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市的青年及其文学记忆--理论评论--中国作家网

[关闭本页] 来源:中国作家网      发布时间:2018-08-02

中国当代文学这四十年的变化,几乎都由青年作家所发起,他们的写作实践,最终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文学变革。青年作家的写作,无论过去和现在,都洋溢着一种求变的渴望,而正是这种求变和解放的写作冲动,唤醒了他们内心那种探索和革命的激情。

观察当下的深圳文学,青年作家的写作无疑也是一个重要的视角。由于深圳文化的多样性和开放性,接纳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写作者,也就容纳了他们对生活、对世界的各种大胆想象。他们不相像,极富差异,众声喧哗,可以说,他们的作品,很好地展示出了这座城市的品质。

不同风格的青年作家共处一个文学场域,各自以不同的方式书写着个人的经验和生活,使得深圳文学呈现出了一种新的审美向度。一群有潜质、有才华的深圳青年作家已经成为岭南文学的重要群落。从前些年的吴君、谢宏、央歌儿、谢湘南、梅毅、戴斌、秦锦屏、毕亮、卫鸦、王顺健、郭建勋、曾楚桥、孙向学、弋铧、俞莉、萧相风、厚圃,再到今天的徐东、蔡东、钟二毛、陈再见、陈诗哥、刘静好、阿北、蒋志武等人,这个作家群的写作实绩,即便放在全国的视野里来观察和定位,也是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

吴君的小说就多以深圳为背景,侧重于对渺小人物命运的关注。她的小说语言简洁,故事好看,像《亲爱的深圳》,讲述的是一对农民夫妻、一对农民父女、一对城市父子在深圳追求幸福的故事,但小说对人性的精细解剖和微妙分析,以及对人活着之尊严的召唤,令人印象深刻。这么多年来,吴君始终恪守自己的写作原则,持续书写着自己的“文学深圳”,从《亲爱的深圳》到《深圳西北角》《皇后大道》《十七英里》《离地三千尺》等作品,她在一腔悲悯中让我们看到了一代深圳人的心灵史。而谢宏的写作沉着、从容,他的小说大多聚焦于都市人的“焦虑”和“忧伤”,充满灵性和诗意,对当代都市人的情感生活与内心焦虑有着很强的表现力。他的代表性作品如《青梅竹马》《深圳往事》《貌合神离》《纹身师》等,体现出他在处理故事细节与小说语言上的禀赋和才情,尤其是他坚持书写残酷下的温情和喧嚣背后的宁静,已经形成自己独有的写作风格。近年来,他又开始尝试英文写作,并于今年发行了首部用英文写作的小说《MAO'S TOWN》(《毛家镇》)。

卫鸦的小说,既直面了破败的现实,同时在个体生命册中创造了不少坚韧的灵魂。在关于城市与当代生活的认识上,他的小说提供了自己的角度:“在这样一座快节奏的城市里,不管我们是身居高位,还是身处市井,我们内心的强度都是一样的。我们对情感、对性、对物质、对前景,无不忧心忡忡。当我们得到了物质上的满足之后,我们的生活可以稳定,但内心的彷徨与挣扎永无止息。”他的许多作品,如《被记忆敲打的黄昏》《被时光遗失的影像》《被红土串起的记忆》《唢呐不哭》《纸船》《空中稻田》《小镇理发师》等,表达了对都市的批判,对故乡的回访,对美好往事的回忆。写作往往是朝向故乡的一次精神扎根。卫鸦的小说写到了苦难和不幸,但他也不忘给人间的希望和温暖留存空间,在生活进退失据之时因为残存信念和热爱,他笔下的人物也就有了出路。在城与乡的对立中,也许最需要警惕的,就是简单地贬抑城市,而一味地把希望寄托于乡村和田园——卫鸦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小说面对的是当代经验的复杂和两难。

徐东的写作温和、执着且不失真诚,他的小说在对芜杂生活的剖析和追问、对精神空间的探寻与守护中,呈现出形而下的荒诞感和形而上的思辨色彩。《新生活》《消失》《洗脚》等作品,塑造了众多性格迥异的人物谱系,以此描摹都市中的众生相,都市人内心的焦虑与渴望,以及他们对于现实生活的思考与反抗。通过这种揭示,徐东意在告诉我们,人的本性虽然善良,但在现实世界的影响下,常常表现出贪婪、丑恶的一面。这种现实感,是城市书写的血肉基础。

除此,我还喜欢谢湘南的沉思和机智,蔡东的干净和儒雅,王顺健的明快和简洁,戴斌的生动和诙谐,厚圃的圆融和悲悯,以及央歌儿所创造的小世界;喜欢梅毅的大胆和恣肆,陈再见的现实和缜密,陈诗哥的天真和野心,秦锦屏和毕亮的老实和诚恳,以及萧相风对当代生活的概括和描述,还有曾楚桥、谯楼、俞莉、阿北、蒋志武等人,他们的写作,都有着直面当代生活之真实与复杂的勇气,而且在语言上颇具现代意味。

他们是深圳生活的在场者、记录者,同时也承受和咀嚼这个城市的创伤记忆;他们的观察与思考,丰富了一个城市的表情。

如果一个地方的文学趣味和写作面貌日趋定型,就必须依靠后起的新作家来重塑它的活力。一个城市有一个城市的文学,这不仅是从地域风貌上说的,它也是一个城市的精神气质的体现。

深圳地处珠江口东岸,与香港、东莞、惠州接壤,呈狭长形,一个弹丸之地,何以有如此大的容纳力,且能让这么多人对她不离不弃?也许正是在于她杂糅了各种人的智慧和认同感。南腔北调成了深圳精神的正统,这是一种文化活力的表现。有很长一段时间,我觉得深圳更像北方城市,大概初来此地创业的人,很多都来自北方,这影响了这个城市的整体性格,至少,南方城市的柔软,在深圳并不突出。可这有什么关系呢?北方的,南方的,得以汇聚一炉,这正是深圳的襟怀。早上见面互道“早晨”,上酒楼吃精致的点心,这个时候,所有深圳人都是南方的;而回到家里,忙着下面条补肚子,或者吃实心馒头,这时的他又成了北方人——离家多年,他终究改不了爱吃面食的习惯。

——这种情况也鲜明地体现在了深圳的文学之中。那些青年作家,在书写深圳当代生活的同时,你总能从他们的作品背后看到一条精神影子——它来自不同的人的不同记忆,也来自不同的文化和族群,而正是这种杂陈和混合,使得文学深圳并不单一,它看起来是当下的,其实也是历史的,看起来是现代的,其实也隐藏着传统中国的面影。它的宽阔、丰富和无法归类所蕴含的活力、前景,正在把这个城市的文学变成一个当代文化研究的生动标本。

这或许是深圳文学希望企及的高度。因此,深圳青年作家不必掩饰自己的口音,不必卸下故土所赋予自己的精神重担,而是要带着这些口音和重担上路,进而激活当代经验,把各种文化、记忆和经验相撞击、相交汇之后的都市奇观写下来。我认为,这是深圳文学中最值得期许的一种写作。

 


文艺家协会

联系电话:(010)66048572 电子邮箱:beijingwenlianwang@126.com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前门西大街95号 邮编:100031
版权所有: © 2013-2020 未经授权严禁复制或镜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