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北京市近日在全国各省(区、市)中率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意见》(京政发﹝2015﹞28号)、《首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方案》、《北京市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标准》、《北京市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服务规范》。“1 3”公共文化政策文件(以下简称“1 3”文件)对加快构建首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现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和数字化,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作出了全面部署。日前,北京市文化局相关负责人就“1 3”文件出台的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为首都公共文化建设提供基本遵循
问:我们看到,北京市此次不仅出台了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精神的实施意见,而且是系统化的公共文化政策文件,十分全面,力度很大。请您谈谈制定出台“1 3”文件的背景以及重要意义。
答: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四中全会提出制定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等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一项民心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制度设计,要树立文化民生的理念,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要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习总书记视察北京时提出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四个中心”功能定位,建成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目标,对全市公共文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是我们做好公共文化工作的强大动力。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3月26日,中宣部、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召开专题电视电话会议,部署贯彻落实工作;4月,刘奇葆同志在基层加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电视电话会上提出,将2015年作为基层工作加强年,把抓基层作为今年工作重点,找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着力点,提升服务,建强队伍的要求。北京市认真贯彻中央一系列要求,成立了市文化改革和发展领导小组专项小组,建立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由市文化局牵头,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启动了“1 3”文件的起草制定工作。
“1 3”文件的出台,首先对加强基层公共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件聚焦基层公共文化建设,从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数字化和运营保障等不同角度提出实现路径和方法。我们相信,通过文件的实施,北京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将有更大的改变和提升,更有利于基层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其次,有利于推动公共文化法制化建设。经过多年努力,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四级设施平均覆盖率达到98%,设施总量达到6691个,为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还不平衡,针对基层的法规和规定尚不完善。“1 3”文件的出台,将有利推动公共文化法制化建设,为今后立法工作积累实践经验。三是完善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1 3”政策文件是一个有机整体,是针对基层的全面的制度设计,构成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框架,是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遵循。特别是,创建首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为加强基层公共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抓手和机制保障。
“1 3”文件是一个有机整体
问:请您简要介绍一下北京市制定“1 3”文件的主要目标和内容。
答:制定“1 3”文件的主要目标是,到2020年,率先完成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的达标任务,充分实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和数字化,基本建成均衡发展、供给丰富、服务高效、保障有力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国文化中心的示范作用进一步彰显,市民的基本文化需求得到有效满足,文化素养和文明素质得到明显提升。
“1 3”文件是一个有机整体。“1”是统领,“3”是对“1”的有力支撑。其中,《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意见》分为七部分。第一部分是总体要求,包括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第二部分从设施建设、服务内容方面,构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体系。第三部分着眼于打通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促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推动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第四部分是促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加大政府购买力度,鼓励社会化运营,推动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的多元化。第五部分运用信息技术、互联网、有线电视等手段,加快数字资源建设,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第六部分是创新公共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体制创新,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对接机制。第七部分加大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力度,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各区县政府、市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高度重视基层公共文化建设工作,要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列入本地区、本部门和本领域工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政府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强化财政、设施、人才保障和绩效考核。
“3”是3个支撑文件:《首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方案》借鉴国家示范区创建经验,为基层搭建平台,发挥引领作用,突出首都特色,体现高水平。《北京市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标准》共27条,特点是“2 X”模式,“2”是每个基层设施应建有1个室内多功能厅和1个户外广场,“X”是综合功能,可设置和做强区域综合文化中心;《北京市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服务规范》与《北京市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标准》互为呼应,从软件方面规范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共64条,建设标准和服务规范体现了保基本、保底线、促公平。
关键在“基层”二字
问:“1 3”文件内容十分丰富,请您谈谈主要有什么特色。
答:北京市出台“1 3”文件,历时一年,征求了专家、19个委办局,16个区县政府、文化委,基层代表意见,对所提意见我们进行了认真研究和吸纳。市长王安顺主持召开市政府常委会审议通过,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伟分别召开市委宣传部部务会和市委深改组文化体制改革专项小组会进行研究。文件的特色是,找准了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出发点、关键点和核心点,那就是“基层”二字。因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管是几级体系、几级架构、何种机制,其根本的目的和服务对象都在基层,着力点在基层,生命力在基层,薄弱点也在基层,基层群众对精神文化需求充满了期盼,这是我们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的具体体现。同时,我们也深刻地认识到,基层公共文化建设在宣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发挥着强基固本的重要作用。文化不仅仅具有娱乐功能,更肩负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独特社会功能和作用。
我们在文件起草过程中把握的基本原则:一是以人民为中心,强化服务基层的理念,努力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落实到基层,解决基层难点,推动形成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新常态。二是以共建共享为着力点,强化机制创新,突出机制统筹、资源统筹、使用统筹、经费统筹“四个统筹”,提高综合使用效率。三是以“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数字化”为主线,把“保基本、促公平”贯穿始终,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快速发展。四是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并重,加大政府购买力度,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社会化水平。五是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现代性和时代感,突出服务设施数字化,突出物流配送科学化,突出治理结构专业化。
具体来讲,“1 3”结合市域特点、实际需求和形势发展,在标准化和均等化的基础上又提出社会化和数字化,体现了首都特色。比如,提出街道、乡镇综合文化中心面积要不少于800平方米和1200平方米,社区、行政村综合文化室面积不少于200平方米和300平方米;明确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种类、数量和水平,特别是明确基层综合文化中心、文化室的人均藏书量、人均新增藏书量以及文化辅导培训、公益演出和公益电影放映等文化活动次数;深入推进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工作,提出每周不少于56小时,并应与公众工作时间错开;在行政区划基础上,综合考虑人口、交通等因素,以一刻钟文化服务圈为半径,编制城乡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规划,逐步将乡镇(行政村)综合文化中心(室)纳入到全市管理与服务体系,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配送与运营,打通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从加大政府购买力度、统筹开发各类文化资源、鼓励社会化运营方式、培育文化非营利组织和加强文化志愿服务工作五个方面,推动实现社会化,提出搭建统一的服务平台,鼓励基层实行社会化、专业化运作,促进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的多元化。
推动首都公共文化服务迈向新台阶
问:公共文化服务离不开政府各方面保障,请您介绍一下“1 3”文件提出哪些重要保障措施。
答:目前,全市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建成。2014年,全市人均文化事业费达到115.91元,居全国前列,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还不能与当前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需求相适应,现代化水平还有待提高,服务对接的有效性还有待提升。
因此,在“1 3”文件中,专列第七部分突出强化保障,提出在市文化改革和发展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建立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强化设施保障,严格落实本市居住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指标有关规定,确保公共文化设施与新建、改扩建住宅小区建设同步实施、同步验收,建设单位应及时将公共文化设施移交给区县文化部门管理和使用;强化财政保障,各区县政府、市政府各有关部门应按照首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标准,建立健全本地区、本部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财政保障机制;强化人才保障,各区县政府要为每个街道(乡镇)配备3至4名文化专职工作人员,同时采取政府购买公益服务等多种方式,为每个社区(行政村)配备至少1名群众文化组织员;强化绩效考核,建立市、区县、街道(乡镇)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考核机制,重点加强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资金使用、实施效果、服务效能等方面的监督和评估。
当前,市文化局正按照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有关要求,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二三四五”为总体思路,围绕出政策、建机制、搭平台、树品牌、育人才、促发展、惠民生,不断推动首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迈向新台阶。
一是坚持以服务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强化供需对接,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文化选择权和参与权,根据基层群众需要,为群众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丰富活跃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二是牢固树立阵地意识和文化民生意识“两个意识”,始终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宣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发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三是建立完善公共图书、文化活动、公益演出“三个配送体系”,将各类图书资源纳入到全市图书配送网络,贯通全市基层各站点,为基层提供菜单式、订单式服务,把文化培训、文化辅导等服务输送到基层,统筹各类文化资源,把高质量演出送到基层。四是从宏观政策、设施标准、服务规范和创建水平等方面,解决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管理与服务中存在的“短板”,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实现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和数字化“四个化”。五是实施“五个工程”,即“引领工程”,强化文化法治意识,努力构架统一、完整、高效、务实的文化政策法规体系,不断提高文化治理能力,编制好“十三五”时期公共文化事业发展规划;“提升工程”,开展全国第四次文化馆评估达标,提高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覆盖率和达标率,组织好2015首都市民系列文化活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示范工程”,积极做好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验收和创建工作,启动首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工作;“培训工程”,制定《北京市基层群众文化组织员三年培训规划》,每年培训1000人;“保障工程”,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提高统筹力度,把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纳入到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保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