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能打败《流浪星球》,《上海堡垒》映射出国产类型电影所需面对的问题颇多
年初的一部《流浪地球》,在影迷当中建立起对国产科幻电影的高度期待后,《上海堡垒》又在8月9日如约而至。《流浪地球》中,是来自中国的宇航员将地球从自然灾难中拯救出来,《上海堡垒》中,中国的防御力量作为地球最后的堡垒,对抗的是外星武装入侵。这样的剧情设定,风险显而易见,面对已经把外星人入侵这个题材拍得滚瓜烂熟的好莱坞科幻片,国产科幻大片的成色将被观众进行清晰直观的检验。
从《上海堡垒》首映日的表现来看,观众反应不一,呈现了两极化的倾向。既有人充分肯定其制作水准颇具国际范儿,尤其是若干特效场景直逼好莱坞大片,也有声音认为这部作品和国内外优秀的同类影片相比,还在主题内涵、剧情结构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距。在笔者看来,这两种声音一褒一贬,却都有可取之处,甚至可以说并不矛盾。因为这两种结论,实际上是在不同的参照系之下得出的。
首先应当承认,《上海堡垒》具备了一部科幻电影应有的各个基础性要素,能够实现观众对这类影片的基本期待。但是,在暑期档这个竞争激烈的时段,在科幻电影这个已经高度成熟的类型片领域,如果用更高的标准来看,《上海堡垒》的不足也是明显的。很多影迷在影评网站上给这部电影打出的低分,很大程度上就是将其和那些自己心目中的经典性作品相对照的结果。首先《上海堡垒》的主题、剧情都缺乏新意。地球遭受外星人入侵,经过艰难反击最终击败了星际侵略者,《上海堡垒》这一核心剧情其实并不新鲜。从细部来说,外星母舰和“捕食者”的形态和空战场景,也让人有似曾相识之感。男主人公江洋驾机冲向外星母舰,以自己为目标引导上海大炮开火的桥段,想必也让不少影迷联想到了一些著名影片中的剧情设计。
另外,该片在结构上也还有值得商榷之处。比如在片头,德尔塔母舰将地球能源“仙藤”抽取后,究竟给地球上的各大都市造成什么样的毁灭性后果,影片并未通过画面语言交代清楚。这些特效镜头固然耗资不菲,但是,如果这部分内容仅仅由画外音来呈现的话,显然难以带给观众足够的心理铺垫,也就使得上海这一人类保卫地球家园的最后堡垒的意义打了折扣。
再从感情戏的比例来看,影片显然是把鹿晗饰演的指挥官江洋和舒淇饰演的司令官林楠之间的微妙情愫作为了故事副线。从吸引粉丝入场、跳出单一化的剧情线索等方面来看,这一设计有其益处。但爱情始终是一种小我式的情感,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国际主义等大我情怀不能等量齐观。在《上海堡垒》中,这条感情线始终单线行进,没有和上海保卫战这一故事主线产生实质关联。而在《流浪地球》中,吴京饰演的宇航员刘培强把对儿子的爱化为牺牲自我、拯救人类的信念,让“小我”和“大我”相互融合,升华了电影主题。《上海堡垒》中感情戏比重过大、游离于故事主线的情形,其实是创作思路不清晰所致,创作者似乎尚未把目标观众明确设定为鹿晗的粉丝、偶像剧的拥趸,还是科幻片的影迷。
其实,对于更加深入地剖析《上海堡垒》的得失利弊而言,各种声音都有其价值,中国的电影创作者应当通过这些讨论,对类型片作为文化产品特有的商业模式和电影作为艺术作品应当具备的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进行更深的思索。美国类型电影的制作模式和营销力度,的确给其他国家的这类创作构成了压力,所以,我们就必须更加积极从本国的创作资源和国情特点出发,从本国观众观看电影、欣赏艺术的传统出发,既充分借鉴世界范围内的成功经验,又要力争在剧情、主题等方面实现创新突破。《流浪地球》《红海行动》为什么能实现票房、口碑的双赢?原因就是这些影片在宏大的故事设定、国际主义的正面价值观等方面做到了以我为主,打破了好莱坞同类影片的常规模式。由此来看,在我国电影创作中的技术手段已经迫近甚至达到国际水准的情况下,如何在作品中更准确饱满地凝聚主题、更生动有力地表达价值观,对于国产类型电影来说,还是一堂需要继续努力做好的功课。◆ 邱振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