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讲话》精神  繁荣发展网络文艺

[关闭本页]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郭运德 发布时间:2016-10-19

郭运德(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中国文联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组长)

  互联网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诸多领域的创新发展起到关键的带动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特别指出:“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也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由于文字数码化、书籍图像化、阅读网络化等发展,文艺乃至社会文化面临着重大变革。要适应形势发展,抓好网络文艺创作生产,加强正面引导力度。近些年来,民营文化工作室、民营文化经纪机构、网络文艺社群等新的文艺组织大量涌现,网络作家、签约作家、自由撰稿人、独立制片人、独立演员歌手、自由美术工作者等新的文艺群体十分活跃。这些人中很有可能产生文艺名家,古今中外很多文艺名家都是从社会和人民中产生的。我们要扩大工作覆盖面,延伸联系手臂,用全新的眼光看待他们,用全新的政策和方法团结、吸引他们,引导他们成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有生力量。 ”如何认真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抓住互联网为文艺创新发展带来的历史机遇,既把互联网作为推动文艺进步的重要载体,又要积极推动网络文艺的健康发展,这是网络时代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重大课题。

  一、网络文艺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根据国家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16年6月,我国互联网站有400多万家,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网民达到7.1亿,人均每周上网时间超过26小时,网络可谓无处不在,已经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之中,普及到社会的每一个层面。

  在浩瀚的网络数据中,文学艺术占据着十分突出的份额。到底什么是网络文艺?有没有严格规范的网络文艺?其实是个有争议的话题。一种宽泛的说法是,凡通过互联网传播的文化、文艺的形态都属于网络文艺。也有人讲凡是用网络的思维方式,具有网络的语汇特征,依赖网络传播的规律生产创作出来的文艺产品都属于网络文化。典型的且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网络文学,即网民用电脑创作、在网络上发表传播、供网络用户来欣赏的原创文学作品。1998年始,随着《第一次的亲密接触》 、 《活得像个人样》等网络小说的“蹿红” ,网络文学作者、读者队伍迅速壮大并受到社会广泛瞩目,标志着网络文学思潮正式兴起。网络文学兴起初期,网络写作仅仅只是作者们业余的兴之所至,并不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其作品大多蕴含着或多或少的游戏意味。 “榕树下” 、 “天涯论坛” 、 “起点中文网”等是最初以发表网络文学而出名的网站。整体上看,网络文学萌芽时期的作品题材比较单一,文学创作者基本为“新手” ,作品风格类似。此时,传统文学界普遍持一种质疑态度,认为网络作品不应该称为文学,因为“网络写作根本不是为了‘文学’的目的而生的” ,是在一种“惊人的自我陶醉的幻觉中”被当作了“属于心灵的文学” 。然而,经过十多年的创作实践,网络文学不断做大,影响日益广泛,让广大读者包括文学界大佬们真正见识到了在网络上进行写作的可能性。在国内,经过三个重要阶段的网络作家们的奋斗之后,网络作家的群体越来越被社会关注和认同。网络文学从最初的免费浏览向收费阅读的模式转换,网络作品从在线的收费扩展到实体印刷,网络作家不仅得到了巨大的社会知名度,而且赢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在每年作家排行榜上,不少网络作家都榜上有名,击败了众多传统作家。据统计,网络作家中签约作者突破了250万,平均日更新量超过1 . 5万字,单论体量,近十年的网络文学,比前60年印刷文学的总和还要多得多。

  社会上对网络文学评价众说不一,最普遍的概括至少有四个方面:一是生活原生态书写。网络文学起源于网络写手所熟悉的生活领域和身边琐事,最初完全是为了倾诉自己真实的生活感受。写得最好的文章是那些描写普通人身边小事,夫妻、家庭、职场、同事之间的家长里短,大多以流水账式的叙事手法还原了生活的原生状态;即使是历史题材写作,也是追求写作与在场的快感,不像训练有素的职业作家那么字斟句酌,且边写边贴,每天都有点击量和更新量的要求,所以呈爆发般状态。二是游戏化策略。很多网络写手并不关注文学成就有多高,而是语不惊人死不休,追求的是瞬间的游戏心态和瞬间的快乐、片刻的感动而不是永久的感动,更多的不是注重经典和永恒,而是注重休闲、娱乐和流行,快餐化味道十足。三是注重兼容与互动。因为网络集报纸、广播、电视于一体,网络文学的发表很简单,受众的阅读也很自由,网络的快捷容量、超文本、多媒体的呈现方式,更多是在与读者互动过程中来进行的。其互动不仅仅产生了社会影响,甚至在互动中改变了写作方向,比常规的接受美学观念来得更加直接。四是商品化属性的突显。网络文学作为网络产业链条的一部分,消费成为主要营销手段。除了注重点击收费以外,还搭载了大量的延伸产品,包括网络小说改编的诸多影视作品。这些特点既是有利的,在短时间内收到了巨大反响,但也带来先天不足,导致大量浩如烟海的网络作品质量普遍不高,寻找优秀之作犹如大海捞针。

  经过近20年的探索,网络文艺已渐趋走向成熟。特别是网络文学的表现手段和表现方式作为一种革命性的变革,扩大了文学话语的表现力,丰富着文学表现的范围和手段,在纸质文学经历过成熟而衰退之后,网络文学获得了崭新的生命。其意义和价值在于,它打破了文学精英对于话语权的垄断,使文艺重新回归民间,主体创作的心态更加自由开放和无拘无束;庞大的作者群正在将自己的独立思考和精神资源化成文字,由数量庞大的网络大众每天上网阅读。可以说,这蔚为大观的网络文化正在改变传统媒介和文化生态,已把枝桠伸展到主流文化的天空里,而网络文艺从不断受批判到逐渐被认可的曲折过程,也正在演变为未来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网络文学在影视方面的改编作品,网播量巨大,网络视听正在成为一种产业,营业额据统计达到了530亿元。除此以外,数字化也重构了音乐的生产方式、传播方式和产业格局。2015年音乐产业发展报告提到,内地实体唱片的规模是6.1亿元,而数字音乐的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49.12亿元,包括PC端、移动端、电信网络,音乐的用户规模已经达到了4.78亿,同比增长了5.5%。2016年网络音乐用户扩展到了5亿多,占整体网民的70%。网络市场整体规模达到了61.4亿元。在网络游戏方面,2015年中国的游戏市场实际销售额达到了1407亿元,而且规模还在继续上涨,用户量达到了5.3亿。在版权保护方面, 2015年完成了作品登记134万件,比2014年增长35%,其中数量最多的摄影作品达到了51万件,文学作品48万件,美术作品27万件,影视作品1.6万件,音乐作品3000份,整体的版权保护已经走向了网络空间。与此同时,在互联网领域,网络展览和数字艺术馆也在方兴未艾地发展,即使在当下非常繁荣的电影市场,网络点击量也大大超过了实体电影院。网络文艺因其巨大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已经成为青年人文艺欣赏和消费的重要形式,因而也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特别是文化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推动网络文艺健康发展是当前文艺工作的重要任务

  网络文艺充满活力,潜力巨大,发展繁荣网络文艺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为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中共中央在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中,特别强调了要大力发展网络文艺。提出要坚持“重在建设和发展、管理、引导并重”的原则,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净化网络环境。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加快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要实施网络文艺精品创作和传播计划,鼓励推出优秀网络原创作品,推动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剧、微电影、网络演出、网络动漫等新兴文艺类型健康有序地发展,促进传统文艺与网络文艺创新性融合,鼓励作家艺术家积极运用网络创作传播优秀作品。同时在《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中,也把互联网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提出从网络大国建成网络强国的路线图,并进一步理清了文化建设与信息化建设的关系,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得到了空前重视。明确要求“提升网络文化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水平,整合公共文化资源,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信息服务水平,积极开发适合网络传播特点,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的网络文化产品” 。并且特别强调“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 ,要提升网络文化供给能力,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加快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提高网络文化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水平。

  面对网络几何级增长的现状,面对网络文艺井喷式增长的背后泥沙俱下的现实,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越是在产业发展出现“井喷”时,越需要依靠行业自律来加强规范。百花竞放、蓬勃发展的网络文艺,在培育良好审美情趣和弘扬社会正气方面同样是责无旁贷。无论是传统文艺还是网络文艺,传递真善美这个使命本身都是不能变也不应变的;整个行业对审美的坚持,对核心价值观的坚守,都是必不可少的。结合网络发展实际,“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 ,是推动网络文艺健康发展的基本方针。

  第一,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文艺环境。作为未来文化发展和竞争的一个新领域,推动网络文艺健康发展,是优化文艺生态,引领社会思潮,巩固文化阵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选择,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安全和国家长治久安。

  应该强调,在宪法和法制的范围内,网络文艺享有充分的创作自由,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任何自由都是相对的,是有自身运行规则和底线的。网络的自由不能成为宣泄私愤和戾气的出气筒,不能成为色情和暴力的展示台,不能成为文化垃圾的制造厂。任何面向大众的文艺作为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应该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决不能放弃自身的社会责任;都必须净化网络环境,传递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念,特别是在网络已经成为影响网民尤其是年轻网民主阵地的当下,网络文艺更应当担负起培育青年人树立良好审美情趣的历史重任。

  提倡责任担当决不意味着否定网络文艺的轻松娱乐。娱乐性作为网络文艺的突出特点,也是其备受大众欢迎的重要原因。我们倡导社会担当,就是希望网络文艺能给大众提供健康的审美愉悦,能够传递社会正能量。要积极建立网络文艺的主阵地,根据网民的审美需求,采取喜闻乐见的生动方式,加大对各类优秀作品的网上传播力度,最大限度地凝聚网络作者的思想共识,最大限度地提升网民的文艺鉴赏水平,以促进网络文艺的良性互动。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要把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作为网络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在哪里,文艺创作就应当在哪里;人民的需求在哪里,文艺服务就应当跟进到哪里。不断把轻松健康的网络作品输送给广大网民,让人们在审美愉悦的同时,培育出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为网络文艺不可推卸的使命担当。倘若如此,网络文艺才能在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和推动全民素质提升等方面,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第二,树立精品意识,促进网络文艺多出优秀作品。网络文学浩如烟海,量多质差是普遍现象。有人这样评价:网络这个自由的赛伯空间犹如马路边的一块留言板,谁都可以在上面信手涂鸦,它给网络写手提供了发表作品的圆梦阵地,也给恣意灌水的文字垃圾提供了抛洒的乐园。随心所欲的杜撰,漫不经心的表达,即兴式的发挥,情绪化的宣泄,装腔作势的做作,抖机灵的调侃,无病呻吟的抒情,乃至粗鄙的漫骂,肉麻的吹捧,词不达意、文不对题的言说,不负责任的讥讽,乃至错别字、生造字、符号代码等在网络中比比皆是。艺术审美的动机空缺和意义悬置,使网上的自由空间成了文化的“痰盂” ,谁都可以去吐上一口。美国作家杰克·明戈甚至说,80%的网络创作都是令人讨厌的,10%由于其思想偏执而令人发狂,只有10%的作品精彩有趣。这些大量速朽的快餐文化,网民随取随用随手扔掉,极可能构成对文艺的伤害。

  因而,网络文艺创作者要增强自省意识,从那种急于表达、急于成名、急于谋利的状态中解脱出来,缜密构思,沉静创作,不再单纯满足于一时的点击量和短暂的经济效益,努力把精品意识贯穿于创作的全过程。尽可能保持一颗平常心,少受些名利诱惑,拿出一种惨淡经营的从容和气度,把每一次创作,都当作一次生命自我实现的重要旅程,力求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达到最佳艺术效果。如果网络艺术家都能把眼光放得远一点,拿出一点对自己未来负责的态度,就不难发现,那些匆忙且速朽的东西不会在文艺史上留下任何痕迹;如果不努力提升自己的创作质量和水平,即便是一时爆棚也难以持久,肯定很快就被历史淘汰掉,甚至可能在不远的将来连自己都羞于提及。只有牢固树立精品意识,网络空间才能真正成为文艺创新的试验场,成为人才辈出的孵化器,成为文艺新形态不断生成、精品力作不断涌现的生产基地。

  第三,加强网上文艺评论,打造良性互动的网络文艺生态。文艺评论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文艺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内涵、引领文艺风尚的重要力量。高水准、有见地的文艺批评是保证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的必要途径。我们要切实开展网络文艺评论,加强网络文艺引导,对网络创作现象和重点作品给予及时发现与提醒,净化网络生态,褒优戒劣,激浊扬清,切实建立适合网络文艺创作和传播规律的欣赏手段和批评方式。

  网络文艺评论必须尊重网络创作生产规律,不能隔岸观火、隔靴搔痒,要坚持与时代、与网络实际相结合,在投身中流中激扬文字,切实增强评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调动文艺评论家和高校青年评论人才集中的优势,广泛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线上线下相结合,顺应网民欣赏的需要和审美习惯,不断推出贴近网络创作实际的,内容深入浅出,语言新鲜活泼,风格质朴清新,篇幅短小精悍且能凝聚社会共识的网络评论文章,切实发挥理论的引领作用。要逐步建立符合时代要求、适应网络文艺实际的科学的网络文艺评价体系,促进网络批评与创作者、管理者以及网络受众的良性互动,营造健康向上的舆论生态。

  第四,加快人才培养步伐,打造专业化网络文艺人才队伍。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明确要求,要把文艺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努力建设一支宏大的文艺人才队伍,造就一批在各领域有影响力的文艺领军人物。这是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根本保证,也是推动网络文艺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网络文艺作为文化科技的前沿领域,拔尖人才的不足是制约发展的症结所在。我们要在更高层面上更多关注网络现状和发展,关注从事网络创作生产和管理的团队,关注网络年轻人的生存现状和发展空间。要加强网络文艺从业者思想道德建设,深化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教育,引导网络文艺创作、评论、传播、消费等环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造就一大批思想道德素质好、精通网络业务的人才队伍。要紧盯网络科技发展前沿,建立健全网络文艺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专业化高水平的创作人才、策划人才、管理人才、评论人才和营销人才,切实解决高层次、专业化、复合型人才短缺的问题;除了政府以外,还要依托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大专院校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人才培训班,完善人才评价标准,形成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考核、晋升、退出等全过程的良性互动机制,确保这支队伍能为网络文艺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强有力人才支撑。

  三、全面提升文联组织推动网络文化发展的服务能力

  网络文化发展特别是网络文艺的发展,为文联组织发挥人才优势、延伸工作手臂、拓展服务平台提供了一个新阵地。如何运用网络做好文艺界的联络协调、团结引导工作,并以此来推动文艺的繁荣发展,这也是文联组织面临的崭新课题。中国文联作为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络文艺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在推动网络文艺健康发展、促进网络文艺与传统文艺的融合创新方面,是一支积极的后援力量,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至少需要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强化顶层设计,建立健全“互联网 文艺”工作规则蓝图。到2020年,文联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建成“网上文联”系列工作平台,形成覆盖广大文艺界的网上服务体系;推进文艺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深度挖掘和广泛应用文艺信息资源,形成具有专业性、权威性、开放性的文艺大数据平台和文艺信息资源服务体系;加快文联组织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有效融合的步伐,不断提升文艺传播力、影响力,形成导向正确、内容丰富、方便快捷、特色鲜明的现代文艺传播体系;加快完善文联系统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科学管理能力,形成安全、有效的信息技术运行维护体系。

  第二,积极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提高文艺传媒的竞争力、传播力和影响力。做大做强中国文艺网,努力把中国文艺网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管理现代的特大型文艺资讯综合平台,成为宣传党的文艺路线方针政策、传播文艺发展动态和优秀作品的重要窗口。加强各团体会员各单位面向各文艺领域的专业性和行业性网站建设,统一技术标准和服务规范,逐步整合组建“网上文联”网站集群,形成导向正确、信息丰富、影响广泛的文艺传媒阵地,为文艺工作和文艺创作生产、传播、消费提供全方位的文艺资讯服务。加快文联系统出版报刊等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快速发展文艺数字出版业务,研发系列数字文艺产品,推进数字图书、数字报刊和网络视频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努力提高文艺传媒的竞争力、传播力和影响力。

  第三,大力推进文艺资源数字化建设,努力提升文艺信息资源保护传承运用和文艺大数据分析利用能力。实施中华文艺资源数据库工程,系统采集、整理、存储和再利用各类文艺资源,分类分步建设包含人才资源、艺术门类资源、多民族文艺资源、地域文艺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文艺历史资源、文艺典籍资源、文艺创作理论评论资源等数据库。充分发挥中华文艺资源数据库的平台优势,建立联络各方力量的文艺资源收集、传递、整理和使用的协同机制,有效整合各种媒介资源与生产要素,形成文艺资源集中存储管理与分类应用相结合的集群化分布格局,实现文艺资源数据交换与共享服务。实施文艺大数据工程,建设覆盖到全国各级文联、重要文艺机构和文化企业、上百万专业文艺家队伍的数据互通共享渠道,搭建具有强大数据转换与储存能力和现代化管理手段的文艺信息数据中心和大数据平台,挖掘分析各类文艺业务数据,为国家文艺事业、文艺产业发展和文联工作提供决策咨询、管理优化、数据应用、创作推介、艺术交易等多种平台服务和应用服务。妥善处理发展公益性信息服务和保护知识产权的关系,建立公益性信息资源开发应用与服务的长效机制,加强信息资源的公益性开发利用。积极发展文艺信息资源市场,鼓励创作、展演、出版等领域大力发展数字化产品和网络化服务,促进文艺信息资源消费性应用。

  第四,大力推进重点领域网络工作平台和网络文艺阵地建设,提升网上工作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实施互联网 文艺、互联网

  文联行动计划,积极推进具有文艺特点和文联特色的内容平台建设。实施网络文艺精品创作和传播扶持计划,积极开展数字展览、数字演出、数字出版等新型推介传播渠道和载体建设,鼓励作家艺术家积极运用网络创作传播优秀作品,促进优秀作品多渠道传输、多平台展示、多终端推送。建设文艺宣传网络平台,深入宣传党的文艺路线、方针、政策,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展示文艺发展的优秀成果,大力宣传文艺界德艺双馨典型,提升网上正面宣传水平,巩固壮大主流舆论。建设文艺创作推介网络平台,创新文艺作品传播和推广模式,推动优秀文艺作品,尤其是中青年创作者作品的数字化创作、传播、消费。建设文艺理论评论网络平台,推动建立文艺评论频道和高端电子学术刊物,打造专业性权威性网上文艺评论阵地,集聚中青年评论队伍,建立科学的文艺评价指标体系,推动文艺理论评论建设。建设文艺评奖网络平台,深化现代信息技术在文艺奖项评选中的作用,推动评奖模式创新发展,提升文艺评奖的公众参与度和公信力。建设文艺家会员服务交流网络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媒体等现代通信技术和社交网络技术,创新会员服务手段,交流工作信息,推广先进经验,实现网上联动和资源共享,推动实现全国文联“一盘棋” 。建设文艺人才培养网络平台,努力建设集在线学习、移动阅读、服务管理于一体的综合性、开放式的干部教育培训和文艺人才网络研修平台,实现教育培训研修的网络化、自主化、个性化,有效服务各级干部和各类文艺人才的成长发展需求。建设文艺志愿服务网络平台,依托网络平台,为志愿服务活动提供动态信息发布、志愿者招募管理、志愿服务活动项目组织管理和数据统计等在线服务,加强志愿服务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建设文艺维权服务网络平台,创新维权工作模式,提高文艺作品版权网络交易和保护能力,积极开展版权登记和认证、正版作品推介、反盗版信息追踪、信息咨询、投诉举报、普法宣传、案例剖析、在线维权服务等网上业务,依法保护文艺家和文艺工作者的名誉权、著作权等合法权益。建设对外文艺传播与交流网络平台,创新中外文艺交流渠道和方式,增强对外文艺传播能力建设,提升中华文艺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

  第五,大力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文联信息化运行维护能力和科学管理水平。加强存储备份、服务器、基础软件等基础资源建设,构建符合文联信息化工作实际的云计算环境,提高数据管理应用基础环境的集约化水平和服务能力。紧密跟踪新兴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加强与信息技术研发机构合作,开展在文艺资源数字化、文艺信息服务领域的应用攻关,提升信息化技术服务能力和水平。结合文艺信息化需求,不断深化和完善文艺信息标准化研究与制定,有力促进文艺信息资源的建设、开发、共享和利用。加强文艺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信息安全监控体系,提高信息传播手段内容的控制能力,增强对网络安全事件的应对和防范能力,增强信息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的抗毁能力和灾难恢复能力,提高信息安全防护管理水平。

  当前,“互联网 ”正在成为未来文艺场域的基本构成常态,网络文化必将扩展为对整体文艺生态的网络化、文艺发展时空交互化的多层面立体宏阔视野,必将深刻影响未来文化发展的进程。在信息化道路上,网络文艺才刚刚迈出了第一步,未来空间无限宽广。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和最多的网民,特别需要勇敢地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奋发努力、积极作为,让更多真正具有优秀历史文化韵味、有强烈时代精神和民族情怀的文化作品,在网上塑造并丰富与文明古国相匹配的文化形象,让网络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优秀文化方面发出更加精彩、洪亮的声音。处在当下这样一个文化调整发展的重要关头,年轻的网络工作者理应发挥聪明才智,大展矫健身手,切实发挥骨干作用,把网络变成优秀文艺作品创作、生产和传播的重要载体,承担起历史赋予的神圣责任和使命担当。真诚希望大家能够在未来网络文化的发展中成为一支强大的中坚力量,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本文为作者在全国中青年网络文艺人才研修班上所作的辅导报告摘发)


文艺家协会

联系电话:(010)66048572 电子邮箱:beijingwenlianwang@126.com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前门西大街95号 邮编:100031
版权所有: © 2013-2020 未经授权严禁复制或镜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