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网络文艺之“美”

[关闭本页]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2016年第6期       作者:张智华 发布时间:2016-08-10

如今,网络文艺越来越引人注目,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网络文艺主要包括网络电影、网络剧、网络节目、网络小说、网络动漫、网络游戏等。文艺是追求美的,那么,究竟何为网络文艺之美?下文主要以网络影视为例,试作阐明。

一、网络文艺需要“美”的引导

中国网络文艺正在兴起、发展,应强调审美作用,积极追求人物美、台词美、表演美、音乐音响美、剪辑美等。网络文艺以文字、图画、镜头、线条、形体、色彩、音乐音响等来表现思想、情绪和感觉。人们通过审美直觉创造出形象或者意象来表现人的主观情感,赋予无形式的物质、感受、自然以形式。直觉即表现,即抒情的表现,也即艺术。克罗齐说:“把成功的表现作为美的定义是稳妥而适当的。或干脆一点说,美就是表现而无其他。”“美不是物理的事实,美不属于物,而是属于人的能动性,属于人的精神活力。”“自然是美的,就因为人用了艺术家的眼光去静观它。”[1]这种表现,作为想象力对知觉表象的补充,是一种内心的事实。鲍桑葵对克罗齐的理论有所修正,努力克服克罗齐不讲物质体现的谬误,主张审美态度的核心在于心物合一,心灵是情感,物是它的表现。笔者认为审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结合,两者缺一不可,这在网络文艺中表现比较明显。

网络文艺是文化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化产业强调创意。网络文艺具有创新性,部分网络文艺作品具有独创性。科林伍德认为,真正的表现都应具有独创性,艺术家的活动决不能去使用那种现成的语言,而是要去创造它。他说:“社会之所以需要艺术家,就因为人们并不能懂得他们自己的心灵。”“艺术是社会的良药,它为社会治疗最麻烦的心病,即意识所受到的腐败堕落。”[2]这段话精辟地指出了艺术家的职责和表现的目的,值得人们深思。网络文艺应该艺术地表现人的本质和深藏在内部的灵魂。艺术与情感表现之间具有本质的联系。情感表现是艺术的根本目的。网络文艺具有这些特质。

在网络文艺中,物象淡化了客观意义,强化了编导的主观意图,成为表意的工具。网络文艺不重视对事物外在形态的精确展示,而注重采用表意的方式来揭示深刻的主题与丰富的感情,常常通过布景、摄影、服装、化妆等手段,创造出一个表意的形象世界,善于找出本质的、与主题有着密切关系的情节加以强调,善于找出人物思想感情发展的关键加以渲染,善于抓住关键性的瞬间来深刻地揭示人物的内心深处,使人物的心理得到准确的体现,并且配合恰当的音乐音响,因此产生了强烈的情绪感染力与令人回味的艺术魅力。

现实充满各种矛盾,并且不断变化,而理想大多是美好的,尽管有些理想与现实的距离比较大。生活在现实中的人们不能没有理想,理想是人们前进的动力,如同飞机与火车的发动机,理想之于现实是非常重要的。网络剧《万万没想到》《匆匆那年》《心理罪》等从不同角度塑造出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有的是借古装来表达对人生的思考,有的是直面复杂多变的现实生活,既有清醒冷峻的写实,展示各种各样的矛盾,又有浪漫抒情的写意,表现绚丽多彩的理想,积极关注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强化人的自觉与主体意识,注重网络文艺本体及其形式因素,强调开掘视听元素自身的潜力及其艺术可能性,从而增加了网络文艺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网络文艺应该积极表现语言美、心灵美、容貌美、形体美、景物美与音乐音响美,给人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美感。网络节目《我们的节日》《明月之思》等、网络剧《静听心语静等花开》《中秋月圆人团圆》等,充分表现了人物之美、语言之美与环境之美。网络电影《索玛海子》通过寻找索玛海子的故事,塑造出少数民族美女形象,讴歌了美的心灵。部分镜头吸取、借鉴了油画的一些优点。欣赏这部网络电影,如同欣赏一幅幅精美的油画。走进这部网络电影,见许多肖像摄影是那样的出彩,那样的精神,那样的独特,的确让人流连忘返。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部电影中人物的眼睛都会说话。他们在镜别的选择、场面的调度、光影的设置以及镜头的运用等方面,都把油画与摄影的优点结合起来。在镜头处理上,简明扼要、突出摄影的重点,选取最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刹那间。此片多使用自然光,自然光是最美的光。自然光是神圣和有生命的,我们应尊重它,崇拜它,使用它。这部网络影片的色彩主次分明,对比强烈,以绿色的庄稼地与湖水为主。女主角身穿少数民族服装显得特别鲜艳、美丽,代表淳朴和大方。具体的色彩符号具有情绪动机和表意功能。从色彩设计上,可以看出导演化繁为简、在对比中突出主题的意图。这部网络影片批判了贪婪,赞颂心灵之美,创造出意境。意境是情与景、意与境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这种境界思想深刻,意味深长,容易使观众产生联想和回味,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部分网络文艺作品编导具有深厚的生活阅历与敏锐的眼光,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与片中人物命运与社会背景以及景物环境融合起来,将形象与思想有机地结合起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在有限的镜头中表现出无限的思想与感情,产生发人深省、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提高了影片的思想深度、情感力度、艺术品位与文化品质。例如网络电影《赢家》《父亲》《勇敢爱》等。这些网络影片开头就给人贴近生活的感觉,在或强或弱的音乐声中,相继采用远景、中景、近景、特写等多种镜头,以突出主要人物形象,节奏时快时慢,快慢适宜,风格自然。这种巧夺天工的镜头设计,不仅展示了故事所发生的环境与背景,而且具有层层推进、多角度表现的作用。

一些优秀的网络文艺作品则通过历史表现人生,把历史作为背景和线索,重点展示人生的酸甜苦辣和人生的奥妙,乃至探索人生哲理、避害之方与养生之道。如网络剧《名侦探狄仁杰》,传奇色彩浓厚,悬念设置巧妙,所揭示的人性和对人生的认识是比较深刻的。

但也有一些网络文艺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不美,可以说是粗制滥造,为人们所诟病,以致影响人们对网络文艺的看法,因而更加需要美的引导。例如,网络剧《盗墓笔记》叙事漏洞较多,摄影比较粗糙,部分剪辑不够流畅,一些语言比较粗俗,比不上原网络小说的水平,因此引起很多原网络小说粉丝的不满,从而对网络剧问责较多。网络电影《绿皮火车》叙事简单琐碎,人物形象单调,情节不生动,摄影停留在初级阶段,缺少美感。

二、网络文艺催生新的审美体验

美是处于发展变化之中的,网络文艺丰富了美的内容与形式,拓宽了美的传播渠道。网络文艺的产生与发展增强了人的认识能力、理解能力与审美能力,因而揭开了人类文化历史的新的一页。我们不仅亲眼看到了一种新艺术的发展,而且看到了一种新的感受能力、一种新的理解能力、一种新的审美能力和一种新艺术在群众中的发展。

网络文艺拓展了美的内涵与外延。网络文艺与通俗美学关系密切。网络文艺的视听特性远比书本更能打动大众,一般来说,越通俗,观众便越多,通俗与观众往往成正比。通俗美学与大众文化紧密相联。

网络文艺通俗化美学倾向主要表现在:第一,网络文艺反映现实生活,触及一些社会问题与现实弊端,而且主要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命运。第二,重视自然景观,强调外景的作用,也不反对拍摄必要的内景,但是要求外景与内景协调起来,积极探究人与大自然的各种关系。第三,大胆探索新的文艺表现手法,适当运用VR与AR,要求形式切合内容,使观众易于看懂,反对卖弄技巧。网络文艺有意淡化雅文化与俗文化之间的界限,赋予通俗一种新的内涵,在通俗的世界里流连忘返,追求世俗之美。

网络文艺重视的是大多数人,服务于公众的普遍欣赏力和接受力,大多数人喜欢什么,就去表现什么。对此,学界、业界存在争议。但笔者认为,大多数人觉得美,应该得到表现;大多数人觉得不美,则不应该表现。很多青年人喜欢在网上看电影、电视剧、电视节目,被称为“网生代”。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称,截至2015年12月,已有半数中国人接入互联网成为网民,中国网民规模已达到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9个百分点。此次的统计报告也显示,网民上网设备进一步向手机端集中,超9成网民都是通过手机上网。到2015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的规模达到6.2亿。[3]互联网使传统电影电视观众的角色发生转变,使其成为用户。用户的评论、分享以及观看的数据,都是参与创作的表现方式,是电影电视编导所需要的反馈与互动。例如,《老男孩之猛龙过江》是通过收集、整理大量用户的评论和数据反馈而拍摄的,因而胸有成竹,取得了成功。

互联网扩大了中国网络文艺市场。网络公司投资制作网络文艺,为网络文艺发展增添了力量。阿里巴巴、百度、腾讯、光线传媒等互联网巨头投入大量资本进入中国电影、电视产业链各个环节。2014年、2015年是互联网公司大举进军中国电影、电视产业的一年,2016年依然如此,在一些方面强度更大。“2014年底,光线传媒牵手360进军互联网视频,光线传媒表示,公司和360在影视内容和互联网资源方面可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在互联网视频业务上开创新的运营模式。随后,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透露,成立新的网站后将全部围绕电影,包括电影售票等衍生服务,将深度涉足收费视频领域。”[4]由此可见,互联网公司投资中国电影、电视产业在广度、力度与持续性上达到一个高潮,为中国电影、电视产业发展在资金上提供了保证,也有利于中国电影、电视的市场化发展。当然,网络公司投资制作网络文艺也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有些公司尊重网络文艺,按照网络文艺的特点进行创作、制作、传播,促进了网络文艺发展,表现了网络文艺之美。有些公司不尊重网络文艺,不按照网络文艺的特点进行创作、制作、传播,阻碍了网络文艺发展,削弱了网络文艺之美。

2014年、2015年是网络视频迅速发展的两年,更是网络平台形成自己品牌优势的关键年。2015年爱奇艺开辟的两档人气节目《奇葩说》与《爱上超模》打破了网络自制节目广告收入的纪录。2015年7月8日搜狐视频自制剧《屌丝男士》系列剧经历3年4季剧集最终落下帷幕,总累计播放超过28亿次[5],成就了中国网络自制剧播放量的一个高纪录,开创了“现象级”IP时代。

网络电影、网络剧、网络节目、网络小说、网络动漫等发展较快,使网络文艺显得丰富多彩,也使美显得丰富多彩。但也有生产创作者把网络文艺看做一般的商品,用资本绑架网络文艺,唯利是图,不断炒作,以“泛娱乐化”损害网络文艺之美,他们最终将会被淘汰。娱乐圈的话题能够满足人们八卦心理。在每日高强度的工作之下,人们需要渠道来排解自己心中的压力,通过娱乐圈的八卦可以舒缓工作压力,满足内心的窥视欲。但是,娱乐圈的有些话题半真半假,有些人故意炒作,成为一种变相的广告。在网络文艺发展过程中,难免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网络文艺之美是艺术之美,是健康的美,不是病态的美。对此应该进行辨析,排除那些不美的东西。

三、网络文艺之“美”的实现

在接受美学看来,网络文艺不只是作者和编导创造的,也是读者和观众创造的。作者和编导只是创造了文本,读者和观众则对文本进行了再创造。只有通过读者和观众的再创造,才具有确定的意义和价值。接受美学认为,任何文艺文本都具有未定性,都是多层面的未完成的图式结构,其中存在着难以预计的空白,是一个艺术空箱。由于处于这样的未定状态,所以文本的存在本身并不能产生独立的意义,因而文本不可能成为文艺作品的全部,文本可以称为“一极”。构成文艺作品的另一部分或“另一极”的是读者阅读或观众观看过程中的具体化,因为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或观众的观看,以读者或观众的感觉和知觉经验将文本中的空白填充起来,才能将文本所展示的未完成的图式结构完成,使其未定性得以确定,从而实现意义的表达。从这一解释出发,接受美学将文艺研究的重点从文本移到读者和观众接受上,因为读者和观众接受作为“两极”合璧的方式和过程,标志着文艺作品的真正完成。如网络剧《万万没想到》《屌丝男士》《灵魂摆渡》等,观众给予大量评点,优点与缺点都谈,充分发挥了审美能动性。我们应该去掉其糟粕,保留其精华。

网络文艺作品具有多面的开放式的结构,它的价值与美感在于读者和观众对它的解释,这些解释既可以因人而异,也可以因时代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因为如此,所以接受美学认为网络文艺作品的本质在于作品的效应史的不断完成、也永无完成中的展示。

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决定欣赏者能否实现与以何种方式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效果如何,其关键因素是欣赏者的期待视野。所谓期待视野,就是阅读一部作品或观看一部片子时读者和观众的阅读和观看经验构成的思维积淀。具体来说,这种期待视野涉及欣赏者的既有经验,当然,其既有经验以艺术审美经验为主,但又不限于审美经验。特定时代人们的审美意识形态与观众群体紧密相连,并形成某个时期观众的欣赏状态,直接影响网络文艺的创作走向。特定时期中,如果网络文艺作品反映了这一时期社会审美心理的主流,那么就会被观众所欢迎,反之则会被抛弃。不同时期,社会心理的兴奋点会有一些变化。每一个时期都有占主导地位的精神、思潮、倾向、价值观念、审美标准和兴趣热点,这对观众都会产生影响。

当前,广大观众在网络文艺作品欣赏方面比以前自由,而且日趋通俗化、娱乐化、审美化、多样化,把网络文艺作品作为消费对象的心理日益明显。因此,通俗性、娱乐性、有美感的网络文艺作品很受广大观众欢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演员颜值的高低影响网络文艺作品的点击率,俊男靓女总能吸引目标网民的眼球,这虽然有片面性,但的确是事实。

观众欣赏网络文艺作品后在感情、思想、态度和行为等方面会发生一些变化。这种变化以观众对网络文艺作品的认同为基础,是认同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又是网络文艺作品体现其审美价值、发挥其审美作用的重要途径,也是网络文艺作品的深层接受效果。研究网络文艺作品的深层接受效果,才能够及时掌握观众期待视野的变化情况,了解观众新的欣赏要求,从而使网络文艺创作有的放矢,针对性更强,能够更有效地为广大观众所接受。这是网络文艺之美深层次的魅力。

这样,网络文艺作品与美之间才能产生强烈的互动作用。而这种互动作用,可以使网络文艺作品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不断缩小,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本文为张智华主持北京师范大学自主科研重点项目《中国网络电影、网络剧、网络节目研究》(项目批准号SKZZB2015036)之阶段性成果,得到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文艺家协会

联系电话:(010)66048572 电子邮箱:beijingwenlianwang@126.com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前门西大街95号 邮编:100031
版权所有: © 2013-2020 未经授权严禁复制或镜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