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一款网络综艺——《乐队的夏天》。
我是一个音痴,天生五音不全,对任何音乐都谈不上爱好,只是想知道一下。十几岁时买了《音乐圣经》,对照着找古典乐的曲目来听——觉得这是人类文化的重要部分,作为“知识”知道一下。我也从来不听流行歌曲——除非那种大街小巷都在“流”的,被迫听了。但我会认真去看诸如“华语流行乐三十年”之类的文章,把火过的歌找来知道一下,因为它们构成了时代的背景音。我看《乐队的夏天》,也是为了知道一下。
霍金说,遥远的相似性,让他感动。这款网络综艺里有支名叫“刺猬”的乐队,唱了首名为《白日梦蓝》的歌,忽然让我想起了陈改霞,感觉就像是她的主题曲。
我自己都为这种感觉怔了一下。
陈改霞名字中的那个“改”字,标志着她是个生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人,豫中平原下洼生产大队书记的女儿。《白日梦蓝》是一支摇滚乐队创作于2009年的歌,歌词是这样的:“青春是青涩的年代,我明白,明天不会有色彩,社会是伤害的比赛,当我醒来时才明白;请你不要离开,这里胜似花开……”
这是初入社会的年轻人的愤怒、悲伤与执拗的梦想。那一怔之后,随即明白了我那感觉的来路。陈改霞到了最后,哪怕年纪进入到了生命的黄昏,但她始终都是个心思单纯的年轻的人。
她的成长,不是通常意义的成长,也就是变得复杂。她并没有变得复杂,但她依旧在长大,执拗地勇敢地面对冲突,不躲不闪,从十八岁追到六十八岁,甚至都没有能力清楚地说出她在追问、在捍卫的是什么,可是,她依旧一步一步走到了这个问题的深处。
陈改霞与韦亦是的婚姻,是非常复杂的场域,各种力量在这里交织,交战双方都无法竖起正义之师的旗帜。这场战争的起点,不是八十年代初韦亦是提出离婚,而是陈改霞看上了下乡知青韦亦是。但陈改霞向茫茫虚空无声发问,“韦亦是怎么就来了下洼村呢?”
如此沿着因果逻辑链条上溯,往往会沦为凭借感官直觉进行的虚构,这种直觉还常常会伪装成为思考。因此,韦亦是不无真诚,他思考的虚伪性,不是道德层面的。
冲突双方依凭的道理——无论是道德的,还是文化的,通常只是动员、组织利己力量的宣传。真正的和解,要有神性力量的介入。人与人之间的和解,不过是乔装打扮过的失败与妥协,作为战争的后果或者避免战争的前因。
这是人类最古老的故事,讲到了“后人类社会”的门槛上,除了战争,我们依然没有找到别的冲突解决方式。
陈改霞将战争进行到底。最后一场战役是在离婚法庭上,可是对面“战壕”里,韦亦是的肉身并不在,陈改霞用“战役”而非“和谈”来结束这场战争,这是战士的体面。
我在《满庭芳》里想做的是对这种生命态度的细致考察,但同时也把自己丢进了两难的境地:这种战士的态度,让我因其必然存在的破坏性而心生畏惧;只是面对排山倒海倾倒的垃圾“道理”,我也愿意听见有人还能唱,“请你不要离开,这里胜似花开……”
在2019年的夏天,以吉他、贝斯、架子鼓构成的摇滚乐背景音里,陈改霞活成了一则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