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迎接网络文艺的黄金时代研讨会现场
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政策,让网络文艺的受关注热度空前高涨,如果说2015年是网络文艺的政策利好年,丝毫不夸张。可以说,网络文艺的“黄金时代”正在到来!
3月29日,由广州市文联主办的“广州市迎接网络文艺的黄金时代”研讨会在广州召开,与会专家围绕网络文艺的发展态势、网络文艺与传统文艺之比较、网络文艺从业者生存环境、广州网络文艺发展现状,以及如何打造广州网络文艺品牌、利用网络文艺提升广州文化产业等方面的话题,进行了认真热烈的探讨和深入精辟的分析。
迎接网络文艺的“黄金时代”
李鹏程(广州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适应形势发展,抓好网络文艺创作生产,加强正面引导力度。《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中,特别强调了“大力发展网络文艺”。网络文艺以其海量的作品规模、广泛的受众群体、持续的舆论影响,形成巨大的文化力量,迎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近年来,广州市文联充分利用职能优势、资源优势、组织优势、行业优势,认真思考、积极探索。如广州文艺名家数据库系统、广州国际微电影大赛、“最文艺广州在哪里”、“广州过年花城看花”全国手机摄影大赛等。如何在发展网络文艺中主动作为,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传播正能量,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和着力。
第一,正确认识网络文艺是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网络社会是“第三自然”的现实去思考网络文艺。网络需要文艺,文艺也需要网络。中央“大力发展网络文艺”的提出,不仅让网络文艺的身份、地位得到认可,还将网络文艺从不入流到获得主流认同。在今天的市场上,中国的网络文艺已经和好莱坞电影、日本动漫、韩国电视剧等一起被并称为“四大文化奇观”。它关涉到我们国家的意识形态和当代文化建设,关涉到网络话语权和新媒体阵地掌控,关涉到大众文化消费、国民阅读和青少年成长,甚至关涉到一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建构、文化软实力打造和国家形象传播。
第二,要主动适应尊重网络文艺的发展规律。一是顺应互联网的大众性、便捷性。二是顺应互联网生存人群的文化要求,通俗生动。三是强调文艺创作者与受众的贴近性、平等性、融合性。大力发展网络文艺,不等于直接把非网络文艺内容直接搬到网络上,也不等于让网络文艺必须蜕变成阳春白雪,更不等于放任网络文艺成为低俗、庸俗、恶俗的代名词,成为变态心理、扭曲心态、极端情绪的汇聚地。社会主流价值观仍应是网络文艺的基础底色。网络文艺需要引入更多的社会精英、主流人群、知识阶层,不应是拉郎配式的,而是一个吸引和被吸引的过程、一个碰撞与融合的过程。
第三,深入介入,积极推动网络文艺发展。建设主流网络文艺阵地,提高正能量在网络领域的影响力。策划和推出重点网络文艺工程和品牌文艺活动,使主流文化通过主流渠道传递给主流人群。组织和动员以人民为中心的网络文艺创作,不断提升网络文艺的思想价值和艺术境界。要确保网络文艺能够健康有序地发展、繁荣。大力培育网上文艺批评队伍,打造良性互动的网络文艺生态。培养一支忠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能很好掌握网络话语权的文艺批评队伍和意见领袖,深入开展网络文艺理论研究,打造良性互动的网络文艺舆论生态。
网络文艺不需要“野蛮地生长”
章以武(著名作家、广州市作协名誉主席):目前网络文艺的情况、特点是什么?一句话可以概括,就是“野蛮地生长”。“野蛮”有几种情况,一是急功近利向钱看,二是心气比较浮躁,三是闯底线、闯规则,包括暴力的、色情的东西;更多的是缺少责任感和使命感。我觉得网络文艺和所有其它的社会主义文艺是一样的,都需要去反映人民的心声,都需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当然网络文艺更多地具有它自身的特点,它是比较通俗的,但是通俗也必须慢慢做到雅俗共赏。尽管说网络文艺是一种比较通俗的文艺,而且它是面向亿万网民的,但是我觉得网络文艺同样要提倡精品,用精品引领发展。宁可要一颗夜明珠,不需要十担土豆。
新读者 新媒介 新特征
江冰(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广州市评协副主席):网络文艺是在互联网诞生的产品,我们对这个产品感到非常陌生。概括来说,我觉得有“三个新”:
第一个是新读者。从最近的统计来看,网络文艺的读者向低龄化和低学历化蔓延,而且这个速度非常快。第二个是新媒介。所谓的新媒体,简单来讲就是基于互联网上所有的媒体。第三个就是新特征。网络文艺有两个特点,一是非主流的文化趣味,二是类型化。
结合现在进行的“供给侧改革”(包括文艺界、教育界),消费在哪里,我们就要为它服务。但在文艺、文化消费中有一个矛盾,我们既要引导、管理它,又要适应、满足它,为它服务。非主流的文化趣味和娱乐化的写作、市场化的写作,乃至自由化的写作,它跟我们的主流意识情感存在一种差距。如何处理好这种差距,如何在引导和适应消费、服务、管理与提升民族素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是现在文艺界包括文艺评论界、主流社会需要去认真对待的事情。
广州存在发展网络文学的独特优势
林俊敏(知名网络作家、广东网络文学创作委员会主任、广东省网络作协副主席):网络文学是年轻人的平台,这个平台让年轻人有很大的发挥空间。网络时代,那些真正崛起成名的作家,20多岁就已经成为“大神”、“超级大神”。现在网络小说的点击和订阅的主流是玄幻小说和青春言情,这些作品20多岁就可以写出来了。这是网络小说的年龄区位。
广州网络文学的独特优势是:
一是在可预见的几十年内,广东在南方经济文化的地位是不会改变的。作为广东的省会,广州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二是所有的网络名家,无论是做采风还是做签售,去参加一些会议,多半都绕不过广州。在新兴媒体APP领域,广州拥有实力很强的人才,是有很独特的优势的。三是香港的武侠、粤语电影一直是网络文学最重要的文化源头之一,所以广州在网络文学描写中是一个反复出现的城市。四是广州有吸引网络作家的独特优势。广州为网络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衍生的经济环境。在动漫、音乐、游戏、法律服务等方面,具有良好的独特优势,会大大增强这座城市对作家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而吸引力一旦形成,就像一个漩涡一样,会越转越强,就把这些作家聚拢过来。这座城市的网络文学高度自然就上去了。
DT时代必须集体出发
何金德(广州电视台综艺导演、首批“互联网+”导演组成员):我想说的是如何借势借力的问题,打造一个立足南粤、影响全球的广州读书平台。
2015年是移动互联网的元年。这点从网络广告的数据中可以清晰看见。2013年网络广告额,腾讯是28亿元,2014年迅猛增长196%,达到83亿元,而2015年增长110%,达到170亿元。而我所听到的大品牌说,投在传统媒体的广告正在以30%的幅度锐减,断崖式往下跳。
现在我跟腾讯的战略顾问一起打造各行各业的宣传平台,很多推广是免费的。我接下来是想打造一个新的文艺业态——广州读书平台,整合读书的上下游。我们现在想卖书赚钱是不可能的,这正像纸媒一样不断地没落。但是它所留下的横向数据积累起来就像一座山一样,虽然我们纵向的东西被一根一根拔掉了,我说的纵向就是我们剩下的盈利点。
我想到了“品牌 ”、“行业 ”。就是从你这本书里面,借别人的力。这本书再生出版的时候,要发行多少,早已有人买单。我用我的品牌联盟,通过他们的“品牌 ”。如果你的这个品牌够成熟,早已有人帮你买单了。反过来说,假如广州读书平台已经成立了,我们就可以派生出很多东西,比如一些大家们以及我们在国内能辐射到的更多的大家们,集合在广州的读书平台里一起出发。在DT时代已经抛弃了IT,IT是一个点就能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你可以是塔尖上的东西,但是DT时代必须集体出发才有未来,就像走沙漠一样,必须带上几匹骆驼才能一起走出去。
黄金时代需要“黄金”
王厚明(音乐制作人、MV导演,广州亚运会志愿者主题曲《一起来,更精彩》作曲):10年前,我开始注意到网络音乐。那时我做过刘嘉亮的《你到底爱谁》,很多人都听过。当时我看到一个网络歌手,把他拍下来,在网络上非常流行,他为网络公司赚了2000万元,但是我一分钱没有赚到,只是收到了制作费。那时我不懂网络。那首歌是网络手机的铃声下载,才会让那个公司赚了2000万元富起来了。从那时起,我就一直在研究网络音乐,积极面对。近两年,我们利用众筹的方式,帮助身边有音乐梦想的人举办网络演唱会。去年我们做了20多场,非常成功,也吸引了行业跨界的精英、各大媒体参加。我们会继续打造这个网络音乐平台,希望通过今天这样一个黄金时代,让各位专家加入我们的音乐梦想演唱会,把音乐人的音乐梦想、把普通人的音乐梦想、把专家的音乐梦想变成商品,在网上进行直播。也希望在网络上进行“互联网 ”的时候,能产生经济效益,让这些音乐人不改行,继续玩他们的音乐,继续背着吉他去旅行。
网络艺术发展需关注版权保护和传播品牌
向仕杰(雅昌广州分公司总经理):结合雅昌艺术网的发展实践经历,提出两个层面的问题思考:第一,网络艺术发展对版权保护的要求特别高。很多艺术家担心他们的作品上传到网上以后会不会被仿造,特别是工艺美术这块。在这方面,我们也做了很多工作,目前我们成立了艺术品的备案机构。雅昌艺术网上所有已备案的作品,我们都在与国家版权局、中国版权协会合作进行版权登记。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护艺术家的权益。第二,传播品牌的问题。北方的艺术家或者艺术群体,似乎更注重艺术品牌建设,而广州的艺术家对品牌的认知度是不高的,像小洲艺术区、石湾陶瓷,也是我们主动帮他们进行整体包装的。现在我们提出对广州美术学院的中青年艺术家群体进行整体打包,就是抱团进行推广。这样传播起来会更加快速,认知度也会更高。
官方要引导网络文艺发展
白岚(《信息时报》副刊部主任、广州市评协副主席):网络文化从诞生伊始,就有着不同于以往大众文化的一些特殊个性:比如野蛮生长,比如开放性和共生性。具体到广州如何整合文艺资源、打造网络文艺品牌,我觉得甚至是可以提升到城市文化建设的未来设计方案里。网络文艺有着自己的特殊属性,整合广州文艺资源,首先可能是要引导文艺家、评论家积极关注网络文艺,尤其是关注新技术的变革带给我们的可能性和广阔空间。其次是要整合各个层面的资源,包括主流的和民间的。另外在打造网络文艺品牌的时候,结合“80后”“90后”甚至“00后”的文化消费趋势和特点,在引导和制造网络文艺精品和力作的同时,要尤其注重粉丝文化的影响力,增强互动性和参与性。
得粉丝者得天下
张欣(著名作家、广东省作协副主席、广州市作协主席):网络文艺真的是无处不在,但现在是内容为王的时代,网络是一个传播手段,它不是内容,内容还是由我们自己去做,不过你必须放下身段,尊重读者。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你高高在上,看不起这一行,我觉得你肯定做不好。很多“公众号”对我说,我们是永远没有星期天的,我们一天不推文章出来,对不起,就要出来检讨,跟大家“跪拜”。这是多么的不容易。我觉得我们这些文化精英真是要好好学习“公众号”们的精神,首先应该俯下身来,不要动辄摆出一副“我们是精英,我们是教育你们”的架子,这早就被甩了几条街了。此外,我觉得还要跨界合作,得粉丝者得天下。你得依靠这些粉丝,把我们的“最文艺”宣传出去。不能光是我们自己做,不管是与公号还是网站合作,反正一定要借助这些力量。把广州最好的文艺活动尽最大的能力传播出去,这就是我们今天开会的意义。
以后网络文艺可能就是所有的文艺
冉茂金(中国文联文艺资源中心副主任):现在整个网络文艺的发展很快。实际上,虽然网络文学、网络游戏已经存在很多年,但到今天能够成为一个社会关注的大问题,与社会互联、大数据、智能化的发展是相关的,所以我们今天每个人很方便就可以进入到一个互联网社会。网络文艺对全社会的文艺发展和整个生产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网络文艺”还只是一个暂时性的概念,可能不久以后,5年或者10年过后,就没有网络文艺的概念了,我们所有的文艺、所有的生活内容,就是互联网化和数字化的,网络文艺可能就是所有的文艺。新的互联网时代,对于文艺的整个影响在这两年里势头尤其猛烈,整个行业还没有意识到,但是市场的动作很快,迅速地超过了我们原来预见的范围。在这个状态之下,我们今年要对整个网络文艺,或者说是互联网所改变的互联网社会的文艺生态,进行一个比较准确的、清晰化的认识还是比较困难的,这是一个复杂性的、创新性的变化,也是一个巨大的工程。
首先是它对于艺术关系和基本组织方式的改变。它几乎改变了我们的生产艺术、传播艺术、消费艺术,以及所有的艺术创作之间的各种关系结构。它完全变化了,不像传统的艺术形式那样,根据传统的机制进行传播。今天我们整个的文艺创作、传播、销售都是打破时空、身份、界限的一个状态,或者说是一个广时空、超时空的界限。这里面,文艺创作、生产、传播、消费、接受各个环节都呈现出泛在化、互动化、广场化、民族化的特点,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创作者,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传播者,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消费者,在这之间,是一个互动影响的过程。这与我们的传统机制不一样,传统机制是在一个专业链条里,这个专业链条是比较封闭的,它对牵涉进来的其他社会艺术关系就会区别发展。网络相互之间的交互变化导致了我们原来的艺术惯性、原来的很多行为模式都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统一会导致一个新的文艺样态的产生,导致新的文艺产业业态的产生。
专业的力量对于网络文艺的反映和接受是缓慢滞后的,就整个文艺发展方面来说,还需要符合专业文艺的创作规律,也需要更专业的定位以进行优秀内容的生产。但是专业如何移入网络文艺中,这也是一个问题。
互联网行业的野蛮生长,确实是对这种状态的一个呈现。一方面作品层面良莠不齐,比较俗化。另一方面就是整个业态层面泡沫化严重。去年阿里、腾讯、百度投巨资圈资源,但是目前如何转化为效益,资源怎么来建设,还是一个需要探索的过程。
网络文艺需要传统的介入
孟祥宁(《中国艺术报》通联国际部主任):“迎接网络文艺的黄金时代”这个主题非常好。网络文艺发根于“草根”,它的娱乐性和现代性元素非常明显,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存在短、平、快的问题。现在一些流行的、大热的,尤其是被改编成电视剧的网络文艺作品,特别能够“圈粉”,但到底能够火多长时间,这些作品中是否有一些是经典的作品,是需要探讨的。虽然现在网络文艺繁荣发展、朝气蓬勃,但我觉得它是需要进一步规范的,需要传统的有机介入并进行很好的引导。不仅是网络文艺,对于所有的文艺类别来说,“观众喜欢的就是好的”这个说法是不对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观众需要优秀的网络文艺的正确引导,才能够净化网络空间。网络文艺正向大众化、多样化、流行化的趋势发展,它的功能与形式不断扩展,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应该不断适应,不断增强对网络文艺的主导地位与空间拓展的把握,创作更多、更好、更接地气的网络艺术精品。
广州市文联去年主办了一个“最文艺广州在哪里”全国手机摄影大赛,影响非常大,传播广泛,这也是利用传统艺术形式介入网络文艺发展的一个非常好的范例。我觉得除了继续推进全国手机摄影大赛之外,应该把“最文艺广州在哪里”这个平台做好,做成一个品牌。比如说“最文艺广州在哪里”微电影大赛、网络小说大赛、网络音乐大赛等等。这样可以不断体现出广州市文联这个独特的载体,社会影响也会越来越大。
打造在线音乐教育平台
高翔(广州市音协副主席、广州市流行音乐协会主席):去年,广州市流行音乐协会和互联网公司联手打造在线音乐教育平台:蘑菇音乐在线。通过这个平台,对于学生来讲,主要是通过大数据的匹配,让学生更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老师。第二,通过这个网络平台,学生可以马上跟老师联系,有些疑问和困惑可能三五分钟就解决了。而且,在这个平台上,上完课以后可以把上课的完整内容下载到电脑或者手机上,在练习过程中随时可以反复地循环学习。对于老师来说,首先可以帮助传统教育机构完成一个网络化的转型,把他们的品牌搬到线上来,同时给他们增加两个可能性。第一,以前招老师只能招本地的,通过这个平台,不光是中国的,全球的都可能成为他的师资力量。第二,拓展生源。二、三、四线城市的孩子都可以通过这个网络平台成为他的学生。
创新活动 发展网络手机摄影
陈金成(广州市手机摄影艺术协会会长):广州市手机摄影艺术协会是去年9月成立的。手机摄影艺术协会成立当初,也是想把摄影文化、摄影艺术融入到互联网的范畴以内,通过互联网创新去做一些跟传统不同的东西。
作为网络文艺,它有5个特点。第一是粉丝化,第二是草根性,第三是娱乐性,第四是年轻化,第五是网络文艺与资本的对接。移动网络也好,传统网络也好,它是横向性的,没有纵向性的内容支持,一捅就破。我们手机摄影艺术协会成立半年来,也打造了一个APP,并且上线了,我们就想怎么推广出去,搭上网络快车,作为新生的婴儿怎么走出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
我们准备通过与广东广播电视台、珠江电台、珠江数码合作,搞一个100集的100个摄影家带你玩转世界的节目。我们准备把这100个摄影家走出去的东西录制下来,把它碎片化,包含教育、网络、旅游、摄影创作、娱乐等内容。通过100集的录制,对于我们手机摄影艺术协会的模式创新可能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网络文艺催熟中国动漫文化
林源(广州市动漫艺术家协会新媒体主任):中国的动漫和欧美、日韩相比差距是很大的,还是属于低龄的状态。大家屈指可数的几部动画片都是属于给小孩看的,不是说不好,而我们大人看什么呢?大人总觉得动漫是属于小孩的东西。
网络文艺的出现,具有几个特点:一是草根性,二是传播速度快,三是交互体验。这些对于中国动漫文化起到怎样的催熟作用呢?它有利于形成动漫的分级,也就是中国动漫文化分级的雏形,这是对中国动漫文化的利好。
但是说到利好,也面临一个明显的挑战。我们原先的动漫发展并不是很平衡,如果没有一个科学的政策引导,那么后续可能就会导致动漫文化没有规矩,趋于混乱。怎么去做引导呢?我有几点建议:对于网络文艺的载体做一个制约、限制,像微信公众号平台、微博平台,它们本身有话语权,我们要去规范的不是创作者,而是规范平台本身,它们是有权力、有方法去规范创作者的,比如说他发的内容不符合要求,平台是可以过滤的。另外一个就是找到那些大体量的网络文艺意见领袖,因为他们是可以起到意见领袖作用的。第三方面就是那些具有良好创作意识的网络文艺创作者要尽快开辟用户,可以通过与大号进行合作来迅速增加自己的粉丝量。
流行的不一定是好东西
边叶兵(广州市番禺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广州市番禺区文联主席):对于一些纯技术的利用来说,网络是一个非常好的东西。但是对于纯精神的东西来讲,我个人有一点悲观。我们当然希望去引导、管理它,但是从目前的发展趋势上来讲,我感觉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因为年轻人跟我们这一代人的需求跟爱好,确实是有差距、有代沟。
我们还要接受一个现实,目前的网络文艺,平庸化才是它的主要表现。有的人只想做精英,当然我不排斥,一定会有一些精英的。但是主流应该是平庸化的,因为我们大部分人还是普通人,不会追求那种纯精神的或者是纯思想的东西,我们只会觉得大家都喜欢的、都爱好的,就去看一看、关注一下。我觉得,流行的东西不一定是好东西。
网络需要更加文艺,文艺也更加需要互联网
童慧(广州市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在当前,网络需要更加文艺,文艺也更加需要互联网。在这个形势下,我们必须在网络文艺上有所作为。《人民日报》发表过一篇评论,题目是《网络文艺,当如春日清风》。现在正好是春天,早上走过来时感到春风扑面、春风习习,很舒服。我们说起文艺,始终在脑海里和心中萦绕的是一个很光荣的职责。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文艺是一个时代精神的旗帜。我想网络文艺的属性还是文艺的属性。所以对我们而言,我觉得文艺在我们心中的责任始终那么重要,也包括网络文艺。希望今天的“迎接网络文艺的黄金时代”研讨会,也能给大家带来春风般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