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暗中与黑暗战斗的英雄——“黑暗骑士蝙蝠侠”的正义能量

[关闭本页] 来源:搜狐动漫      发布时间:2017-11-20

《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黎明》的热映,将蝙蝠侠再次搬上大银幕,故事讲述的又是曾导致“洛阳纸贵”的蝙蝠侠大战超人情节,可以通过现今无比逼真的电影高科技一睹两个“正义联盟”的高手对决,这怎是一个“爽”字了得?

但因之前诺兰版的蝙蝠侠“黑暗骑士三部曲”被无数影迷评为完美无缺,故影片的评价参差不齐。我们更应把《蝙蝠侠大战超人》归入超人系列,它承接的是2013版《超人:钢铁之躯》,故事发生在《超人:钢铁之躯》大都会之战18个月后。这样看来“黑暗骑士三部曲”便依然独立。

蝙蝠侠电影溯源

蝙蝠侠在1939年的《侦探漫画》第27期上首次登场,之后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作品中,蝙蝠侠的风格也曾有跌宕的变化。起初,蝙蝠侠只是绞杀罪案的硬汉,40年代助手罗宾的出现使蝙蝠侠多了丝父性慈爱,50年代蝙蝠侠与超人联手确定了其超级英雄的地位,而到了60年代,蝙蝠侠更成为了“正义联盟”七巨头之一。

虽然在40年代,蝙蝠侠就有了自己的连续剧集,但到了1966年,莱斯利·马丁逊导演的《蝙蝠侠》才是其第一部电影。不过这部电影波澜不惊、口碑不佳,在蝙蝠侠发展史上地位平庸。此后直到1989年开始,蒂姆·伯顿执导了三部蝙蝠侠(《蝙蝠侠》(1989)、《蝙蝠侠归来》(1992)、《永远的蝙蝠侠》(1995)),才使蝙蝠侠的电影有了第一次辉煌。可惜乔·舒马赫没有关注观众口味的变化,这导致他在1997年继承之前浮夸华丽风格所导演的《蝙蝠侠与罗宾》遭遇了票房滑铁卢,创造了蝙蝠侠历史上最惨淡的影片,进而令整部电影系列都被视为票房毒药,从此乏人问津。

这种局面直到七年后克里斯托弗·诺兰导演了蝙蝠侠“黑暗骑士三部曲”才发生了改观。“黑暗骑士三部曲”包含了《蝙蝠侠:侠影之谜》(2005)、《蝙蝠侠:黑暗骑士》(2008)、《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2012)。第一部甫一上映,就逆袭成功,获得数亿美金的票房和奥斯卡等多项提名及奖项。后两部顺势而为,一气呵成,蝙蝠侠黑暗骑士三部曲完全打破了传统蝙蝠侠故事的套路,更加注重挖掘这位正义联盟中没有超能力的凡人英雄的成长历程,影片对人物性格、心理刻画和对正义、社会革命等问题的探讨在让观众坐享视觉盛宴的同时还能引发深思,有所感悟,其立意和思想高度完全超越了同类的超级英雄主题电影,无可争议的加冕超级英雄电影中不可多得的经典之冠。

黑暗造就了黑暗骑士

蝙蝠侠是正义联盟中唯一没有超能力的凡人超级英雄,这本身就让蝙蝠侠更为“亲民”。他并非天赋异禀,他与普通人一样有恐惧、会受伤、会失意沉沦,但他却有高于一般人的不屈意志!这个角度看来,蝙蝠侠故事可以是人类后天习得的重要性的一个有力佐证——同样不幸的经历、灰暗不堪的背景,一方面让布鲁斯·韦恩成为蝙蝠侠,另一方面也养成了“小丑”这样为犯罪而犯罪的经典形象。

虽然蝙蝠侠与超人一样,有着双重身份——在白天或公众场合,他是轻浮帅气的纨绔子弟标准富二代布鲁斯·韦恩,但在夜晚在罪案面前,他是让人闻风丧胆的蝙蝠侠——但他与超人又有着巨大的不同,他不像超人天生就有超能力,他是在痛失双亲后游历世界经过艰苦卓绝的训练辅之以高科技才成为超级英雄。这位英雄始终与自己内心深处的恐惧在战斗,他的每一次飞跃,可以说都是因为对自己这份恐惧有了更深的认识。

非但如此,我们这位孤胆英雄还总是在思考要不要放弃继续做超级英雄。一方面,他更希望通过社会法制的完善和道德正义的有效约束使“英雄无用武之地”,而另一方面,他也是希望回归到与瑞秋·道斯携手的平凡生活中去。做超级英雄做得如此忧郁、挣扎的,可谓世所罕见。而蝙蝠侠大概就是因为这种不完美的完美,这种层次丰富的性格特征,才更加吸引人。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蝙蝠侠之所以成为蝙蝠侠,是因为有小丑和贝恩,他们同样诞生在这个晦暗不公的社会,却走向了更加暗黑的反社会犯罪之路。在第二部《黑暗骑士》中,小丑的硬币很好隐喻了蝙蝠侠之于小丑,正是这个社会中镜子的不同两面,仔细审视,他们原来有那么多相似之处,小丑的身世恐怕比蝙蝠侠要更为可怜。这到底是小丑的错,还是社会的错?蝙蝠侠的理性和逻辑无法理解、想象小丑的犯罪动机,好比夏虫不可语冰、白天不懂夜的黑。这种极端的两面性,难道不能让人对小丑生出一丝同情?贝恩与小丑不同,理性、强壮、冷血,可在最后当我们得知他的过去尤其是他对米兰达·泰特执著的爱并不逊于布鲁斯·韦恩对瑞秋的感情时,我们是不是也会对他的悲惨遭遇生出一丝同情?而在这种复杂的同情中,我们难道不能更深刻领会布鲁斯·韦恩作为蝙蝠侠的犹豫、忧郁和挣扎?

在“黑暗骑士”系列中,几乎每个人物都形象丰满:有出淤泥而不染的正义警官吉姆·戈登,也有过于偏执导致双面性格的检察官哈维·丹特,有正直勇敢后来成为罗宾的约翰·布莱克,也有内心善良的猫女大盗塞丽娜·凯尔……这些人物个个都是立体的,每个人都不乏细节的刻画,并且通过人物的描述,让我们看到坏人也有可怜之处,英雄也有软弱的一面,从而更加理解故事所处的扭曲、晦暗的社会背景,更加领悟蝙蝠侠作为英雄的孤单。

人性和正义的拷问

超级英雄的电影往往过于注重特效和打斗效果,忽略剧本的构建,这使得剧情苍白、人物平面。而“黑暗骑士三部曲”最大的亮点就在于突破了这一传统,它不但带给我们惊艳和震撼,也让我们受到人性善恶、何为正义这样残酷和沉重的话题的拷问。

第二部中的“小丑”角色是影史上罪犯形象的经典,他对于人性的认识深入肯綮,他比蝙蝠侠更能洞悉什么是恐惧!因此他才能把所有人玩弄于鼓掌。小丑认为,所谓的文明人不到威胁自身利益的时刻,谁都想摆出一副正义凌然的样子,在绝望的环境里,他们就会撕去伪装,互相撕咬。在他看来,蝙蝠侠在民众眼中也不过是和他一样的“怪物”,只要苗头不对,这个捍卫正义、维持治安的英雄也会离弃。他一针见血的指出,“在这个世界上光明与黑暗的力量永远都是一对双胞胎”,正是因为有蝙蝠侠,他才变得完整,他和蝙蝠侠根本就是同一种人,只是站在了天平的两端。

虽然在电影的结局,我们貌似看到了人性中善良的一面,两个船上的人都没有按动炸弹的按钮,但是小丑真的说错了吗?在面临选择的时候瑞秋的死让原本作为正义代表的检察官哈维·丹特失去理智变成了邪恶的两面人,投奔黑暗,把原本坚守的弃之不顾,认为唯一的道德准则是运气,唯有运气没有偏颇,没有成见,公平十足——某种角度来说,小丑真的输了吗?

而对于正义的思考,在三部曲中都有体现。

蝙蝠侠有自己的原则,无论罪犯如何罪大恶极,他都不会杀人,他在一个法律失效的社会坚守信念,把罪犯交给法律去判决,但是他的另一些行为,也游走在法律边缘——譬如他对罪犯施以私刑。蝙蝠侠代表的正义在第一部《侠影之谜》中就有了很好的对照,他与恩师忍者大师杜卡的决裂代表了两者在“正义”上的分歧,前者要的是救赎,后者想的是毁灭。以正义之名行不义之事是很多恐怖主义恐怖行径的惯用伎俩,最令人害怕的是在这伪正义的幌子下,很多不知就里的人很难分辨是非。在《黑暗骑士崛起》中的贝恩,何尝没有正义的大旗,但是贝恩和杜卡的“正义”实际都是基于自私的个人目的,这种“正义”和“复仇”的界限模糊不清。而蝙蝠侠为了正义,却宁可牺牲自己,去承担哈维·丹特的过错,让自己黯然消失在无尽的黑夜中。然而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想,蝙蝠侠自己毁灭了代表正义的蝙蝠侠形象,这是否很嘲讽很矛盾?究竟如何去维护正义,或许影片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但在电影的最终观众或许会得到一些启示——正义需要每一个人勇敢地站出来,好比哥谭市哪些冲锋陷阵的警察,正义也需要不断的传承,好比罗宾的接棒。正如电影结尾部分的台词:“蝙蝠侠仅仅是一个符号,任何人都可以成为蝙蝠侠”。

阶层革命的反思

狄更斯的名著《双城记》(A Tale of Two Cities)给了导演诺兰不少灵感和启发,因此我们在“黑暗骑士三部曲”的终章依稀看到了法国大革命的影子,金融资本家和平民阶层的对立和斗争也史无前例的带入到超级英雄电影中。

虽然电影对革命和暴政的话题并未深入挖掘,但显然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美国社会形态和社会矛盾的浓缩和折射。当原本夹杂在金融财阀、政客与哥谭市普通劳苦大众之间的邪恶黑帮势力被铲除后,两个阶层间的矛盾反而日趋严重。猫女赛琳娜就是这种矛盾社会的典型代表,她内心善良,一心向抹掉过去重新开始,却总不如愿。

在《黑暗骑士崛起》中,小丑的个人恐怖主义已经上升为贝恩的有组织有思想的意识形态传播,无数平民百姓加入到这场所谓的“革命”中去,参与打砸抢,把剥削自己的富人的家当做自己的家,还煞有其事的组成听证会,判罚富人死刑或者流放。这种充满类似民粹注意暴动的运动让我们看到很多历史事件的影子,如果越过道德的边界,影武者联盟的一切行为都变得可以理解。善与恶在此时会变的模糊不清,每个人都以为站在善的一边但其实却未必。这个时候,哥谭市需要精神领袖,需要蝙蝠侠。关键不在于蝙蝠侠是谁,而在于蝙蝠侠代表什么。

当猫女警告蝙蝠侠要忘记哥谭市的暴民,因为他已经给了这些暴民所有的东西时,他轻声答道:“不是所有,还不是”。蝙蝠侠心中的痛苦和遗憾是因为他之前那么多年的努力,仍没有做到引领人民内心的善恶和正义,或许他不得不以更大的牺牲来换回这一切。而从旁观者,更大的痛苦和遗憾是,人民大概只有在经历这样的“暴动革命”的洗礼反思之后,才能真正遵从内心更正确的抉择!

蝙蝠侠已经上升为一种正义标识,在人们心中播撒正义的种子,并被永远传承,接续!

原创文章,已刊登《文化月刊》杂志。


文艺家协会

联系电话:(010)66048572 电子邮箱:beijingwenlianwang@126.com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前门西大街95号 邮编:100031
版权所有: © 2013-2020 未经授权严禁复制或镜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