一批又一批文艺工作者来到塞罕坝,奔赴火热的劳动现场,将一个个感人的形象和场面定格,将人民创造生活的可贵实践形诸笔端镜头。

  2020年9月,“见证·前行——广西环江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摄影展”在中国文艺家之家展览馆开幕。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的毛南族群众代表来到展览现场,分享他们的脱贫故事和美好生活。一张张摄影作品,让观者强烈地感受到毛南族整族脱贫的喜庆气氛,也强烈地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少数民族的关心、关爱,感受到毛南族同胞秉持传统、开拓创新,撸起袖子加油干,开辟美好新生活的精神风貌。

  从电影《十八洞村》到舞台剧《扶贫路上》,从电视剧《山海情》到音乐会《小康之歌》,一部部优秀的文艺作品,生动再现了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伟大壮举。作家李迪,生前的最后一次远行是去湖南的十八洞村采风,他在病床上坚持完成了反映当地脱贫奔小康的报告文学《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在去世前将书稿交到了出版社,被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主席铁凝称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作家”。

  在脱贫攻坚战中,广大文艺工作者始终在场。甘肃武都,由中国文联定点帮扶,中国文联通过大力引进扶贫项目、助推产业发展、完善基础建设,为武都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贡献文艺力量。2020年2月,武都区正式摘帽“贫困县”。从“影像见证新时代聚焦扶贫决胜期2018—2020大型影像跨界驻点调研创作工程”到全国脱贫攻坚题材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从脱贫攻坚主题影展到“小康之歌”主题音乐会,从“大道康庄”文艺扶贫晚会到新时代曲艺星火扶贫工程成果巡礼,广大文艺工作者以艺术的方式,全方位展示了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精神面貌和生动实践。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文联、中国摄协组织抗疫摄影小分队,逆行出征、奔赴武汉,日夜奋战66天,为4.2万余名援鄂医务人员拍摄肖像,圆满完成中央赴湖北工作指导组交办的“为天使造像”艰巨任务,创造了世界摄影史上的奇迹;主动与武汉13家方舱医院共同合作,打造“方舱直播时间”,集合80多位文艺家开展“屏对屏”的志愿服务,用文艺的力量,帮助医患抚慰情绪、调适心理。

  ……

  大河滔滔,英雄赞歌常流传;壮哉伟哉,人民伟业永不朽。从不同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推动历史进步的磅礴力量,到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脱贫攻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无数的感人事迹、感人形象汇合成滚滚向前的中国力量,并通过文艺凝聚成时代奋进的号角。这,就是“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就是文艺服务人民、歌颂人民的新时代写照。

  (四)“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方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一切有抱负、有追求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追随人民脚步,走出方寸天地,让自己的心永远随着人民的心而跳动。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个“源头”,就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就是人民群众的劳动场面、生活情景,就是那一个个忙碌在田间地头、码头工厂、学校社区的生动形象。柳青蹲点农村十几年而写出《创业史》,真情践行了文艺工作者深扎人民和为人民而创作的情怀与担当,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

  今年10月,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艺术为人民——刘文西艺术大展”正在展出,展览占据了整整三个展厅,既是向艺术家致敬,更是向人民致敬。苍茫辽阔的高天厚土、奔腾汹涌的万里黄河、热情豪迈的陕北人民,黄土地儿女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给予画家刘文西取之不尽的素材和灵感,他用饱含精湛技艺和充沛感情的笔墨,将斑斓的艺术与时代图像回馈人民。艺术家长期深扎黄土高原探寻创作之路,成果显著。

  2017年1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的队员们回信,勉励他们继续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画面仿佛回到了内蒙古大草原上,一代代乌兰牧骑队员迎风雪、冒寒暑,长期在戈壁、草原上辗转跋涉,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为广大农牧民送去艺术和欢乐。在回信精神的感召下,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以各种形式分赴祖国各地、工地厂矿等慰问演出、展览展示、辅导培训。

  五年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国文联广泛扎实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送欢乐下基层”“到人民中去”“文艺进万家”等主题实践活动,深入实施文艺支教、名家宣讲、辅导培训、采风创作、惠民演出等文艺志愿服务,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通过加强文艺创作实践引导,推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制度化常态化,中国文联带领广大文艺工作者真正“深下去”“沉下去”——从少数民族地区音乐舞蹈主题创作工程,到摄影艺术家赴新疆、西藏等地开展采风创作;从“文质兼美”优秀基层书法家创作活动到大型影像跨界驻点调研创作工程;从“同心曲”音乐创作成果演唱会、“走四方”舞蹈展演到全国农民画创作展……一系列活动及项目,丰富了文艺工作者的生活体验,提升了文艺工作者的精神境界,也结出了文艺创作的累累硕果。

  “歌从草原来,铺开一幅美景,永远的长调,为幸福的人们传情。歌从草原来,扑面一阵雄风,悠扬的旋律,为伟大的时代壮行……”一首歌曲《草原新曲》,拉开了“歌从草原来——内蒙古采风原创歌曲演唱会”的序幕。2019年1月5日,由中国文联、中国音协、内蒙古自治区文联共同主办的此次演唱会,集中展示中国音协组织著名词曲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内蒙古采风创作的一批新时代赞歌,成为新时代文艺工作者服务人民、讴歌人民的又一个生动的例子。

  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观照人民的生活、命运、情感,表达人民的心愿、心情、心声,用无数的例子告诉我们,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

  (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长期而艰巨的伟大事业,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是文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文艺工作者责无旁贷。

  今年9月,由中国文联、中国书协等共同举办的“伟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大展”开幕,这次展览创新选用新文艺群体书法家题写的展标,让书法家走出书斋挖掘故事自撰文颂扬革命烈士精神,让书法作品成“组”出现“破圈”走向大众。

  “文艺创作的目的是引导人们找到思想的源泉、力量的源泉、快乐的源泉。”从长征胜利80周年、建军90周年到改革开放40周年,从新中国成立70周年到建党100周年……五年来,我国大事喜事不断。文艺如何创造出真正符合时代需求、深受人民群众喜欢、给人民精神力量的作品,成为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

  五年来,中国文联通过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紧紧围绕重大时间节点,开展了一系列弘扬正气、多姿多彩的主题文艺活动,用优秀的文艺作品回报人民——从“喜迎十九大 唱响幸福歌”文艺扶贫原创作品音乐会、“喜迎十九大 唱响中国梦”全国优秀曲艺节目展演到“镜头里的人民军队”摄影展,从“我和我的祖国”征文活动、“奋进新时代 礼赞奋斗者”大型音乐诗歌咏唱会到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优秀影片展映和经典电影音乐会……丰富多彩的主题文艺活动,生动讲述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

  这些主题文艺活动,营造了浓郁的节日氛围,生动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辉煌成就和强大生命力,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和奋进精神。

  2020年,一首歌曲MV《坚信爱会赢》,成为文艺界抗疫的代表性歌曲之一;在学雷锋纪念日开展慰问“白衣战士”专场演出直播中,参演艺术家与医务人员暖心互动、相互加油,发挥了文艺鼓舞士气、凝聚力量的独特魅力……历史再一次证明,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

  “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将“坚持人民至上”作为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天地之大,黎元为先。”人民至上也必然成为有理想有抱负的文艺工作者的自觉追求。经过百年奋斗,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作为这一伟大历史进程的见证者、参与者,广大文艺工作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高举人民文艺的旗帜,大力弘扬时代精神,始终牢记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不断破解文艺发展中的难题,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的历史起点上,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在人民创造史诗般的新时代的历史进程中,书写新时代的史诗。

 


 


文艺家协会

联系电话:(010)66048572 电子邮箱:beijingwenlianwang@126.com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前门西大街95号 邮编:100031
版权所有: © 2013-2020 未经授权严禁复制或镜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