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的边疆》剧照
《外滩钟声》剧照
《大江大河》剧照
回顾近两年的电视剧市场,年代剧再度成为行业“新宠”,占据了一定的市场空间,基本上与现实题材剧平分秋色,呈现翻盘崛起、势头强劲的发展态势。
回溯中国电视剧60年的发展历程,年代剧是一个较为年轻的电视剧类型,这一剧种的提法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的港台地区,1980年港版的《上海滩》被业界公认为是年代剧的雏形。在内地,1985年京派剧《四世同堂》算得上是早期年代剧的代表作品,彼时的年代剧尚处于类型化发展的探索期。直到2001年《大宅门》的播出才真正掀起了年代剧的热潮,随后的《橘子红了》《金粉世家》《京华烟云》《大染坊》《乔家大院》《闯关东》更是将年代剧推向了井喷式发展。年代剧这一类型剧逐渐趋于成熟,也被界定为以清末民初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这一时间段作为历史背景,立足“个人、家族、国家”,以家族兴衰更替映照时代风云变幻的剧种。
2010年前后,年代剧在获得市场认可后曾一度陷入跟风效仿的窘境,再加之其他类型剧的迅速兴起、多面夹击,传统意义上的年代剧步入了销声匿迹的边缘。随着电视剧创作的不断实践,年代剧的内涵与外延随之不断丰富,它的时代背景不再局限于中国近代时期,有些延至1949年后到上世纪90年代乃至新世纪,而以顺时线性结构展现家族与个体在历史、在时代洪流下的叙事,是其不变的创作特征。
经历了长达近十年的探索,年代剧逆流而上、再度回暖。如果说2017年的《那年花开月正圆》是年代剧破冰之作,那么2018年便是开启了一个“后年代剧”时代。在回归现实主义、警惕“伪现实主义”的号召下,2018年涌现出一大批献礼改革开放40周年的年代剧,以现实主义剧作新标杆《大江大河》为代表,《爱情的边疆》《外滩钟声》《风再起时》《楼外楼》《最美的青春》《那些年,我们正年轻》《你迟到的许多年》《正阳门下小女人》《我们的四十年》《那座城这家人》等风格迥异、内容多元的年代剧轮番登场,成为去年国产电视剧市场的一大亮点。
相较于传统年代剧,“后年代剧”有继承与坚持,也有创新与突破,在年代剧原有特色的基础上,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元素。
坚守现实主义创作,实现创新表达
当下,现实主义创作是中国电视剧高质量发展的方向,2018年更是被视为“现实主义回归年”,所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些现实主义剧作扎根生活、扎根人民,传递社会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年代剧讲述的是关于家族与个体在历史、时代洪流中的故事,有些或许不是当代的故事,但其中展露的精神风貌和时代气质却应当是能够照拂当代的。“后年代剧”的最大特征就是坚守现实主义创作,突破传统年代剧的套路模式,实现年代剧与现实社会的有效连接和创新表达。
年代剧的现实主义创作往往更聚焦于宏大历史背景下平凡小人物的不平凡人生,洞察故事背后的精神力量,用主流价值观引领时代发展的潮流。如《正阳门下小女人》以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时代巨变为背景,用平民视角呈现了女性创业奋斗史,在潜移默化中传递出为人、从商的励志宝典;《爱情的边疆》的故事也发生在上世纪50年代末以来的时代背景下,讲述了一段长达半个世纪的跨国爱情故事,展现了一代人在苦难时期的妥协与坚持,人与人之间唯有彼此珍爱,才能得到温暖的回馈和美满的结局。这些年代剧以最真实的笔触再现了一段特定时期跨度下小人物的生存状态、情感世界、生活境遇等,贴近生活却不流于表面地表现现实生活,深刻折射沧桑巨变下的社会现实和人心向背,使之与当下的时代精神同频共振,具有温暖人心、激励人心、凝聚人心的感染力量。
遵循家国同构逻辑,观照人间情暖
年代剧的叙事逻辑遵循的是“家国同构”,将个人、家族的命运与整个国家的命运交融在一起,以小见大,从个体的“小我”升华到历史的“大我”,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和民族情怀。国家、家族,最终要回归到个人,传统年代剧更多地是以家族的兴衰为落脚点,“后年代剧”更多的是聚焦平凡小人物的传奇人生,在遵循“家国同构”叙事逻辑的基础上,更注重细致入微地塑造有血有肉的人物,以情动人。
如《外滩钟声》通过老上海小弄堂一群普通人的变化展现改革开放给生活带来的巨变,塑造了留守在梧桐里、守护海关大钟与亲人、撑起整个家庭的杜心生;经营服装生意、从步履维艰到倒闭、最后重新振作、努力追求服装梦的杜心美;紧跟改革潮流、历经无数挫败后勇往直前、敢想敢为的杜心根等等。这些人物都是平凡岗位上的小人物,在势不可挡的改革浪潮中,既有像杜心美、杜心根这样的时代弄潮儿,也有如杜心生这般坚守平凡岗位的普通人,甘于平凡却在平凡中作出贡献,他们各自都找到了人生的支点,展现出人性中的宽容与坚韧,映射了一代人的价值追求。
在宏大历史背景下,细腻刻画、真实呈现复杂情境里的人物和人性往往让人记忆犹新,时空的跨越并不会阻碍观众去靠近剧中每一个人物角色。近几年的年代剧从现实生活出发,偏重展现人生百态,观照人间情暖,反映他们的心理嬗变和情感波澜,才有了这些有筋骨、有深度、有温度的故事。
细节彰显工匠精神,还原时代质感
一部高品质的年代剧往往可以通过集体记忆的唤醒触发观众的时代共鸣感。而这一共鸣感就需要这些剧作在制作上体现工匠精神,在细节上下功夫。由于年代剧一般横跨几十年的时间,如何利用场景、美工、服装、化妆、道具等元素,真实还原当时或变化的时代氛围,就显得尤为重要。
《大江大河》是2018年现实主义剧作的“爆款”,收视与口碑双丰收,这取决于全剧主创人员的精耕细作。这部年代剧以小人物透视时代变迁中的众生相,讲述了以宋运辉、雷东宝、杨巡为代表的先行者们在改革开放浪潮中不断探索和突围的浮沉故事。为了更好地还原年代“原味感”,该剧用人工搭景的方式原景再现原著中的“小雷家村”,同时在细节之处精雕细琢,如绿皮火车、红色大背心、绿色胶鞋等,甚至细致到一副碗筷、一碟肉等都契合皖南人家的摆设习惯。全剧细致的勾勒和精益求精的表达,让这部剧具有鲜明的时代质感,使得观众不知不觉进入到规定情境中。此外,近期播出的京派年代剧《芝麻胡同》在细节的处理上也是煞费苦心。该剧以实地置景打造了剧中的芝麻胡同,从细节出发,围绕四合院、老胡同等“京味儿”元素,包括画面呈现的墙壁、门窗、瓦片、台阶、屋顶、洗漱池、洗衣台等等,尽可能地还原老北京的生活图景。
真实的细节往往比编织的情节更容易打动人,或许剧中的一句台词、一个道具、一个动作等细节,都能够唤起观众的怀旧情绪,这有益于年代剧增强代入感,让观众在细节中追忆往日的时光,去体味那个时代的真实并产生共情感。
在当前政策、市场环境等影响下,或许年代剧迎来了新一轮升级的好时机,这一类型剧也将被赋予更多新的特质、气质和品质。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仍然是各大卫视排播剧目的重点命题,这为讲述岁月变迁、沧海桑田的年代剧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巨匠》《艳世番之新青年》《隐秘而伟大》《一步登天》等一批年代剧已列入各大卫视的预播剧单,这一类型剧有望在今年的荧屏再次突围。期待年代剧能够为观众带来更多的中国好故事,为我们留下真实鲜活、振奋人心的时代影像志和历史备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