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网_网感与美感:互联网环境下何谓“优质”剧集

[关闭本页] 来源:中国文艺网      发布时间:2018-03-27

  ◎ 很多互联网从业者如此理解“网感”——在“受众”逐渐演变成“用户”之后,为了争夺他们有限的注意力,内容必须是碎片化和感官化的,以便把接受的难度降到最低。同时,对网络热点也要极为敏感,无论剧集内容和热点有无关系,一定要巧妙蹭上,这样才能保持“热度”。因此,简单粗暴地滥用网络流行语,以“雷人”的方式强行制造笑点,体现出极强的娱乐精神而缺乏深度和内涵,是很多网剧共同的特点。

  ◎ 虽然传播载体不同,但叙事艺术的一些基本要素依然是网剧重要的美感来源。如果能够以精心的构图、出色的表演、流畅的情节让观众看得酣畅淋漓,过后还情不自禁地反复品味,那就可以说,这部网剧是优秀之作。而所谓“网感”,和这些并不冲突,只不过互联网的无限空间和交互性质,让观看者有了更多的自主性和更大的自由度;也让容身于这个空间的影视作品,带上了这个时代独特的精神气质。

  2017年之前,一部剧集是否“优质”对于网剧的投资者和制作者来说,似乎是一个无足重轻的问题。他们更关心的,是如何开发“爆款”。无论被夸还是被骂,只要始终吸引大众的注意力并获得足够的点击量,这部剧就算得上“成功”。如何吸引大众的注意力?“网感”两个字几乎足以解释一切。但“网感”是什么?又有些说不清、道不明,似乎只有作为互联网消费主力的“90后”和即将引领互联网潮流的“00后”才能意会,只有A站B站(AcFun、Bilibili弹幕视频网)的重度用户才能言传。很多互联网从业者如此理解“网感”——在“受众”逐渐演变成“用户”之后,为了争夺他们有限的注意力,内容必须是碎片化和感官化的,以便把接受的难度降到最低。同时,对网络热点也要极为敏感,无论剧集内容和热点有无关系,一定要巧妙蹭上,这样才能保持“热度”。因此,简单粗暴地滥用网络流行语,以“雷人”的方式强行制造笑点,体现出极强的娱乐精神而缺乏深度和内涵,是很多网剧共同的特点。

  但是,这些伎俩初次使用或许还能带来新鲜感,后来却越来越难以打动观看者了。早期的网剧或许还能以此一时爆红,后来的模仿者却很难引起关注。2017年,精品网剧的批量出现,更是改变了对“网感”的迷思。

  不可否认的是,通过网络平台播出的剧集,和电视剧之间是有一定差别的。电视剧往往在居家环境中被接受,有时候甚至仅仅是家庭生活的“背景声”——一家人开着电视,却在聊天、吃饭或做各自的事情,只是偶尔扫一眼电视荧幕。因此,平淡、缓慢甚至大量“注水”并不是电视剧的缺点;如果过多关注人物内心和关系纠葛而显得拖沓,也恰好能让半心半意的观众跟得上剧情。而网络的观看方式就不同了。用户可以在任何时段、任何地点开视频,可以找个完整的时间一口气看完(“刷剧”),也可以利用零碎时间看上两眼,可以拖动进度条跳过某些部分,也可以重复观看最精彩的瞬间。这样的观看方式,实际上对制作者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他们需要仔细规划每一分钟的内容,一方面防止用户在任何节点因兴趣索然而“弃剧”,另一方面依靠社交网络的口碑效应增加点击量。

  可以说,如果真的存在“网感”,那也绝不意味着忽略内容而单纯追求流量,而是意味着和电视剧有所不同的审美要素。在笔者看来,“网感”应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参与感与话题性

  交流互动,促成意义的生产与再生产

  互联网从业者总是感叹用户之“懒”,但实际上,用户从来都不是被动、消极的,对于感兴趣的事物,他们会积极参与,并不计回报地付出时间与精力。被“圈粉”之后,用户不仅会不眠不休地观剧,还通过搜索、转发、点赞、评价、推荐、自制短视频、表情包等,在贴吧、微博、豆瓣、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平台上传播信息,分享见解。遇到“烧脑”的剧情,“骨灰级粉丝”还会花费大量时间,解析场景和情节中的蛛丝马迹;或借助自己在某些领域的知识储备,写下长篇大论的“技术帖”“知识帖”“盘点帖”,帮助其他用户充分理解剧情。

  有研究者曾通过广泛的调研证明,世界各地的观众对同一部电视剧的理解是极为不同的。而对于网络剧,这样的情况就更加明显。观看者不仅有自己的独特理解,而且能够借助新的媒体技术,用文字、图片和影像将自己的看法和感受表达出来。观剧的快感,不仅存在于观剧的过程中,也存在于与他人的互动交流中,甚至还存在于对剧集的碎片化材料的创造性使用中。

  在互联网时代,用户参与的欲望,往往是被“话题”挑起和带动的。但是,剧集本身很难自动成为话题,更不会为用户的参与指示方向,剧集的“话题性”需要有意或无意地制造。如美国视频网站Hulu出品的《使女的故事》,讲述的是并不讨好观众的“恶托邦”故事,却因其格外契合美国总统选举结果所引发的政治忧思,受到广泛讨论。当然,话题的制造有手段是否高明、格调是否高雅的区分,但无论如何,网剧已经不再像电视剧那样有着界限分明的制作和播出环节,需要制作者、网剧文本和接受者同时出现于互联网这个媒介环境之中,围绕某些可供交流的“话题”,在文本不断传播、漂移和解体的过程中,完成意义的生产和再生产。

  多元类型

  “总有一款适合你”

  点开视频网站,我们会发现,当下网剧的类型种类堪称丰富,古装、武侠、都市、校园、民国、谍战……可谓包罗万象。而仔细研究这些类型,我们会发现,网剧的类型呈现这么几个特点:一是每一类型之下都有海量的剧集,很难说哪一类型最为“热门”;二是不少类型呈现更细的分化,如古装剧可分为权谋剧、宫斗剧,爱情剧则可以根据场景分为都市和校园两类;三是不少剧集呈现出类型交叉的特征。

  网剧类型的这几个特点,和网络这一播放平台的性质有着很直接的关系。一家电视台,即便不计成本开设多个频道,其播出时长总是有限的。同时,鉴于其“合家欢”的观看方式,电视台需要那些能够让差异极大的观众群体共同接受的类型。视频网站却没有这样的限制——网络空间可以容纳近乎无限的内容;而在“长尾效应”的作用之下,鲜有人知的剧集也可能被搜索、点击,获得特定人群的关注。由此,短短几年内,网络剧不仅数量飞速增长,有着不同人物设定、情节模式、影像风格的类型也各自收获了大批拥趸,并在不断的融合、变异和分化中,为互联网用户奉上了“总有一款适合你”的多元选项。

  时尚感

  网剧是互联网时代的精神写照

  相比于庞杂的电视观众,网络用户依然以年轻人为主。如果说地域、性别、职业和教育水平各不相同的年轻人有什么共同特点的话,大概就是求新求异的好奇心。因此,无论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繁华都市还是奇幻世界,青葱校园还是森严皇宫,如果想要得到年轻人的青睐,剧集都必须要有足够的“时尚感”。这里的“时尚感”不限于服装、发型,同时也延伸到人物的行为举止和思维方式中,以及整个剧集的情节逻辑。举例来说,《河神》的故事发生在民国,但一众人物的衣着却十分贴合时下的审美趣味——不仅富家子弟丁卯那身西装皮靴的搭配看上去风流出众,甚至身无长物的郭得友那身满是补丁的衣服也以大胆的拼贴方式塑造出了“嘻哈风”的感觉。对于年轻观众来说,这样的服装是否符合历史真实并不重要,其“养眼”的视觉效果大大增加了这部剧的吸引力。而很多网剧中,那些最为讨喜的人物,无论生活在什么朝代、是什么身份,都很少是高大全或者一身正气的,其性格总是有点无伤大雅的小缺陷(例如贪财、怕死、爱自吹),其台词则往往“不按常理出牌”,带来出人意料的幽默效果。例如,《余罪》中身为警察的余罪却带点“蔫儿坏”气质,《无心法师》中的顾玄武总能插科打诨,都因为这种不完美而俘获了大批粉丝。他们的存在,让整部剧带上了互联网时代特有的解构、叛逆气息和狂欢精神。有了这样的人物,无论其时代背景如何,剧集的情节也更有可能按照当代的事理人情步步铺展,不仅容易被当代人理解,也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可以说,如果“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话,那么一部网剧,无论是古装还是时装,无论是奇幻还是现实,其实都是互联网时代的精神写照。

  从其最初起源来看,开始爆红的几部网络剧质量都不算太高。但近两年这样的状况出现了改变,不仅投资逐渐提高到数亿之巨,剧作越来越用心,摄影、布景、道具、服化等方面也越来越精良。如得到一致好评的《白夜追凶》,其情节堪称严丝合缝、环环相扣,由潘粤明一人扮演的孪生兄弟二人也有着鲜明的性格并随着情节进展而产生微妙的变化。另一部推理剧《无证之罪》则请来了电影界的金牌制作人韩三平压阵,剧中看上去破败荒凉的场景,实际上却经过了精心选择和布置,恰到好处地烘托出了阴郁的氛围,让那些善恶难辨的人物所犯下的罪行更显出悲剧色彩。

  可以说,虽然传播载体不同,但叙事艺术的一些基本要素依然是网剧重要的美感来源。如果能够以精心的构图、出色的表演、流畅的情节让观众看得酣畅淋漓,过后还情不自禁地反复品味,那就可以说,这部网剧是优秀之作。而所谓“网感”,和这些并不冲突,只不过互联网的无限空间和交互性质,让观看者有了更多的自主性和更大的自由度;也让容身于这个空间的影视作品,带上了这个时代独特的精神气质。

  随着网速的提升和流媒体技术的发展,网剧逐渐成为年轻人休闲娱乐的一道“佐餐”。2017年,品质精良的剧集密集出现,让人看到了国产网剧的前景和希望。从市场的角度来看,观众的审美眼光、判断力和对多元文化产品的包容力是无需担心的。这几年,无论是国产剧,还是英剧、美剧、日剧、韩剧,乃至小众的泰剧、俄剧、法剧,只要有让人眼前一亮之处,总能收获恰如其分的赞誉。而从制作方的角度来说,爱奇艺、优酷、腾讯等视频网站一方面为自制内容投入大量资金,一方面出台各种人才扶持和培养计划,显然是野心勃勃地准备在上游环节大显身手,并促成其长远发展的。照这样的趋势来看,越来越多的网剧因其赏心悦目、“营养”丰富而成为大众娱乐必不可少的“正餐”,应该是指日可待了。



文艺家协会

联系电话:(010)66048572 电子邮箱:beijingwenlianwang@126.com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前门西大街95号 邮编:100031
版权所有: © 2013-2020 未经授权严禁复制或镜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