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忆莲在本季《歌手》中夺冠
《我是歌手》第五季因种种原因更名为《歌手》在湖南卫视及芒果TV、爱奇艺等网络平台播出。近期本季节目结束,香港歌手林忆莲获得冠军。总体而言,整个节目呈现出疲软的状态,除了选手迪玛希的被发现以及歌曲《成都》的突然爆红,节目可圈可点之处并不多,虽然决赛之夜节目组给出了“全国网收视率1.28,份额10.45%;城域收视率1.76,份额12.6%,数据再创新高,一度问鼎各大榜单,先后拿下话题总榜第一、微博电视指数第一、疯狂综艺榜第一、百度指数第一”的影响力数据,但节目真正意义上是一期比一期显现出其颓势。尤其是节目的后半段,几乎是前几季歌手的集体回炉,审美疲劳的压力促使节目使出了不少必杀技,节目组为了挽救持续下滑的节目收视率,通过大量的资本运作进行节目大制作、邀请大牌歌手加盟,邀请多名殿堂级音乐人做点评支持,在歌手选择上愈加大牌化,就连很多坊间谣传不可能登上《歌手》舞台的歌手最终也参加了。数亿元的制作成本使得节目成为“电视大片”,但电视大片能否守住下滑的收视仍是一个未知数,尤其是仅仅靠几位大牌歌手的不断返场已经不能挽留观众了。
最近几年,资本频频流入音乐产业,搅动整个产业格局,音乐电视节目也获得青睐。充足资本的介入使得电视节目进入电视大片时代,节目通过烧钱进行大制作,音响设备、舞台置景等硬件也是高度发烧,歌单选择上也通过资本购买大量的优质版权。《歌手》每期节目的成本几百万元,一整季下来的成本数以亿计。歌手是资本运作中重要的一环。很多人会有疑问,究竟是什么把这些歌手打动了,难道真是如节目中导播播出的那样,歌手都是被情怀打动云云?答案其实是金钱。朴树的回答干净利落,在参加《跨界歌王》之后接受采访,称自己很缺钱。尤其是在唱片业几乎死亡的今天,歌手只能转战电视台以赚取出场费的形式弥补损失。
从《歌手》构成来看,老中青多代歌手同台,有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成名的老歌手,也有时下流行的年轻一代;空间上遍布海峡两岸及香港地区,并引入代表国际力量的歌手;演唱曲目上,风格也更加多元化,目的在于让观众面达到最广。高新技术支持也是节目创新的保证。当代音乐产业是一种技术引领的产业,尤其是云技术的发展,不光能在云端储存音乐,还能通过云计算将音乐较为准确地推送到受众那里。电视音乐节目也注意到这一点,通过受众的口味选择来确定曲目,如“惊曲榜”(《梦想的声音》)“票选歌曲”(《天籁之战》)都是如此。《歌手》也通过云计算综合各大音乐平台数据,挑选出了最有可能受欢迎的歌曲供歌手演唱,并且首期歌手出场顺序也根据观众对歌曲的期待值排序。
节目充分利用前文本优势,在没有确定能获利的新IP开发出来,依旧用保险的品牌,于是就有了一档节目延续很多季,延续数年。前几季的歌手大都来自“东方风云榜”的历届最受欢迎歌手,如孙楠、韩红、羽泉等,人气本身是经过了市场检验的。节目内容也完全依赖前文本,即经典歌曲的翻唱,经典的曲目已经成为一种群体选出来的经典,本来就有着极高的欢迎度。翻唱本身能提高原作的水准,增加自身新异性和市场竞争力,实现创造性和意义的再生,从而为进一步流行提供保障。
除此之外,成熟平台的号召力(台湾音乐人甚至以能否登上《我是歌手》的舞台而判定歌手是否成功,事实也证明了这条定理的正确性,台湾金曲奖以此为风向标)、亘古不变的花边新闻造势(在节目播出前几个月,就有爆料称节目组同时邀请那英、田震,而两人的历史恩怨也再度进入人们视线。歌手猜想也时不时引起骚动,在节目快播出之前仍有人员变动的消息传出)、国际范儿(节目体现了国际范儿与国际视野,国外同样也是铺天盖地的电视娱乐节目,很多也是探索性质的,并不一定成功。传入中国的大都是已经经过市场检验的成功版本。中国近几年电视荧屏上的数十档电视娱乐节目都是从国外引进的)等因素,共同促成了《歌手》仍有一定收视率。
电视音乐节目终归是披着艺术外衣的娱乐,休闲娱乐是其唯一目的,艺术应有的疼痛感消失。制造虚幻的、暂时的、片刻的神圣感,这是一项集体合谋的商业项目,节目是其产品,涉及歌手、嘉宾、主持人、点评人、媒体评审团、受众、广告商等庞大的集群。
2017年的电视荧屏上,音乐类节目将瘦身不少。不过这并不是市场本身优胜劣汰的结果,而是相关部门出面调控的结果。这其实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首先,门槛限制让能够获得相应资格的电视台获得优越感,且在没有更多竞争对手的情况下养成一种惰性,无需创新也有收视率的保证,毕竟供小于求。当少数几家电视台获取高额收益之后,就有大量的财力购买国外现成的节目模式,最终导致国内电视荧屏充斥的都是国外引进节目。小的电视台没有资格参与竞争,也没有财力继续跟进,最终彻底离开此场域。例如前几年的《大地飞歌》《中国藏歌会》等本土音乐节目只是昙花一现。虽然宏观政策上有利于部分节目的发展,但“限娱”并不能真正迎来“创新”。
其次,大制作、大牌歌手加盟的电视大片在短期内是收视的保证,但大片也不一定能守住下滑的收视率,多元化的音乐、多样化的节目形式、多模态的传播形式才是节目收视的关键。透过本季《歌手》节目,可以发现节目已经在进行全新的尝试。表面看来,电视音乐节目的花样不断翻新,但是真正的创新较少,收到的成效也不是很明显。满屏的电视音乐节目都是往年节目的延续,或改个名字、或名字都不改继续播出。还有很多节目虽然是第一次露面,但模式并不新鲜,大都是集合了悬疑推理、素人比拼、歌唱对决等元素,要好听好看还要好玩,纯粹音乐的比例递减,综艺的成分大比例增加。
最后,收视率的下滑是整个电视生态面临的局面。电视业整体陷入困境,寻求合理的转型之路是历史必然。电视台的生存困境并不意味着观众的需求不足,相反,随着时代的发展,民众的需求只会越来越多,只是需要更多创新的途径。未来电视业的发展需要探索更多的商业模式,包括节目周边产品衍生、版权输出、广告赞助新模式、节目品牌价值等等。新的一年,音乐娱乐节目似乎开启了反思模式,在千篇一律的模式化中不时闪现出创新的火花,有如此广泛的受众基础、如此多的资本流入、有各种高新技术的涌现、有这么多年的经验积累,电视音乐节目的未来仍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