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纪念老舍先生诞辰125周年

[关闭本页] 来源:京艺苑      发布时间:2024-02-04

  2月3日是伟大人民艺术家、北京市文联第一二三届主席老舍先生诞辰125周年之日。2月2日,北京市文联在老舍剧场举办了隆重的纪念系列活动,旨在纪念先生,研讨先生的作品,传承先生的精神财富。其中作为重头戏的交流座谈,邀请到北京作协主席、北京老舍文学院院长刘恒,文学评论家、北京评协原主席孟繁华,北京作协副主席、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孙郁,作家、《人民文学》副主编徐则臣,北京作协副主席、北京老舍文学院专业作家乔叶,北京作协副主席、北京老舍文学院专业作家周晓枫,北京老舍文学院专业作家石一枫等老中青三代北京文学名家出席,以交流研讨的方式向老舍先生致敬。大家追忆了一代文学巨匠为人民讴歌的高尚品德和文学成就,深刻感受到了老舍先生心系大众的艺术创新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北京作协主席、北京老舍文学院院长刘恒

  刘恒表示,老舍先生作品所体现出来的双重性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这种非常伟大的品德,在其作品里都有充分体现。他的文体是高级的书面语和朴素口语的完美结合,有着站在云朵里浪漫主义的精英立场和他对平民持久关注的反差,有着超越常人的幽默感,在这种乐观主义下,他又极度悲悯,在他很多作品里有着非常伤感的东西,在这些巨大的反差间,他的艺术在游走,让我感到非常震惊和佩服。人无法永生,但精神产品如果足够纯粹、善良、有韧性,那么生命就会得以延续,如今缅怀老舍先生,是以他为榜样,沿着先生走过的路共同前进,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作出贡献。


文学评论家、北京评协原主席孟繁华

  孟繁华表示,老舍先生对中国文学特别是北京文学的贡献非常大,像刘绍棠、邓友梅、赵大年、陈建功,包括刘恒、石一枫等都是老舍先生的崇拜者、追随者,他们在继承老舍先生京味文学的基础上也增添了新的元素,使北京文学的传统在老舍先生感召下得以健康的向前发展。更重要的是,在社会主义初期,老舍先生就能够去探索和实践中国新文艺的发展道路,就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去书写,这种勇气和担当,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北京作协副主席、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孙郁

  孙郁表示,老舍是一个世界性的作家,他在世界文学这个大的知识谱系背景下,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他为祖国和故乡画了一幅俊善秀雅的图画,这些至今都是让人念之、怀之、访之的标本。老舍最初创作在伦敦,他在远离北京的地方发现了北京,他用一种世界的眼光进行创作,但他的语言是地道中国味道。老舍的语言非常奇特,他从市井中找到了一种智慧的表达方式,保留了北京语言里最明亮、鲜活、带有生猛之气的那部分。在汉语的书写史里,北京话进入到文学语言,老舍先生的贡献巨大。


作家、《人民文学》副主编徐则臣

  徐则臣表示,到北京后我开始写北京,这跟老舍先生有很大关系,可以说,我整个写作之路在不断与老舍先生相遇。以前看老舍先生的文章、小说,学到了一个作家是怎样去呈现与城市之间的关系。但去年在英国看到他的故居,以及《老张的哲学》的翻译稿,我意识到一个作家在异域环境中,在另外一种文明和语言下,他对母语、祖国以及祖国文化之间的关系,会有一种新的认识。对作家来说,文学生命可以一直活在人们心中。我们可以不断与他相遇,以阅读的方式相遇,从其作品中汲取营养的方式相遇,以他给我们不断提供新的教益的方式相遇,当然还有个人经历上的相遇,我相信未来我会不断与老舍先生相遇。


北京作协副主席、北京老舍文学院专业作家乔叶

  乔叶表示,老舍先生为我们留下了很多文学财富,他代表的也是中国文学的国际视野和国际高度。处在他的多重影响中,我受益良多。比如我有河南的文学传统,现在又处在以老舍先生为代表的多重丰富的文学传统中,其实这个传统一直也不遥远,即便在河南,我也一直受这个影响,而且会跟老舍先生有一种遥远的呼应,文学是一条无限深沉、绵长宽阔的河流,作为一个写作者,我被这个河流滋养,我也想尽力为这条河流奉献自己的点滴,读他的作品,让他的作品不断复活,同时也尽可能以智慧又天真的态度,以赤子之心勇于创作,这就是我理解的对老舍先生最好的致敬和怀念。


北京作协副主席、北京老舍文学院专业作家周晓枫

  周晓枫表示,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到今天还有这么大影响力,是因为老舍先生完全以普通人的形象和心态,在时代变迁、社会动荡中的表现去写,因此直到今天依然能够与我们对话,这是老舍先生非常重要的贡献。老舍先生在异国他乡的经历,激发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但是他的爱国主义非常理性和具体,他讲的是我们需要强大,而不是在否定、攻击、挑别人的刺,这对我们今天也有很大借鉴意义。老舍先生对每一个普通人都怀有悲悯之情,具有感同身受的力量,因此一个世纪前的作家,到今天还让人觉得他的作品特别新鲜,这是老舍先生作品常青、花开不败的原因,希望所有文艺创作者都能记住他的作品和理念,让自己也具有蓬勃生长的力量。


北京老舍文学院专业作家石一枫

  石一枫表示,老舍先生从某种意义上构建了北京人对于生活的认识方式,这是一个作家经典的地方。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还能融入我们的生活。今天我们学习老舍,第一要学习老舍先生的敏锐性和总结能力,老舍先生创作的每个阶段都在呼应或是试图回答当时中国社会最迫切的问题;第二要学习老舍先生的平民立场。这个立场非常可贵,因为它不是古已有之的常识,而是鲁迅、老舍先生那代人给中国人留下的常识;第三要学习创作的主题性和作家的艺术个性之间如何协调,不能让主题性压过艺术性。让艺术性更好为主题性服务,这也是老舍先生一辈子都在思考的问题,这个问题对于今天的作家仍然是非常值得研究和思考的。

 


 


文艺家协会

联系电话:(010)66048572 电子邮箱:beijingwenlianwang@126.com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前门西大街95号 邮编:100031
版权所有: © 2013-2020 未经授权严禁复制或镜像

Baidu
map