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四季《中国好声音》看音乐的互联网运营
第四季《中国好声音》海报
要问这个夏天最火爆的综艺节目是哪个,非《中国好声音》莫属。当下,第四季《中国好声音》正在火热播出,荧屏、网络全面开花。据央视索福瑞(CSM)收视率数据,第四季《中国好声音》首期CSM50城和CSM全国网收视率分别为5.31和2.72,拿下统计当天所有时段所有节目收视冠军,并刷新中国电视综艺节目首播收视纪录。独家视频平台腾讯视频数据显示,第四季《中国好声音》正片上线10分钟播放量130万,1小时破千万,16小时突破1亿大关,创综艺节目最快破亿纪录。可以说,《中国好声音》经过四季的筹备和播出,其互联网立体化运营生态链已初见雏形。
那么,让我们来看看“中国好声音”的网络连锁效应是怎么引发的。
1.视频网站:腾讯视频
第四季《中国好声音》每周五21:10在浙江卫视首播,21:40在腾讯视频同步更新。腾讯视频连续两年作为《中国好声音》的独家视频平台,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大量固定观众。
除了正片,《有料好声音》《剧透好声音》《重返好声音》《约吧好声音》《好声音正传》《真声音》《不能说的秘密》《探班好声音》等原创节目,《驻组笔记》《最新消息》《专访消息》《行业发声》《乐评人说》等新闻资讯、《中国好声音》图集,满足了网友对于《中国好声音》多角度的内容需求。截至2015年7月27日19时,包括以上衍生原创节目、预告片、资讯新闻、正片等在内的专题,总播放量突破8亿。网友评论专区截至2015年7月27日19时,评论总数达到107274条。
今年《中国好声音》创新了网友互动方式,比如:在腾讯视频观看节目的用户可以边看视频边进行弹幕吐槽,学员演唱歌曲时还可“为TA加油”以及“对金曲进行点评”。截至7月27日19时,网站累计弹幕数达到153万,金曲投票参与人次221万,学员总人气值3128万。
2.音乐网站:QQ音乐
QQ音乐作为第四季《中国好声音》的独家首播网站,开辟专区于第一时间同步歌曲,为用户提供正版在线试听和下载。截至7月23日19时,用户通过QQ音乐试听《中国好声音》的总量已突破3亿,平均每首歌曲的试听次数达到3750万次。
此外,QQ音乐独家策划了《好声音会客厅》《追踪好声音》《乐谈》,实时推送内幕点评、网友评论,更有“零时差专辑”“好声音榜单”“明星弹幕”“疯狂竞猜”“边听边唱”五大玩法,并设置了《中国好声音》官方手游《全民偶像》,多重用户体验立体享受“好声音”。
3.微博:官博 话题
当年的第一季《中国好声音》以微博作为主阵地之一,借助官方微博和名人微博转发获得了大量粉丝。2012年笔者观看第一季《中国好声音》时,也是边看电视边刷微博@“中国好声音”@好友,玩的不亦乐乎。第一季首播之后,微博被微博女王姚晨、歌手李玟评论转发,冯小刚、陈建州、吴佩慈、张靓颖、李湘、王珞丹、央视名嘴张灵泉等社会名人纷纷关注,多条微博的转发评论突破十万。粉丝效应使得《中国好声音》迅速获得了大量关注,知名度迅速提高。目前《中国好声音》官方微博已有粉丝198万。同时,“中国好声音”的话题热度高居不下,目前拥有粉丝16.9万,阅读数89.3亿。此外周杰伦的人气加盟和学员的精彩表现也刷上了实时热搜榜。
微博作为web3.0时代的产物,更注重用户的个性化和信息的即时性。利用微博与观众互动,也是《中国好声音》从第一季以来就一直延续的做法。第四季《中国好声音》通过官方微博发布新的互动方法,包括点评学员抢红包,参与好声音加油榜,通过微博相机与导师贴纸合影等。
4.微信:公众号 朋友圈推广
第四季《中国好声音》微信公众号在每期节目播出前进行预告,介绍当期节目的精彩看点,用户可及时进行回复评论,并首次在朋友圈推广。直播当晚,用户可以使用微信摇一摇TV进入微信内活动页面,选手在场上期间用户可参与答题,点击导师头像竞猜选手去向并赢取礼品。截至直播结束,累积参与直播互动的用户数达892万,其中摇一摇参与人数达330万。
5.移动终端APP
第四季《中国好声音》通过腾讯视频APP、QQ音乐APP、微博APP、微信APP,满足了大量手机、iPad用户的视听需求,同时也带动了这些终端APP的下载量。目前,腾讯视频移动客户端位居App Store免费排行榜第三位,QQ音乐位居音乐类免费排行榜第一位。
6.搜索引擎
在百度以“中国好声音第四季”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网页有76页,每页10条,总共大概有760条,内容涵盖了新闻资讯、图片、歌曲、视频等,并囊括了前几季的信息。
如上所述,第四季《中国好声音》电脑端、手机端全覆盖,视频、音乐、游戏、社交工具一网打尽,“综艺王”的称号可谓当仁不让。
音乐的互联网应用体现
百度音乐网站截图(上)、音悦台网站截图(下)
iTunes截图(上)、虾米音乐VIP会员收费(左下)、QQ音乐APP截图(右下)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互联网不仅仅是人们用来获取资讯的工具,它已经渐渐从消费领域拓展到生产领域。百度、QQ、淘宝、京东、支付宝的成功无不显示着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推动能量。《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等音乐类综艺节目的互联网运营向人们展示了“互联网 音乐”的一种生产模式。
曾几何时,互联网刚刚进入音乐产业之时,免费的午餐让人们尝到了甜头,唱片销量锐减,音乐界充斥着“唱片已死”的哀鸣。似乎音乐产业到了萧肃的冬天。那么,今天的音乐产业真的奄奄一息么?来看一组数据。
据《2014中国音乐产业发展报告》,2013年中国音乐产业总体规模已达2716亿元人民币。音乐产业的体量超过动漫产业、电影产业、网络游戏产业等娱乐产业,率先成为文化娱乐行业中的千亿级产业。在整个音乐产业中,数字音乐市场规模达到440.7亿元人民币。其中,无线音乐市场规模达398.1亿元,在线音乐市场规模达43.6亿元。2013年数字音乐用户数量达到4.53亿人以上,规模以上提供音乐产品或音乐服务内容的企业数量达到695家。数字音乐的传播、消费、体验模式日新月异,显示出巨大的市场发展潜力。
近几年来,中国的音乐产业经历着从传统唱片业到数字产业的快速转变,逐渐呈现数字化、移动化、大众化的发展趋势。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管理司副司长许正明曾用两个例子表明了我国音乐市场消费能力和市场潜力的巨大——“其一,目前我国每天通过网络下载音乐超过2亿次,中国移动无线音乐基地年销售已超过200亿元;其二,今年(2013年)夏天的《中国好声音》第三季播出创造了近6%的收视率。”
那么,转变中的中国音乐产业在哪些方面体现了音乐与互联网的融合呢?
数字音乐终端
数字音乐终端设备主要有电脑PC端和以手机、iPad为代表的移动终端设备。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进步,智能手机性能提升、价格降低,以及移动流量资费的下调,大批电脑PC端用户涌向手机、iPad等移动端,手机网民已经形成庞大规模,并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数字音乐用户4.8亿,手机音乐用户3.8亿,分别占各类应用的72%和65%。
数字音乐终端具有时空开放性,可随时随地欣赏音乐;存储功能强大而且易长久储存;互动性强,用户之间可进行即时的交流;手机iPad相较电脑更易于携带,有专门的音乐手机满足用户需求;各个品牌的终端设备为自己量身打造的音乐商店,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iTunes。随着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相当一部分人同时拥有多个数字音乐终端设备,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选择终端应用、下载或收藏歌曲,完全是个人行为,并且具有一定的私密性。
数字音乐载体
1.数字音乐网站
除上文中提到的QQ视频和QQ音乐,数字音乐网站还包括了以百度音乐为代表的搜索引擎类网站、以音悦台为代表的专业门户网站。
QQ音乐与腾讯QQ、腾讯微博、微信的互动、关联,为自己赢得了大批腾讯老用户。百度音乐通过关键词搜索和推送,满足了用户对碎片化信息的快速获取,而百度的个人云储存服务给用户提供了超大的音乐存储空间,通过百度云端账号在电脑、手机、iPad等不同终端设备上随时分享。音悦台对音乐细致专业的分类(如地区、风格),满足了用户个性化需求,自制节目的推出摆脱了音乐网站仅仅作为音乐播放器的单一模式,社区功能的开发吸引了粉丝和音乐人的加入,商城也体现了线上音乐交易的基本形式。
另外值得关注的一个类型是乐团、剧院的官方网站。以国家大剧院为例,此类网站大多立足自身情况,提供剧院(或)乐团概况、演出资讯、活动资讯、音乐欣赏,国家大剧院网站开放了网上购票通道和合作招商。此类网站的优势在于他们是音乐的直接提供者,而前者音乐资源来源于内容提供商,即唱片公司。
2.移动终端音乐APP
智能手机全面普及,移动通讯技术接连升级换代,促使APP在2009-2012年短短几年间层出不穷,发展成“装机必备”。据移动广告网络inMobi2013年3月的调查显示,中国四分之三的iOS和安卓系统用户该月使用手机APP个数达6个以上,其中27%的用户使用APP数量多于21个。截至2013年底,仅苹果移动应用商店供中国大陆地区的音乐类产品就约达3.1万个。音乐APP将是下一步音乐网站的发展重点。
在此背景下,各大音乐网站纷纷推出APP客户端,将其电脑PC端的内容和服务移植到手机等移动设备终端。此类APP不同于iTunes和单纯的音乐下载工具。只需一键安装,具有音乐网站网页版的大多数功能,更易于操作,细节更到位,用户体验更强。
3.微博、微信等社交工具
《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微博客用户规模为2.04亿,网民使用率为30.6%,手机端微博客用户数为1.62亿,使用率为27.3%。手机端微博客用户占总体的79.4%,比2014年底上升了10.7%。网民中即时通信用户的规模达到6.06亿,较去年底增长了1850万人,占网民总体的90.8%,其中手机即时通信用户5.40亿,较去年底增长了3256万人,占手机网民的91%。
微博由于其简短灵活性、即时性、草根性,可以迅速在“关注”的圈子里传播消息。在新浪微博以“音乐”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总信息量达4.5亿,相关用户超过6700万,不乏各音乐网站的官方微博。大V们的评论转发可迅速获得其粉丝的关注,《中国好声音》官方微博的营销已经证明了这点。微信作为即时通信工具,在添加好友之后便可在朋友圈看到对方分享的音乐,相对私密。
总的来说,微博、微信这种社交工具与音乐网站、音乐APP形成强关系链,音乐网站都有自己的官方微博账号和微信公众号,音乐网站和APP借助社交工具进一步扩张。2015年年初《我是歌手3》热播,同样是QQ音乐取得了节目的独家播放版权。QQ音乐APP借助微信朋友圈音乐分享功能推动了其在移动端的迅速扩张。
数字音乐营销
随着互联网与音乐产业融合程度的不断加深,新的营销模式慢慢显现。
《2014中国音乐产业发展报告》显示,网络销售已成为实体唱片、音乐图书出版等实体产品行业的主要销售渠道之一,销售形式由线下转为线上。国家大剧院开通“演出购票”通道,用户可查询演出信息,了解演出各项详细信息,自行选择演出日期、演出座次价位,还有各种优惠信息。淘宝、京东、当当等购物平台联合支付宝、网上银行、财付通等支付方式满足了用户足不出户购买实物的需求。
音乐网站也逐渐探索收费模式。收费由音乐版权问题而产生,具体收费模式为:音乐网站向唱片公司购买正版音乐,版权合理合法支付,用户付费买单。收费形式大致为会员收费、单曲收费等。以虾米音乐为例,用户可免费试听,但是下载320K码率的高音质音乐需要选择包月或者单曲付费的方式。豆瓣FM的付费版本“豆瓣FM Pro”定价为每月10元,提供比普通版更高音质的音乐,并且可享受“去广告”的服务。
另外,付费直播演唱会也让音乐人看到一条光明大道。乐视网打造的线上直播汪峰鸟巢演唱会共创收225万元。用户只需花费30元,便可观看一场4K超清拍摄技术、20多个拍摄机位、杜比5.1环绕立体声呈现的音乐会,“现场感”十足,观看效果秒杀现场观看,并且可以无限次点播。这种新潮方式吸引了不少网友体验。
可以看到,音乐产业正迎来新的生机,互联网与音乐下一步的融合必将更加深入、更加成熟。数字音乐将面临从“搜歌、听歌”的单一功能向资本整合、营销等多功能的转型。音乐产业促进工作委员会委员毛凤坤曾坦言,发展音乐产业当下是最好的时机,因为这个产业产生价值的环节发生了变化,这也是由于技术革命带来了产业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