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剧《长生殿》剧照 青 玉 摄
话剧《窝头会馆》剧照 李春光 摄
2017年,戏剧舞台呈现出多元并茂、活跃繁荣的状貌。戏曲传承有序,话剧丰富活跃,新的观念讨论、创新探索让人应接不暇,新的戏剧创制群体、创演机制、传承模式越来越引起关注。可以说,这是戏剧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本土现实、唱响时代主旋律的一年,也是广大戏剧工作者砥砺奋进、不懈追求,用中国气派、中国风格讲好中国故事的一年。
传承有序推进
继《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之后,今年中央又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戏曲传承发展深入人心。
戏曲“像音像”工程有序推进,今年录制规划达到98部。这一工程计划在全国范围内,从60岁以下、获得过文华表演奖和梅花表演奖的艺术家中遴选出第一批102名演员、127部剧目,“十三五”期间录制350部剧目,由天津试行逐渐推向全国,并由京剧扩展到其他地方剧种。年初,天津基地已经录制53部剧目,其中含8部评剧。北京基地已于2016年年底开始筹备建设,上海基地也在筹建中。“像音像”工程在挖掘、丰富和弘扬剧目的同时,充实实践、磨练队伍、锻炼演员,增强了院团之间的交流、合作、学习。
今年3月起,“历史辉煌·今日精彩”纪念谭鑫培诞辰170周年、谭富英诞辰111周年流派经典精品剧目系列展演持续热演。2016年,“武戏泰斗”王金璐去世,其生前有“京剧衰微自武戏始”之言。第四届青年京剧演员擂台邀请赛上演10场武戏,占总演出场次的一半,其中《徐良出世》《酒丐》两出剧目已五六十年未上演。此外,中国戏曲学院“全国京剧文丑中青年高端人才研习班”,参照“青研班”“流派班”办学体制培养人才,应对京剧文丑行当生源短缺、人才匮乏现象。来自国家京剧院、北京京剧院、湖北省京剧院、河北省京剧艺术研究院等11个院团、院校的20位丑角演员入选。一年来,各地戏曲演出活跃繁忙,上海推出的传承版“尚长荣三部曲”、全本昆剧《长生殿》和河南稀有剧种进京展演等,传承色彩颇浓,在业界都引起了热烈的反响。10月,由中国文联、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中国剧协共同主办的“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汇报20年成果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演出,也展示了传承的成绩。
12月26日,文化部发布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成果。成果显示,截至2015年8月31日,全国有348个剧种,其中分布区域在2个省区市以上(含)的剧种48个,分布区域仅限1个省区市的剧种300个。此次普查成果为戏曲传承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由纪念而创造
今年是中国话剧诞生110周年。12月11日,文化部、中国文联共同主办的中国话剧诞生110周年纪念座谈会在京举办。从纪念中国话剧诞生110周年主题论坛、“历史回放,舞台辉煌——中国话剧诞生110周年纪念展”到“纪念中国话剧诞生110周年·戏剧东城10周年——全国话剧优秀新剧目展演季”,戏剧界以各种方式开展了丰富的纪念活动。在纪念话剧诞生110周年的氛围中,一批年轻的表导演人才崭露头角,如李建军、李凝、邵泽辉、王翀、杨婷、陈明昊、裴魁山、何雨繁、姬沛、孙晓星等。
纪念与创新为戏剧舞台的活跃繁荣注入了独特的亮色。年底北京人艺演出的话剧《窝头会馆》和四川人艺带来的“川话版”《茶馆》,引起观演热潮,可以说是一个具体的缩影。话剧《兰陵王》等探求民族化的表达样式,给业界带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话题;京剧《大宅门》、淮剧《送你过江》、越剧《游子吟》等戏曲作品,引起了较大的关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今年,河北梆子《李保国》、话剧《麻醉师》、舞剧《记忆深处》等一批佳作获得了普遍好评,进一步带动了现实题材的戏剧创作。年终岁末,陕西人艺改编自路遥同名长篇小说的话剧《平凡的世界》在西安首演,再度勾起一代人的记忆。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重要院团、机构迎来成立周年纪念节点。比如,国家大剧院和梅兰芳大剧院分别迎来建院、开业十周年。在繁荣舞台艺术方面,它们都作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国家大剧院,十年来,实现了70余部“大剧院制作”、8722场剧院演出、10599场各类艺术教育普及演出及活动、1900余万观众受惠。除了开展丰富的展演、展览活动,今年国家大剧院还推出了歌剧《兰花花》等民族风格浓郁的作品。
评奖办节助力创演繁荣
今年9月,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公布。在评奖改革后,此次评选奖项已大幅压缩。话剧《雨花台》、话剧《麻醉师》、京剧《西安事变》、河北梆子《李保国》、评剧《母亲》、采茶戏《永远的歌谣》、高甲戏《大稻埕》、音乐剧《嘠丽娅》、舞剧《八女投江》、舞剧《沙湾往事》10部戏剧作品获奖,反映了三年来戏剧创作的突出成绩。
今年是全国性评奖制度改革后中国戏剧奖首次评奖。5月,第28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第22届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在广州揭晓。20个奖项由演员汪育殊、张建峰、张琳、苏春梅、周妤俊、赵旭、王少华、曾小敏、韦小兵、程丞、沈昳丽、叶红、袁丫丫、吴则文、龚莉莉和作品秦腔《狗儿爷涅槃》、高甲戏《大稻埕》、黄梅戏《大清贤相》、歌剧《星海》、话剧《小平小道》摘得。当月,第八届中国京剧节在江苏南京举办,24个省区市、34个京剧表演团体的29台剧目、5台武戏折子戏专场和3台祝贺演出剧目亮相。6月至7月,第15届中国戏剧节在宁夏银川举办,22个剧种27台剧目亮相。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吕剧表演艺术家郎咸芬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戏剧家”表彰。
6月,国际传统戏剧论坛在宁夏银川召开首次大会。9月,第24届BeSeTo(中韩日)戏剧节在浙江杭州举办,来自中国、韩国、日本的13个戏剧社团先后奉献了10台剧目,包括中国的话剧《他(她)先惹我》《秋水山庄》、昆曲《牡丹亭》、闽剧《双蝶扇》、越剧《心比天高》,韩国的音乐剧《神奇篮球队》、话剧《访客》,日本的舞剧《妮娜-物化祭品》、话剧《贵妇还乡》,成为本年度中外戏剧交流中的一道亮丽风景。作为一个近年来迅速崛起的戏剧节,今年乌镇戏剧节展演了《狂飙》《叶普盖尼·奥涅金》等20多部中外剧目、10余部青年竞演剧目,吸引了大量观众。在开展实验探索和引进、推介外国优秀剧目方面,可谓个性鲜明;但个别作品也引起了不小争议,比如导演孟京辉与评论人北小京因话剧《飞向天空的人》出现了比较激烈的争论。
小剧场戏剧“小中见大”
近年来,小剧场戏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这种新的剧场观念和舞台样式,给年轻的创演人才提供了新的机会和平台,给新的创作实践提供了实验空间,并因其建立的新型观演关系而备受青睐。经过多年发展,2017年的小剧场戏剧逐渐有所分野。
一方面,小剧场话剧既延续以往的实验探索,也在商业化道路上进一步拓展。11年来,独立话剧导演李伯男排演话剧70余部,演出场次过万,其中不少是小剧场话剧。为此,戏剧界专门对“李伯男现象”进行了研讨。在创演机制上,像“鼓楼西剧场”“中间剧场”等演出单位,专注于排演外国经典或拟仿经典,在小剧场话剧演出中也已渐成品牌。今年的小剧场话剧佳作不多,还有待进一步开掘。个别过于先锋、前沿的探索,一时还不被接受。
另一方面,小剧场戏曲迅速崛起,但可能面临未来路径选择的徘徊。以北京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和上海小剧场戏剧节为代表,一大批小剧场戏曲剧目如京剧《三岔口2017》、昆剧《椅子》、越剧《洞君娶妻》、实验戏曲《蝴蝶效应》、京剧《草芥》、豫剧《伤逝》、京剧《聂隐娘》等,以跨界、拼贴、多媒体等技巧和手法进行实验探索,吸引了一大批年轻观众。但是,小剧场戏曲可能亟待突显“戏曲”属性,从而区别于话剧范畴的“小剧场”。与这些探索相对应,“小”同时也发挥了“轻骑兵”“试验田”的作用。在今年举办的第七届全国优秀小戏小品展演中,30多台小戏与观众见面,涉及20多个剧种。渔鼓戏、东路梆子等剧团是这些剧种唯一的剧团。参演团体中,基层院团占80%。虽然此“小”未必是小剧场的“小”,却在繁荣戏曲艺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