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长篇小说经典化路径探讨--理论评论--中国作家网

[关闭本页] 来源:中国作家网      发布时间:2019-09-11

对于作品能否被经典化、历史化,是每一位视写作如生命的作家都特别关注的一个问题。尤其是对长篇小说而言,写出一部能够传世、存世,影响广泛而深远的作品,是一个作家毕其一生梦寐以求的理想和抱负,也是作家个人生命价值的最高体现。就像《白鹿原》的作者陈忠实所言,一个作家要有一部枕棺之作,或如当年有作家倡导的“一本书主义”。这部有分量的作品,既可奠定一个作家在文坛上的地位和影响,亦可确立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确立这个作家的文学成就与贡献。因此,实现作品的经典化与历史化,必然会成为众多作家孜孜以求的一个高远目标。

那么,何为经典?

经典是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首先它必须具有权威性,具有公信力、影响力。其次,它又是能够形成或变成一种传统的东西。亦即能够被口口相传、代代相传、不断因袭传承、持续反复阅读欣赏的。它的核心价值——包括思想的、艺术的、审美的、文化的价值等不会随时间的流逝而改变稀释淡化,而能经久而不衰。换言之,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它要能被不同国家、族群、地域的人们所普遍而广泛地接受与欣赏,同时又能被人们持续不断地阅读欣赏感受感悟,能够持续不断地带给人情感的共鸣、心灵的震撼和思想的启迪,具有一种可持续的长久的影响力。同时这种影响力又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它能够超越国家、民族、地域和时代的局限。

因此,严格上说,经典是一种时间的产物,历史的产物,它需要跨越一定的时间和历史长度才能真正得到确认和确定。

经典虽然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得以确认,但是经典的基本属性和特征却是可以辨识的,也就是说,一部作品能否成为经典是有迹可循的。

经典作品应该具有普遍性价值,它的核心价值能够得到普遍性的认同、接受和欣赏。其次,经典作品具有长期性价值,它可以被不断地重读、复读,反复阅读,也能不断地带给读者新的体验和感受,带给新的读者以认识、教育、教化、审美的功能与价值,在给人带来情感共鸣、审美愉悦之同时,也带给人深刻的思想启迪。

经典往往具有史诗性品格、史志性价值,它是对一段历史或一个时代社会现实生活的艺术化的记录、反映和表现,描写出了一个时代普遍性的情绪和精神风貌,表达了一个时代所能达到的思想高度。

立得住

内容为王,形式制胜

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或者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具有想象力、思想力、艺术力、创造力和创新力,在题材内容、主题立意、形式语言、审美表达等方面有创造和创新,能够代表一个时代,写出一个时代普遍性的情绪,写出特定时代人们普遍的生存状况及精神处境,表现出时代的风貌风尚与精神状态。譬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如今被广泛地认为具有普遍性价值,正是因为写出了改革开放初期至80年代初中国社会人们的普遍生存状态和精神风貌,抵达了那个时代的思想高度。《白鹿原》试图写出一个民族的心灵秘史,通过两个家族上百年的情感、生活、思想纠葛和对抗,揭示黄土高原上人们的生存状态与生命体验。贾平凹的《浮躁》《废都》,试图表达作家对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社会和时代普遍性情绪及精神困境的一种思考,透射出某种世纪末的思绪。而莫言的《生死疲劳》、金宇澄的《繁花》,则在语言表达、想象力、叙事线索结构等方面有重大的创造和突破,带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为读者和中国文学史带来了新鲜的体验和风尚。而阿来的《尘埃落定》、王安忆的《长恨歌》、王蒙的《活动变人形》,都有对于民族精神风貌深刻的揭示,对于一个特定历史阶段的深刻的把握和描写。余华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则是对于人性人情人心的一种简练而深刻的揭示,对人的命运进行了冷静的剖析。

传得开

产生口碑和影响力

优秀的作品能够广泛、长远、普遍地传播。首先是通过点对点、面对点的传播,直接让作品抵达自己的接受终端,亦即直接的读者。这种传递主要有以下载体:一是通过图书。一部能够引起人们普遍情感共鸣的作品,很容易造成洛阳纸贵、脍炙人口的效果。二是借助有声读物,譬如现在特别兴盛的听书APP,像喜马拉雅FM,能够动员广大的读者参与朗读阅读制作和听书,正如通过收音机、电台听评书一样,达到一种普遍覆盖人群广泛传播的效果。三是通过视频化、多媒体化进行传播。在网络上,为了推销新款式的衣服,店主通过拍摄照片、视频,从平面到立体,从二维到三维,立体式地展现衣服的款式和适穿的人群,类似于时装秀、时装展示展演,达到了事半功倍的广告宣传推销的效果。对于文学作品而言,同样可以通过文字、图画图像、动漫漫画、影视、游戏等多媒体形式的结合混合,以多管齐下的方式推介传播作品。在这方面,网络文学、通俗文学包括科幻文学是做得较为成功的,有大量的经验可供借鉴。

其次,在传播的途径方面。一是可以通过宣传,研讨推荐,达到点对面传播的效果,包括在媒体上发布书讯、书评。譬如像《纽约时报》的书评,在传播作品方面就拥有很大的影响力,几乎是大众阅读的一个风向标。其二是通过自媒体、公众号等形式,可以通过博客、微博、微信朋友圈、微信公众号、自媒体这些方式传播。其三是通过网络大V,借助名人的名望及吸睛效应,做一种广告式的宣传和推荐,譬如邀请网络大V和名人阅读作品片段,录制音频视频进行宣介。这些与时俱进的现代化的多媒体、全媒体、融媒体的传播方式,可以达到覆盖最大的读者和受众的目标。

而在对外传播方面,需要通过大力的推介翻译工作,这其中政府的推广推介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步伐极大地加快了,使中国文学更好地融进了世界文学大潮之中,也使中国文学作品的国际影响力、在国际市场上所占的份额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留得下

经受时间和历史的检验

一部内容和形式上立得住的作品,经过读者的检验,能够传得开之后,接下来就是如何能够留得下。如果是一部具有普遍性、长久性价值的作品,它能够通过以下这些步骤及路径,逐步地被存留下来。

一是评论、评选、作品选编、评奖的作用不可小视。文学评论对文学创作有推进、引导之功,对作品的历史化、经典化作用亦不容小觑。优秀的文学评论能够产生较大的影响,尤其是集束式、聚焦式的名家的评论,也包括一些“酷评”、媒体评论和大众点评,很容易造成“人言亦言”“三人成虎”口口相传有口皆碑的效果。那些拥有能够集中聚焦本地作家作品的优秀评论家群体的地区,那里的优秀作品也会更多更易地受到普遍性的关注。而一部作品能够入选年度作品选、年代作品选或者一个历史阶段的作品选(譬如共和国50年、60年、70年作品精选),也是这部作品有影响力的一个标志。而国内、国际的权威奖项,更是对一部优秀作品较为权威性的确认,这种确认具有相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因此评奖往往被视为作品历史化和经典化的一个重要步骤。回头看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等重要奖项,它们所推出的作家作品,基本上都得到了普遍性的承认,也都进入了各式各样的文学史。

其次是进入文学教科书,进入文学史,这是作品历史化经典化的一个必要阶段和步骤。一部优秀的作品在有了口碑,有了公信力和影响力之后,便很容易被文学研究者所关注和研究,列入文学史不可或缺的作品,进入教科书,成为课堂上的讲解、阐释、解读对象。

其三是让文学作品进入大中小学教材。这是对作品传播力、影响力的一种几何级放大。由于教材和课本具有强制性的、覆盖性的作用和功能,因此,一部作品一旦进入教材,几乎能够达到“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效果。近年来有许多原先并不畅销的作品,因为被列入新编中小学语文教材或被列入教育部指定中小学生课外阅读必读书目之后,其销量都得到了几何级别的增长,有的作品销量增加了上千、上万倍,有的作品发行量达到了惊人的天文数字,这就是最明显的证明。

其四是改编成影视等延伸衍生产品和艺术作品。通过影视等作品的再次播出演出获奖等使文学作品得到二度三度的再传播,扩大和放大了作品的影响。将文学作品改编成舞台剧、戏剧、话剧等艺术样式,对作品的影响力进行再次扩大放大,均可有效地推进文学作品的经典化。譬如《活着》因为曾获得戛纳电影节重要奖项,这部作品的影响力迅速达到了广泛传播的效果。

总而言之,经典作品是能够经得起时间、历史和读者检验的作品,是能够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的作品,通过对经典作品传播途径的剖析,或许能为我们当下的长篇小说创作、为我们的作家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这种启示,包括如何“板凳坐得十年冷”,如何潜心创作精益求精打造打磨打制精品,如何深入生活深入大众去体悟世道人心,体察人性人情的脉动,如何去把握一个时代普遍性的情绪、精神状态和生存体验,如何去抓住人心理和灵魂中最深刻的东西,如何去激发人们情感及思想的共鸣。这些都是每一位有抱负有理想的作家应该认真深入思考的创作问题。

 


文艺家协会

联系电话:(010)66048572 电子邮箱:beijingwenlianwang@126.com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前门西大街95号 邮编:100031
版权所有: © 2013-2020 未经授权严禁复制或镜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