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生活的关系,这个课题在文学生产与传播过程中有着不同层面的再现,由此产生不同的运作机制:一是作为概念的“生活”参与作家的创作进程,主要体现为某种思维性的投入,以此为基础形成有关“生活”的创作机制;二是文学作品在传播中影响、介入现实生活,围绕“生活”所构建的传播机制随之生成。就文学传播而言,作家的创作意识、观念中的“生活”既得到根本性的检验,该过程又同时回答文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占位问题。温儒敏教授主编的《当前社会“文学生活”调查研究》一书正着眼于文学传播中的“文学生活”问题,将关注点放置于作为“产品”的文学之上,通过运用文学社会学、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细致、深入地考察文学在社会生活中的阅读、接受、消费。该书通过对文学的典型读者群、文学经典、非主流文学以及网络文学、多媒体文学等主体进行调查研究,为我们展现出一幅极具现实性、时代性与人文关怀的“文学生活”图卷。
该书打破了文学与生活之间的“隐性”平衡关系,以积极的介入性姿态制造二者之间的相互接触与对冲,将泛化的文学话题进行了“显学”意义上的再呈现。尽管仍然将视域投向这一普泛性的话题,但它并未局限于原有的研究套路,而是对固定化的研究方式进行思维的“倒置”,从文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传播与接受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诸种现象与问题的展示,以“颠倒性”的视角进入到旧有问题的探讨中,由此发掘出新的研究生长点。
就具体研究内容来看,该书致力于对文学所遭遇的现实困境如何突围。当前社会生活处于一种“快节奏”之中,对文学的关注、思考则在高速时代发展中被迫“降速”,乃至于被诸多现实诱惑所抹除。“文学的发展方向何在?”“当前社会生活的质量如何?”……这些问题隐含于大众日常生活之中。对于当下的社会生活,我们似乎并不缺乏观察的眼光,以及在观察基础上进行提问的意识,当社会问题不断闪现在眼前时,我们大都能够敏锐地捕捉到它,并针对问题本身进行自我发问。问题是,在有关能否解决问题以及采取怎样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等的追问面前,我们通常束手无策,这些追问在很大程度上构成思维的困境。
该书正是从这样的困境出发,不仅在当前社会语境中发出了“文学何为”的提问,更重要的是,通过呈现文学在社会中的接受现象,以最大的力度完成对诸如“文学如何介入生活?”“何种文学生产的方式最为有效?”“如何推进文学自身的经典化?”“文学怎样捕捉时代发展的脉络?”等问题的回答。值得肯定的是,这样的回答正隐现于问题的呈现中,这种呈现不仅直接刺入问题产生的实质与根源,而且也为问题的解决指明路径。如农民工、中文系学生等不同群体在文学阅读中所表现出的基本状况,一方面反映出的是其自身的身份焦虑与阅读期待问题,另一方面则为文学生产提供可行性建议;而该书对网络文学阅读状况的呈现,也在很大程度上为其提供新的写作维度,一个突出的现象是,网络作品的“畅销”往往需要通过作家对阅读市场、大众阅读兴趣等因素的深入把握才能实现……当前社会中“文学生活”问题的解决一方面要依靠的是文学自身的生产机制,另一方面则向由社会生活所形成的外部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包括国民文学素养的提升、阅读意识的加强等。
至此,文学与生活的关系及当前社会中的“文学生活”问题得到基本澄清与解决,该书的写作目的也基本完成。整体上看,该书以当前社会生活中的“文学生活”问题作为研究焦点,将当下时代作为具体的论述语境,在突破文学研究“内循环”的过程中,通过文学与生活之间的相互对话凸显出研究的张力,还以其深刻的社会责任感完成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追问。就此而言,该书并非着眼于文学写作在社会生活中的“加减法”问题,面对纷繁复杂的时代语境,其对当前“文学生活”的诸种现象做出了“大于一”的呈现。
《当前社会“文学生活”调查研究》:温儒敏主编,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